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049 颍川庾氏:逆境中的皇帝应该找谁当同盟? 刘勃的国学课(年度日更) 刘勃的国学课(年度日更)

049 颍川庾氏:逆境中的皇帝应该找谁当同盟? 刘勃的国学课(年度日更)

049 颍川庾氏:逆境中的皇帝应该找谁当同盟?

 

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前面我们概述东晋历史的时候,提到过,东晋,几乎就是几个超级门阀轮流掌权的历史。但是后人回顾的时候,只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拿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当代表,而一说这两个家族的代表,就又是王导、谢安。今天秦淮河畔,为吸引游客,甚至还有个景点叫“王谢故居”,这有点搞笑,两大家族不可能住在一起,但这确实说明,相比王家、谢家,东晋其他几个大家族,显得不是那么有存在感。

容易被忽视,当然有它被忽视的理由。

 

接下来的三讲,我们就来说说一个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的家族,东晋第二个掌权的大家族——颍川庾氏。今天这一讲,我们先来说说庾家这样一个二流世家,为什么能够继琅琊王氏之后冒出头来?

 

这和当时的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有关。

 

晋明帝司马绍,是个比较英明的皇帝,一般认为,他就是整个东晋最像样的皇帝了。

 

晋明帝打小聪明,《世说新语》有这么一个故事: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的父亲晋元帝司马睿还不是皇帝,只是东南地区的地方官的时候,有人从长安来,和司马睿说起北方的消息,当时洛阳、长安相继沦陷,西晋最后两个皇帝,都做了游牧民族的俘虏,受尽屈辱,最终被杀了。所以,这人带回来的都是很悲惨的消息。

 

司马睿就哭了,晋明帝那会还是小孩,就问:“爸爸你为什么哭啊?”

 

司马睿就问了儿子一个问题:“你觉得太阳和长安城,哪个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从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上来,可是有人从长安来。”

 

第二天司马睿召集群臣,又问了儿子这个问题:“你觉得太阳和长安城,哪个远?”这次晋明帝回答:“太阳近。”

 

司马睿很吃惊,你今天说的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啊?

 

晋明帝回答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长安是怎么看都看不见的。所以太阳近,长安远。”

 

这个故事,有一种理解是这样的,别看当时晋明帝还是小孩,说话可有政治高度了。前面是晋明帝和爸爸晋元帝私聊,他说长安近,太阳远,是安慰爸爸,首都并不那么遥远,局势虽然艰难,但是咱们还有希望。

 

当着群臣,他就说长安远,太阳近,是说,恢复北方是不可能了,但是太阳很近。太阳是什么?谁经常被比作太阳?就是皇帝啊。北方保不住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皇帝,新皇帝是谁?近在眼前,就是我爸啊。

 

这个解释,我觉得有点求之过深,但是有不少人愿意这么解释,反映了很多人愿意相信,这个小孩是个天生的政治家,将是一个厉害皇帝。

 

的确,后来晋明帝也表现得既豪爽,又聪明。还有个故事也体现了这一点。这个故事《世说新语》和晋朝的正史《晋书》里都有,而且正史比《世说新语》讲得更惊险得像小说,两个版本我都附在文稿里了,你可以对比看看。

 

王大将军既为逆,顿军姑孰。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著戎服,骑巴賨马;赍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未至十馀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帝过愒之,谓姥曰:“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劳晨夕,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行敦营匝而出。军士觉,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动,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追士因问向姥:“不见一黄须人骑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复及。”于是骑人息意而反。《世说新语·假谲》

 

六月,敦将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行,至于湖,阴察敦营垒而出。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于是使五骑物色追帝。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巳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又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帝仅而获免。《晋书·明帝纪》

这事是说王敦第二次造反的时候,大军压境,晋明帝以皇帝之尊,亲自去打探王敦的军营形势。

 

