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传》| 杨蕾解读 每天听本书2022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传》。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一位证券分析师、金融教育家,他也是股神巴菲特的精神导师。
格雷厄姆被称为“华尔街教父”,不是因为他的家族在华尔街掌控了多少金融机构,也不是说他在华尔街赚到了最多的钱,而是因为他对投资领域的贡献和影响。除了巴菲特,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还影响了一大批顶级投资人和几代华尔街基金经理人,所以,他会被称为“华尔街教父”。
1934年,格雷厄姆出版了《证券分析》。在这本书之前,证券分析在美国都不算是一个行业,人们会根据内幕消息和市场风潮,来买卖股票。而他在书里提出的价值投资思想,帮助人们根据公司的内在价值,来做买卖决策。价值投资就是基于公司的真正价值来做投资。
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曾经这样评价格雷厄姆:“投资行业,原来如同一个黑暗的迷宫,是格雷厄姆第一次绘制出来一幅地图,从此投资人找到了一条走出黑暗迷宫的光明之路。” 所以,人们也常常把格雷厄姆称作“基本面分析之父”和“证券分析之父”。
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格雷厄姆的名字。没关系,只要你以前了解过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或者听说过价值投资,那么你对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就不陌生。对于巴菲特来说,格雷厄姆不仅是改变了他一生的投资导师,更是仅次于自己父亲的存在。他曾经说,要是自己没有接触到格雷厄姆写的那本《聪明的投资者》,人生际遇绝对会大不相同,也许身家会少好几个零。
今天这本书是格雷厄姆的回忆录,他记录了自己人生前几十年的经历。做投资的人,肯定都很清楚,价值投资者最基本的特征是耐心、自律和风险规避。这本书能帮你进一步了解,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如何产生,为什么是他创立了价值投资这个流派而不是别人。如果你对投资不太感兴趣,也千万别错过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如何通过自学成为投资领域的大师,又如何用通过自己的笔触,改变了投资行业,以及后世者的投资思维。
格雷厄姆在书里没有提到自己的晚年生活,所以在今天解读中,我也会把其他人为他写的传记(《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以及他的主要投资理念,一并补充进来,帮你更好地了解这位华尔街教父。
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通过格雷厄姆的早期经历,了解下他的两个重要特质:极度保守和极度聪明。第二、三部分,我们会通过“价值侦探”“市场先生”“市场医生”这三个角色,了解格雷厄姆在华尔街的主要经历,以及他的三个重要投资理念: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在最后,我还会为你介绍格雷厄姆在晚年时的转变。
在第一部分,我们会见识到一个极度保守又极度聪明的格雷厄姆。
极度保守形容的不是格雷厄姆的感情观,而是他的金钱观。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经历,让他从小就对金钱很敏感。
1894年,格雷厄姆在英国伦敦出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格雷厄姆的父亲是个商人,做的是进口瓷器和小古玩的生意。他要在美国建立分公司,就带着全家人搬到美国,那时候,格雷厄姆还不到一岁。这家人的生活水平很不错,有法国女管家、厨师,还经常进行短途旅行。母亲喜欢逛街,格雷厄姆小时候还经常跟着她一起去百货公司。
可是,就在他8岁半的时候,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原本富足的家庭渐渐滑向贫穷。父亲留下来的生意,因经营不善,最终只能放弃。原先拥有的资产,一件件被处理、典当,所剩无几。母亲把希望寄托在股市,投钱购买了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这些资产却在金融危机中归零。
格雷厄姆原本是个天真敏感的小孩。父亲去世后,他变成了一个独立、有担当的小大人。还不到9岁,他就开始打零工卖报纸。12岁时,他懂得以各种方式赚点小钱,避免自己陷入经济窘境,他那时就明白:凡事只能靠自己,要专注地去做必须做的事情。 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兼职工作,给人辅导过数学,送过牛奶,去农场和戏院打过工,组装过电话机。父亲去世后,这些兼职工作一直陪伴着他。即便是在华尔街工作、拿着体面的薪水时,格雷厄姆依然在帮人辅导功课,赚外快。
