首页 > 学习

1.4 付鹏解读大国博弈的本质是在竞争什么?  中美之间真正在竞争的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和生产,而是技术。

中美之间真正在竞争的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和生产,而是技术。  

 

本期提要

  • 1、避免债务坍塌需要依靠什么?

  • 2、中美之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本期内容

各位华尔街见闻的用户和朋友,大家好,我是付鹏。

 

我们现在的大问题,大家想想,我之前举的几个例子是不是都出现了?比如在中国,早期的杠杆率很低,生产、加工、制造过程中挣到的钱都变成了储蓄。但是当我们发现生产、制造的利润非常高的时候,大量的储蓄转化成投资。投资上来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是高速的,但是产能也在快速的释放,同时企业利润率快速下降。当企业利润率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简单,我们会发现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很低。而房地产就是抬高居民部门杠杆,把它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最好方法,也可以借此最快的进一步剥削投资回报,而不是继续投资企业。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实体部分的比重在减少,而以房地产、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比重在加大。此时内部的杠杆率快速的抬升,当所有的杠杆率都达到极致,也就是能折现的都折现回来的时候,如果收入不能进一步的抬升,我们必然会面临着杠杆率的坍塌,也就是经济层面的繁荣、衰退、萧条到再复苏的一个过程。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就是加杠杆、去杠杆,而中间的那条斜线,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收入增长,也就是真正的收入的源头。

 

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图形,既可以用于微观,又可以用于中观、宏观,还可以用于顶层的宏观框架,甚至可以用于从哲学的维度去探讨。有这样一张全球分工的图就足够了,只不过看你怎么理解。大家完全可以自己把它画出来,然后去思考。

 

我们现在的问题,如果简单去看,已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了。我们已经把这个东西透支了,所以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20岁的中国了,已经是40岁的中国了。其实大家在讨论的所有这些宏观问题都一样,看债务杠杆率就知道了。我们的债务杠杆率已经告诉你我40岁了。如果你去看我们的人口,你会发现也是40岁了。简单讲,20岁能够让你赚钱的这些生产要素,一个一个都在消退。而到了40岁以后,你面临的问题就是能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增长的源头。

 

所以2008年之后我们提出的口号非常简单,经济转型、万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什么?因为如果不提高我们的生产率,不实现下一维度的技术性进步,债务的坍塌就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说这两者中间就是一个时间配置问题,如果不想让债务坍塌,就得以尽快的速度、尽早的时间维度完成这样的转型。如果完不成,很简单,债务的坍塌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年的日本,后来的亚洲四小龙,以及现在的中国,在这方面其实是完全雷同的。有人说中国跟日本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更多的是微观细节上不一样,但是在整个大的宏观框架和哲学维度上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区别。

 

不仅仅是跟日本、亚洲四小龙一样,甚至跟二战之后的德国、日本都有着相同点。德国是否做得更好?答案是它做的确实要比日本好得多,原因在于它对于技术的重视,使得它的波动更小一些。谁对技术不重视,它的波动就会更大一些。举个例子,比如香港,看它你就能明白单纯的靠杠杆、债务、金融、地产是不行的。

 

所以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经济增长的价值观,我们的经济增长绝不是单纯的靠债务和金融资产形成的。我们经济增长的核心的核心,也就是源头的这个“1”,一定是来自技术和生产率,如果没有这些,后面的“0”都是虚的。所以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现在大概走了这样的一个路径。

 

对于美国呢?对于欧美呢?它们的路径跟我们不太一样,否则不会形成类似于这样的三级架构。它的方法是我来主导技术。中美各自的竞争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宏观经济学家都会讨论。比如提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们的竞争力是完善的产业结构、强大的生产能力。没错,但是我们的竞争力缺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对于技术的底层的架构。

美国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美国的生产能力看似不强,很简单,举个例子,大家现在一说起疫情,就会说你看美国连口罩和呼吸机都做不出来。但是它的真正的内核是非常强大的,教育、技术,这是所有经济增长内核中最重要的部分,大家可以想想,这部分对方弱吗?所以我们要冷静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对方的强项正在于此。它为什么不去做生产加工制造?为什么要去做呢?