当时王敦在睡午觉,突然梦见太阳照着自己的驻地打转,一惊就坐起来了:“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黄须,就是黄色的头发和胡须,说的就是晋明帝。

 

晋明帝的妈妈只是个宫女,来自今天北京、河北一带,当时那里鲜卑人很多。晋明帝的妈妈大概就是个鲜卑人,所以晋明帝长得也和当时的汉人不大一样,头发和胡须都是黄色,所以王敦说他是“黄须鲜卑奴”。

 

于是王敦派人去追。

 

晋明帝往回撤,马拉屎了,他就往马粪上浇冷水。遇到一个卖饭的老太太,就把自己装饰了很多珠宝的马鞭给老太太,说,等会有人来追我,就把这个给他看。——一来,这马鞭太华贵了,追兵肯定要赏玩一阵,就耽搁时间了,二来,马鞭最终要交到王敦手里,这就是告诉你,我亲自来过了,你就是拿我没辙。

 

不久,王敦的追兵到了,接过老太太给的马鞭,一看怎么这么漂亮,一帮人传着看,再一看地上,马粪是冷的,认为已经走了很久了,就不追了。

 

这种故事,真假不必较真,反正反映了很多人心目中,晋明帝是个厉害皇帝,所以这种既大胆又机智的故事,愿意安在他身上。

 

当时,东晋的形势是,王敦造反失败,琅琊王氏伤了点元气,虽然不愿意退出权力核心,但多少可以退一步;晋明帝又是个英明的皇帝,于是,皇权就有了扩张的可能。

 

那晋明帝应该找谁来为自己效力呢?我们替他来盘一下。

第一个考虑对象,宦官。

 

很多皇帝都喜欢用宦官。但是,对东晋的皇帝来说,用宦官不合适。

 

因为宦官是完全依附于皇权的,愿意当宦官的人,本身不会有多少社会资源。如果皇帝掌握权力,然后用宦官为自己的意志服务,授权宦官去和官僚集团对着干,那是可以的。但东晋的皇帝本身就没多少权,他需要带资进组的人。

 

所以宦官不行。

 

第二个考虑对象,宗室。

 

也有问题。

 

晋明帝很年轻,王敦死的时候晋明帝二十六岁,弟弟更小,指望不上,那用自己的叔叔、伯伯、堂兄弟,行吗?也不行。一来,经过西晋八王之乱的自相残杀,司马家的元气摧残得差不多了,二来,对皇帝来说,宗室是一味虎狼药。都是一个祖宗,你给了他实权,他就会想,我为啥不能自己当皇帝啊?

历史上,这样的血泪教训太多了,对于东晋的皇帝来说,尤其是近在眼前的血泪教训。

 

所以,宗室要用,但不可大用。

 

第三个考虑对象,就是外戚,皇帝家的联姻对象。

 

外戚,当然也不绝对安全,但是安全系数显然高于宗室。

 

你看,整个汉朝,不管西汉还是东汉,外戚权势一直很大,对皇权发生了几次致命威胁?并不算多。

西汉初年,刘邦的妻子吕后掌权,后来有个诸吕之乱,好像是威胁到皇权了,但其实也不能算,因为吕家其实是被诬陷的,并没有真的谋反;西汉末,王莽是外戚,篡位了;东汉末,其实曹操也是外戚,他女儿嫁给了汉献帝,但曹操能够专权,显然不是因为他的外戚身份,而是靠自己的实力打出来的。

 

除此之外,外戚掌权的时候还有很多,但造成的威胁,总体而言,还算可防可控。

 

所以晋明帝决定用外戚,虽然有点风险,但东晋皇权已经微弱到这样的地步,想要扩张,不可能一点险都不冒。而对皇帝来说,用外戚还有个好处,外戚是可以挑的。

 

皇帝挑什么人来当外戚,也很有意思。

 

西汉的时候,皇权强势,皇帝用外戚,不需要你家族有什么资源,只要你这个人,我觉得可以就行。汉景帝用窦婴,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李广利,这些外戚,看家庭出身其实都很卑微。