从富足到贫穷,这个转变对格雷厄姆的心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他在内心深处渴望富足的精神生活,但生活的艰辛,逼迫他把注意力放在物质生活上。对于有钱人家的小孩来说,钱可能只是个数字,它的作用是抽象的,可是对小格雷厄姆来说,金钱拥有一种真实而具体的力量,是他必须要用大量劳动去换取的生存工具。格雷厄姆对钱很敏感,他曾经把美分硬币,全都塞进一个巧克力棒的包装盒,他还会经常数硬币,看看自己积累了多少“财富”。他开始崇拜金钱,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认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赚很多钱、花很多钱。
早期的艰难经历,让格雷厄姆形成了极度保守的金钱观,可当他进入华尔街后,这种金钱观却成为一个巨大优势,
他总在挑选那些更加划算的股票和债券,他总是强调本金的安全,劝人们回避财务风险。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投资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不要赔钱,第二个原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个原则。
格雷厄姆的另一个特质,是极度聪明。我给你说几件他上学期间的事,你就知道这位证券分析的祖师爷有多聪明了。
第一件小事发生在他差不多10岁的时候。他来到了一个新班级,里面都是男生,他们看到格雷厄姆还穿着小孩子般的衣服,就开始哄堂大笑,因为他们都比格雷厄姆年龄大,都穿上了西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格雷厄姆虽然比他们小,但是由于成绩优异,上学时跳了四次级。
第二件小事,能体现出格雷厄姆的记忆力有多优越。年老的格雷厄姆,有一天因为视力问题去看医生。眼科医生让他看一行字,这行字会逐渐由大变小。格雷厄姆看了几个字之后,就问医生:“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的一句话吗?”医生非常惊讶,他第一次遇到能认出这句话的患者。格雷厄姆还得意地说,他能认出来,是因为他在60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候,读过一遍《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第三件小事,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格雷厄姆同时收到了本校英语、哲学、数学系的工作邀约。三个系的老师都看中了他,这说明,格雷厄姆不光成绩好,学习跨度也很大。他是个终身学习者,很小的时候就对学习很感兴趣,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拿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期来说,他主修数学,学习了很多与数学相关的课程,同时,他还是德语文学方面的准专家,拉丁语的成绩也很好,此外,他对哲学、历史也都很感兴趣。
如果你知道了他在什么情况下完成这么多学业,肯定还会更惊讶。格雷厄姆是个非常自律的人,自尊心强,自我要求也很高。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三年拿到足够的学分毕业,但实际上,他只用了两年半就实现了。而且,这两年半里,他依然在做大量的兼职工作,赚自己的生活开销。大一那年,他每周都要在电影院工作将近40个小时,这几乎是一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格雷厄姆提前毕业,还入选了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这些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个极度聪明又自律的人。
1914年,格雷厄姆刚刚20岁,哥伦比亚大学的三个系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全都拒绝了。这个极度保守又极度聪明的年轻人,要去华尔街从事金融业。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解,格雷厄姆在华尔街的经历,以及他的投资理念。他一共在华尔街工作了四十多年,从跑腿小弟做起,销售过债券,做过大型投资基金的合伙人,也创过业,有自己的投资公司。他所阐述的价值投资理念中,主要有三个基本概念,分别是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这部分,我们先通过“价值侦探”这个角色,了解一下格雷厄姆的第一份工作,以及,他提出的“安全边际法则”。
大学毕业后,在学校教务长的推荐下,格雷厄姆进入了一家名叫纽伯格·亨德森·洛布的金融公司。因为没有经受过经济学的专业训练,他只能先从跑腿小弟和助手做起,从头开始了解这个行当。
4周后,格雷厄姆来到债券部门,成为销售员。他给自己制定了任务:尽可能地了解债券行业,尽可能地为债券部门做贡献。他开始阅读大量相关教材,其中有一本叫《债券投资原则》,他埋头苦读的时候,肯定想不到自己以后会写一本教材,取代手里的这本。
格雷厄姆很快就熟悉了金融知识。他想写一份报告,分析密苏里太平洋铁路公司的状况,因为他读过这家公司的财年报告,发现他们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都处于危险状态,投资者不该再持有它的债券。他就像一个价值侦探,能通过挖掘财报中被掩埋的重要信息,判断一家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内在价值,揪出财务状况差的公司。写完这份报告后,格雷厄姆发觉,原来自己更想成为证券分析师,而不是债券销售员。由于判断准确,分析能力出色,他得偿所愿,转型成为证券分析师。