之前我讲过,资本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我为什么要自己做?既然中国能做、越南能做,你做我买就行了,我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我掌握着技术的源头,很简单,我也就是利润的最大获得者。只要下游能够给我源源不断的提供廉价生产,我就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大家看到的美股,美国企业大部分的利润,来自什么?当然是来自全球,但是这种来自全球,不能简单的理解成是全球在养着它们。其实准确说,是它的技术释放给了全球的生产,而全球的生产又反过来向它提供给养,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路径。

 

而它真正的大问题不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举个例子,你不生产我给B,B不生产我给C。真正的大问题是,如果它的技术周期遇到瓶颈,这个时候盈利就是它最大的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呢?因为美股的核心问题并不会出现在生产环节,而是在于技术性的生命周期处在哪个阶段。如果说美国的技术性周期也处在50—60岁的状态,大家就知道我们对美股的判断为什么会倒回去,推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也就是这100年里的上一个轮回中的50岁、60岁去做这个类比了。

 

当然了,现在的现实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中美之间真正在竞争的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和生产,而是技术。技术性的竞争究竟在获得什么、在保卫什么?其实在保卫的就是那个残存的生产率,谁赢得这个谁就将获得增长。举个例子,如果中国赢了,我们将拿走这个增长,但是如果美国输了,新的技术没出来,它也将面临债务的坍塌。为什么现在一定是真刀真枪在比较,因为这是生死抉择,在没有实现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之前,谁认输谁完蛋。所以中美之间的问题,在这个大的维度上就可以捋得很顺了。

  • 当然大家会看到其中的细节:
  1. 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选择类似于这样的维度;
  2. 美国的内部分配问题,因为这种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会牺牲美国的底层人民。

资本主义世界很有意思,它并不是照顾大部分的人,而是满足少部分人积累财富的要求,但是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财富分配过于不平等之后,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进一步的对外掠夺,以此满足对内的这种平衡关系。

 

我之前举过一个例子,说当年的大英帝国内部贫富矛盾非常深刻,权贵阶层,包括皇室,明显的意识到这种贫富差距再继续下去,很有可能会面临与当年的法国大革命类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住底层,它的做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对海外进行扩张和掠夺,所以殖民地的特征其实非常明显,这就是它历史文化的一个传承。通过不停的对外掠夺,一方面富人会变得更富,另一方面穷人也同样会获得收入的增长,这样整个体系就会稳定。一旦海外不能够掠夺,内部矛盾就会迅速的爆发出来,那时候就要考虑通过其他的方法进行矛盾转移,比如说战争。

现在的美国问题就在于此,经历了20年的全球化发展以后,在中间的分配环节上出了非常大的问题,大部分底层人民的收入其实是没有增长的。现在大家对于美国宏观经济的分析,尤其是经济数据层面的分析,为什么会有一些疑惑?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大家去看美国的就业数据会说,这么低的失业率,这么好的就业数据,为什么薪资就是不上涨,为什么名义利率只能抬升那么一点点就出了问题?

 

其实说到底在于,你看到的失业率的下降并不体现收入分配。如果把收入分配的结果考虑进去,你就会发现这个失业率的下降其实意义并不是特别的强,它不能代表强劲的经济增长,它更多代表的是目前有工作,但是服务业比重过大、收入增长缓慢,说白了,也就是经济结构中的短板。

 

把这个逻辑捋顺了以后,你会看到美国证券市场的反映是一模一样的,它也同样反映了2015年、2016年以后加息过程中出现的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分化过程。这跟经济数据反映出来的某种结论,实际上是高度吻合的。

 

在这种情况下,它为了平衡这样的关系,选择当下的这个路径,你也就完全可以理解。这跟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同样的问题,选择开打美日贸易战,实际上是一样的。为什么我说我现在更愿意做的就是50岁对比50岁,我们现在对比的就是上一个产业生命周期中的50岁,那个时间离我们并不算特别遥远,我们现在的路径和1970—1985年的路径会非常像。所以之后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也会重点回顾这个阶段前后的整个的变化。

 

这就是本讲课程的内容,谢谢大家。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