 

东汉的时候,皇权没这么强了,尤其是汉光武帝刘秀打天下,有几个家族贡献特别大,等于是入了原始股,所以你看东汉的皇后,姓阴的姓邓的姓马的姓窦的,主要就来自这几个家族。

到了东晋,皇权更微弱了,皇上家挑亲家,又是一种心态。我又要你带资进组,这个资本又不能太大。

 

出身卑微的当然不行,这就不是圈里人;顶级门阀也不行,谁知道你是和我一条心还是和别的世家大族一条心。所以,就挑士族里相对边缘的家族。

 

最后,晋明帝挑中了颍川庾氏。

 

这是一个刚刚从二流士族里冒出来,勉强挤进一流行列的家族。这样,皇后的哥哥庾亮,就进入晋明帝的视野了。

 

庾亮这人,形象很好,看起来非常有风度,做事注重规矩,符合儒家传统,又熟读老庄,善于谈玄学,符合时代潮流。庾家长辈里,有的和王衍、王敦是老朋友,庾亮本人也曾经得到过王敦的赞美,各个方面的人对他的口碑都很不错。晋明帝决定重用庾亮。不过,晋明帝只活了二十七岁就死了,但他留下遗诏,让庾亮和王导一起辅佐才五岁的太子。

 

晋明帝早逝,对于东晋王朝来说,是个大损失;但对庾亮来说,这反而是一件特别有利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晋明帝一死,庾亮就从皇后的哥哥升级成了太后的哥哥,同样是外戚,太后的哥哥,这个份量是远远大于皇后的哥哥的。

 

所以这个时候,庾亮是抓到了一手好牌,他会打成什么样呢?我们下回再说。

 

050: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世说新语·政事》)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世说新语·轻诋》) 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世说新语·政事》) 庾太尉与苏峻战,败,率左右十余人,乘小船西奔。乱兵相剥掠,射误中柂工,应弦而倒。举船上咸失色分散,亮不动容,徐曰:“此手那可使箸贼!”众迺安。《世说新语·雅量》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世说新语·容止》