作为一个“野生”的证券分析师,格雷厄姆的工作方式跟其他人不太一样。那时候的华尔街,充满投机氛围,股票就像赌博的筹码。那些华尔街老手们认为,股票价格的上涨下跌,是由一系列人为因素导致的,大庄家们有能力操控每只热门股票的价格。在他们看来,分析股票时,应该着重关注这些庄家的行为和计划。这些人分析股票的时候,也会研究一些与商业运营、盈利预测有关的数据,但在格雷厄姆看来,这些都是肤浅的分析,而不是专业的研究分析。
他发现,在股票分析领域,大量的财务信息都被严重浪费。1914年左右,大型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不断改善,一些上市公司开始提供自己详细的运营和财务信息,各个监管机构也在搜集铁路、天然气、电力公司的数据,免费供人查询和搜集。人们分析股票时,开始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投资优势。
这些都是金融领域里出现的新趋势,格雷厄姆清楚那些公开的财务信息的价值,也能区分出这些信息中孰轻孰重,什么可靠什么不可靠。那时候的华尔街对他来说,像是一片试验田,他可以尽情施展身手,证明自己的能力。
机会很快出现。1915年,古根海姆勘探公司要进行分拆,这家公司还持有几家大型铜矿公司的股权,这些公司都是股票市场的热门股。格雷厄姆通过计算发现,这些外部公司的股权价值加在一起,要高于古根海姆勘探公司自身的总市值。
于是,他设计出了一套操作方案:买入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股票,并且同时做空其他几家公司的股票,这样做就能实现确定性套利收益。格雷厄姆也预估了套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过,他认为这些风险都不算大,就把这个套利方案推荐给公司和其他同事。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分拆计划进行得很顺利,格雷厄姆的套利操作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大家赚到钱后很开心,他们获得的利润就像格雷厄姆计算的那样精确。
这次小试牛刀,让格雷厄姆开始对那些被低估的股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得出结论:投资者买进被低估的股票,或多或少都能赚到钱。他还做出了一个推断:如果一只股票的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它所属公司的内在价值,那么,它的价格就应该会有巨大的上涨空间。
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格雷厄姆后来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投资概念:安全边际。在《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里,第20章的标题就是“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指的是,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与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在股市里,哪怕是再赚钱、再稳健的公司,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价格缓冲来抵御市场波动,安全边际就是这个价格缓冲。用公式来表示的话,安全边际=内在价值-市场价格。
用更加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计算一个东西值多少钱,然后用比较低的价格把它买下来,就相当于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
股票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由分析师判断,也就是说,通过安全边际法则赚钱的关键是,怎么相对准确地估算出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怎么找到价值一块钱但现在只卖5毛钱的东西。这类计算是格雷厄姆最擅长的,极度保守的他总是会挑选那些经营稳健、资本雄厚、负债比较低的公司。
纽伯格·亨德森·洛布公司是格雷厄姆的第一份全职工作,在这里工作了才几年,他就成了公司的合伙人,负责管理公司的自营账户,还成了一个税务专家,服务各种各样的客户。他的工作为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佣金收入,也为他奠定了创业基础。
1923年,格雷厄姆辞职,创立了格雷厄姆公司,替哈里斯雨衣公司的老板哈里斯兄弟管理账户收益。但是这段商业合作关系不太愉快,只维系了两年多,双方都想自己单干。1926年,格雷厄姆把自己和客户的基金,转到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共同账户中。本杰明·格雷厄姆共同账户开始时的本金是40万美元,3年后,资产就达到了大约250万美元。
接下来,我们通过“市场先生”“市场医生”这两个角色,继续了解格雷厄姆另外两个重要的投资理念。
“市场先生”不是格雷厄姆扮演的角色,而是他在《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里虚构出来的人物。格雷厄姆喜欢文学,写作时也喜欢用“拟人化”的比喻,来总结市场行为。“市场先生”指代的是股票市场中的情绪化。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里有一段很出名的表述:假设你在一家非上市企业里有1000美元的股份,你有个合伙人叫“市场先生”,他为人热心,每天都要来找你。“市场先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告诉你,你手里的那些股权今天值多少钱,他还希望你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要么把自己的股份卖给他,要么再从他手上再买点股份。跟“市场先生”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估算出来的价格,有时候挺靠谱,跟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比较吻合。但更多时候,他给出的价格看起来都比较愚蠢,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直到现在,也有人在引用格雷厄姆的这段表述,来说明市场行为的变幻莫测。那么,我们该怎么应对“市场先生”呢?
格雷厄姆在书里继续与我们对话。他说,如果你是个很谨慎很敏锐的人,那么,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来决定你拥有的那1000美元的价值吗?你肯定会在他给出高价时,乐意卖给他;在他开出低价的时候,从他手里再买些股份。他认为,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说,价格波动只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在价格大幅下跌后,有机会买入。其余时间,投资者最好忘记股市的存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股息回报和企业的经营结果。换句话说,要么利用市场行情,要么不去管它。
大多数人的投资行为会被“市场先生”左右,而格雷厄姆却能清醒地意识到“市场先生”的存在,并且提出相处之道,这跟他在华尔街的见闻有关。
他很早就见识到了情绪化的威力。格雷厄姆参加工作时是1914年,那年的8月一战爆发,敌对和紧张情绪淹没了股市,大量股票被抛售。尽管人们都知道,战争爆发会带来战时的经济繁荣,但他们还是任由本能反应决定自己的行为。格雷厄姆在职业生涯中见识过恐慌性抛售,也见证过不可思议的暴涨,他发现,真正的风险并不在于股票,而是在于人们自身。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股市涨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人们都在一窝蜂地借钱买股票,投机氛围空前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就连一些受人尊敬的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家,也开始进行一些危险操作。
1929年9月,美国股市大跌,10月,华尔街的恐慌抛售达到了高潮。股市崩盘又引发了经济大萧条。《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些具体情况:从1929到1933年,美国的个人总收入从将近860亿美元,变为470亿美元;对外贸易额从70亿美元跌到24亿美元。这段时间也是格雷厄姆基金管理生涯中表现最糟糕的一段时期。
可以这样说,“市场先生”是格雷厄姆虚构出来的角色,但也是他用真金白银、经验教训换来的一个宝贵提醒。我在《一个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里,还看到了一个拟人化的比喻,那就是“市场医生”,它指的是以格雷厄姆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
如果说“市场先生”是一个性格极端两极化的病人,偶尔冷静,经常躁郁,那么,严谨的价值投资者就像“市场医生”,
不管“市场先生”多么情绪化,“市场医生”都会坚持理性,从数据出发,写下自己的“诊断报告”,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就像格雷厄姆那样。
我们知道,医生的工作除了诊断病情,还要治疗病人。对于投资者来说,治疗“病人”的方式,就是把投资当作事业去经营,有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去说服公司管理层改变政策。这种方式现在一点都不罕见,但是在1926年,格雷厄姆以股东的身份,试图说服北方管道公司管理层做正确的事的时候,老华尔街人都把他视为疯子。因为在那时候,华尔街的标准做法是“如果你不喜欢管理层,或者不喜欢他们的做法,卖掉你手中的股票”,没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企图从外部改变一家公司的内部政策。
格雷厄姆不仅真这样做了,还干成了。当时,美国标准石油管道公司因为垄断问题被要求分拆,分拆后就有了8家小规模的管道运营商,但与他们相关的数据披露得很少。格雷厄姆这位价值侦探就去查阅财报,然后发现了一个宝藏。