用户留言
  •  
    “黄须鲜卑奴”的晋明帝司马绍除了英年早逝,应该是具备好皇帝的一切特征;“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就能看出其幼年聪慧心怀天下,成年之后也是文才武略远近归心,狠人王敦早早就把时为太子的司马绍看作威胁以“不孝”欲废太子,遍寻百官无人支持最终不得;这位“混血”皇帝既有用人识人的才华与胸怀,也有“遗鞭脱身”的果敢与热血,保卫建康时“帝欲亲将兵击之”也不难看出其年少气盛,但在温峤烯鉴陶侃庾亮等名士相助下王敦之乱得平,又借此调整江徐荆湘四州军务制衡琅琊王氏,这也给了外戚颍川庾氏开始掌权的机会; 当时的“国舅爷”庾亮与司马绍乃布衣之交,姿容俊美喜好老庄,助平王敦之乱开始建功,与王导共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晋成帝司马衍,庾太后临朝摄政王导此时选择不问朝事明哲保身,实际政务就落到了庾亮决策;事后看,王导或许能认清当时的形式维持大体局面,但庾亮的瞎折腾又折损了东晋的国运,政治的话事权从琅琊王氏王导到颍川庾氏庾亮的过渡,万幸有了烯鉴力保王导否则可能更加动荡,但结局来看并不乐观~
    2022-10-19
  •  
    说到外戚吕后是汉朝的第一个外戚,而恰恰是吕后这个外戚保证了皇权的稳固。 所谓“外”,那只是从宗法的角度来说,若从皇帝自身情感而言,比起叔伯、表兄弟们,母亲才是至亲。也就是说,外戚从一开始就是皇权的一部分,这一基因深深镂刻在汉朝的皇权之中。皇室要想对抗功臣和诸侯,外戚是必要的补充和依靠。吕后把吕氏家族的成员封为王,并让吕产当相国,维护的也是皇室的利益。 但这就侵夺了汉代功臣和诸侯王的利益。所以吕后一死,关东的齐王刘襄率先发难,逼近函谷关,说是勤王,实际有夺取帝位之意图。 诸侯王的势力如此强大,功臣们当然不敢取刘氏而代之,而是选择诸侯王即位。皇室的大宗嫡系仅延续两代即告灭亡,虚弱可见一斑。 汉代吕氏残害刘氏子弟,汉文帝刘恒从情感上当然是反对的。但站在皇帝的位置上,刘恒应该会同情吕氏家族。因为,外戚是皇权的一部分,吕后并没有取刘氏而代之,而是在不断抵抗诸侯王和功臣,保卫皇室嫡系。吕后恰恰证明了外戚对于皇权的重要性。 刘恒从诛灭诸吕的政变中吸取的教训,并不是防范外戚,而是避免再次出现诸侯王领兵叩关,或是功臣发动政变废立皇帝这样的事。 所以从汉文帝开始一直采取的都是削弱诸侯王的政策,贾谊建议“改正朔、易服色、更官名”来增加皇室的权威,又比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从汉文帝就开始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就更没有什么诸侯王有力量威胁皇室了。 就是外戚对皇帝来说反而相对没有威胁,所以外戚掌权政策一直是贯穿两汉的,而王莽确实是只能算意外。
    2022-10-19
  •  
    皇帝选什么外戚同盟,跟乱臣贼子拥立哪个皇子即位的道路是一样的:选边缘地带的。 边缘地带的,有那个身份,却不是皇位货有力外戚理所当然的人选,虽然有点影响力,但影响力可控;边缘地带的,如果没有外力援助,永远不可能步入中心,因此,对外援心怀感恩,出于报答心,也更容易被操控。
    2022-10-19
  •  
    历史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司马绍死后,庾氏的权势进一步加强,内有妹妹为太后,外有诸弟在朝廷内外担任要职,皇帝司马衍不过是眼中小外甥罢了,“王与马”己成昨日黄花,“庾与马”蒸蒸日上。在抑制王氏的势力,巩固和扩大庾氏的势力中庾家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盘根错节的王氏,而王导当然也不甘心这种变化,两家的裂痕便越来越大。 庾亮也是玄学名士,风流标致,长于清谈,善于属文,崇尚老庄。当年晋元帝司马睿倚重刁刘二人时,提倡法家之术,企图抑制世族势力时,廋亮也曾与王导是一致的,共同对付。现在时势不同了,王导成为庾亮最主要的政敌,他便针对王导清静、宽惠的为政方针,实行“任法裁物”的法家政策,企图从政治路线入手,逐步消除王导在朝廷内外的影响,在王导和庾亮的矛盾分歧与明争暗斗中,一直贯穿了王导的最后十年。
    2022-10-19
  •  
    结盟就是权力结构的重组,与谁结盟是门大学问。从弱势皇帝的角度来说,既要实力够强,又要有股斗争狠劲,更要自己压制得住。同时,婚姻是人类最常见也最持久的一种结盟方式,所以,皇帝很容易就想到外戚。 但外戚也是把双刃剑,西晋八王之乱的重要参与者,就有杨皇后、贾皇后及其家族。典型如北魏皇室,拓拔氏起初没有碾压其他部落的实力,就只有联姻其他部落。为了防止皇帝死后,外戚掌权,又弄出个“子贵母死”的陋规,搞出一幕幕母子分离的人间惨剧,却并没有减少宫廷政变的频率。
    2022-10-19
  •  
    想請問老師為何太后的哥哥份量會遠大於皇后的哥哥,是由於新皇帝年幼可分享更多權力,或者是與新皇帝年齡無關,確實就是太后的哥哥份量自然較重。
    2022-10-19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