管道运营商中有一家叫北方管道公司,格雷厄姆计算后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是65美元,但每股隐含了95美元的现金资产,于是他就不断买入北方管道公司的股票,成为大股东之一。北方管道公司的股价之所以被低估,是因为他们的利润很少,可用于变现的资产很多,却不愿意分配给股东。他就劝说对方的高管,把不影响企业经营的大笔资产,分派给投资者,这样才能体现公司的全部价值,提高市场对北方管道公司的预期。
格雷厄姆的建议一开始被对方拒绝了,但他毫不气馁,购买了更多的股票,增加了持股比例,还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后来,这家公司终于采用了一个与他提议相近的计划,把资产分配给股东。根据这个计划,新北方管道公司股票的总价值加上现金返还,最终超过了每股110美元。
格雷厄姆为什么这么执着呢?因为在他看来,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从1934年开始,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主张,股东应该对公司管理层,抱有更加明智和积极的态度。对表现出色的管理层,要慷慨相待,对表现差劲的管理层,要合理怀疑并且进行追问。他还写过这样一句话:“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它视为事业去经营。”他的用意并不是要鸠占鹊巢,让投资者参与管理,而是强迫投资者像经营者那样,更加关注公司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只看短期的股价波动。
了解完安全边际、市场先生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三个投资理念。我们说回到,格雷厄姆的人生轨迹。
1929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共同账户上有250万美元的资产,但是随着股市崩盘,账户资产不断缩水。1932年,这个账户累计亏掉了70%。股市崩盘,严重影响了格雷厄姆个人的收入。他一边想办法调整投资组合,弥补亏损,追回收益,另一边重新拾回节俭的习惯,削减生活开支。他确信,享受物质快乐的关键,是要在几乎所有经济条件下都奉行一套朴素的生活标准。这段岁月虽然艰难,但好在,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除了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证券分析,他还写了大量文章和作品,而正是这些课程和作品,奠定了他“华尔街教父”的名声。
最后,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格雷厄姆的晚年时期。
格雷厄姆在这本书里的回顾,只写到了1940年左右,而他是在1976年去世的,这期间,他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呢?他的职业生涯依然保持着多元化。他的共同账户变成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一直经营到1956年他退休。从1936年到1956年,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年均收益率大约是17.5%,超过了大盘的业绩14.3%。他控股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并促成其上市,他还是煤炭和铁路资产拥有者P&R公司的董事。在《证券分析》之后,他陆续出版了《储备与稳定》《聪明的投资者》等作品。他还在进行文学创作,写自己的戏剧。
事业丰收的同时,他也在不断面临失去。他失去了两个儿子,母亲被强盗杀害。人生的最后几年,他得了肾脏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面临健康上的困扰。身心都在经受痛苦的折磨,但晚年时的他,却改变了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年轻时,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悲观,感觉自己的世界充满了错误、灾难和失望。但在他80岁时,他却变得乐观,觉得自己的人生极为成功和幸福。
也许有人会把这样人生态度的转变,归结到财富上,是物质生活给格雷厄姆带来了满足感。但格雷厄姆却说,自己这一生享受到的所有快乐,至少有一半来自精神世界,来自美好的事物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和艺术。过80岁生日时,他还在演讲中呼吁自己的后人,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旦你们享受到了精神生活的乐趣,千万不要让它溜走。”
一位天天跟钱打交道的投资大师,人生前半段主要追求金钱,最后时期却在劝告后人,要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提一句与钱有关的话。不知道听完这些,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感受。我看完格雷厄姆80岁时的生日演讲后,想到了德国哲学家齐美尔的一句话:“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无法栖居在桥上”。
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杨蕾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