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万尼亚舅舅》| 裴鹏程解读 每天听本书2022

《万尼亚舅舅》| 裴鹏程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万尼亚舅舅》,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写的一个戏剧剧本。

 

契诃夫是世界小说史,尤其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最不容忽视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学影响力之大,以至于他成为一种文学坐标,很多著名作家都被冠以“当代契诃夫”的名号。比如雷蒙德·卡佛被称为美国的契诃夫,威廉·特雷弗被称为爱尔兰的契诃夫,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爱丽丝·门罗被称为加拿大的契诃夫。“得到听书”解读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第六病室》,当中详细讲到了他的小说创作经历,并盘点了他在小说领域的成就。但今天我们不是要来讲他的小说,而是要来讲讲他的戏剧。

契诃夫不仅是一名小说家,还是一名戏剧家,而且他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小说方面的成就。在今天的西方戏剧界,作品排演次数最多的戏剧家是莎士比亚,而排在莎士比亚后面的就是契诃夫了。 俄罗斯著名杂志《戏剧》,曾在契诃夫去世半个多世纪后刊文:“实际上,到了现在,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契诃夫对于俄罗斯,对于二十世纪意味着什么……在世界上,契诃夫首先创造了剧中人物彼此间几乎不发生斗争的戏剧。”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契诃夫的成就,他一举奠定了一种全新的戏剧,而这种戏剧成为二十世纪,乃至今天的主流。

为什么要重提契诃夫,并且重读契诃夫呢?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其实契诃夫一直在写,也最擅长写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内耗”。他不断地在用他的作品回答我们要怎么忍受辛苦、忍受无聊、忍受孤独,我们究竟要怎么去追求我们想要的幸福。

 

在这个意义上,契诃夫的作品或许是一味治疗所谓“精神内耗”的不错的药。

今天这本《万尼亚舅舅》,从名字就可见契诃夫的独特之处,想想看与契诃夫同时代的作家,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罪与罚》,契诃夫却在写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舅舅,并且在他身上写出了并不亚于前者的厚度。这位“万尼亚舅舅”可以说是典型的“契诃夫式”人物,他身上有典型的“契诃夫式”冲突,所以我们不妨以他入手,去体会属于契诃夫戏剧的魅力。

好,接下来,我将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经历,以及他独具一格的戏剧观念,这也是理解今天这本书的一大背景所在。第二部分,我们进入具体的戏剧文本,看看契诃夫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以及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经历,这是我们了解今天这本书之前,必须要知道的背景。早在中学的时候,契诃夫就已经开始戏剧创作了。他那时写了一个剧本,叫作《没有父亲的人》 ,讲的是一名30岁左右的乡村男教师和身边一系列人物的关系纠葛。但这个剧本写出来后,并没有发表,一直到契诃夫去世十几年后才被翻出来,然后又隔了几十年,才被搬上舞台。契诃夫后来很多个剧本的命运,都和这第一个剧本有点像,在当时不被看好,时隔多年,人们回想起来,才察觉出其中的好来。就连托尔斯泰也是如此,他很器重契诃夫在短篇小说上的成就,但却并不那么看好他的戏剧,1901年,托尔斯泰曾对前来看望的契诃夫直言不讳:“莎士比亚的戏写得不好,而您写得更糟!”

1895年到1896年,契诃夫花了很大力气写出了剧本《海鸥》 ,讲述俄罗斯乡下一所贵族庄园里,几对身份地位不一的男女间的爱恨纠葛。这个剧首演是在圣彼得堡,堪称一场混乱。据说剧场骂声一片,用契诃夫自己的话形容,“愤恨让空气都浑浊了” 。当时最有名望的剧评家库格尔大骂这个剧本说:“契诃夫是小说家出身,他有一个致命的误解,他认为小说笔法也可以堂而皇之进入神圣的戏剧领地。由于这个致命的误解,这个原本就不及格的剧本,变得不可救药了。”

这样惨烈的失败,契诃夫在创作阶段就已经预见到了。他当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写一个很独特,甚至过于独特的剧本。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多次袒露了他的担心,他说:“(我把这个剧本)写成了中篇小说,我感到更多的是不满意,读着自己的新剧本,我再一次相信,我完全不是一个戏剧家。” 正如他所担心的,这个剧本交出去后,几乎没人能看懂。据说在排练过程就各种不顺利,演员完全读不下去剧本。导演卡波夫不得不对剧本做了大量删减。而契诃夫当时对妹妹绝望地说:“他们完全不理解角色,他们不听我的话,也不理解我。”

那这个剧本到底独特在哪儿呢?首先一个最为明显的不同是,

 

欧洲传统的戏剧一般都采取奇数结构,也就是将情节分为三幕或五幕,比如最典型的是三幕,第一幕讲故事的起因,第二幕讲故事的经过与高潮,第三幕讲故事的结尾。之所以设置成奇数,是因为这样保证了故事的高潮能正好在剧的正中间,让剧本有起有落。

 

但契诃夫完全背离了这个规则,他坚持写四幕,将高潮分散开了。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有一个很形象的描述,他说契诃夫首创的这种四幕式的结构,很像一个圆圈,好不容易到了结尾,却又回到了开头,于是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万尼亚舅舅》,万尼亚舅舅半生都在劳作,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但经历一番,到了结尾,他却还是回归了劳作 。今天的我们不难理解这样的结构,大量的作品都在采取这样的结构,因为这更合乎我们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不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和起伏,相反大多数时候它是静止的,甚至是循环的。但放在当时,观众很难接受买票去看一个最终什么也没发生的剧。

此外,传统的戏剧中,人物会被明确划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比如我们的京剧,生、旦、净、丑,一目了然。但在契诃夫的戏剧里,他拒绝这样的划分。他曾在书信中解释:“当代的戏剧家们总是用天使、痞子和丑角来开始他们的剧本……但我没有写一个恶棍,也没有写一个天使,我没有指责任何人,我也没有为任何人辩护。”非但如此,契诃夫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是,他会给这些人物设置大量的停顿。什么意思呢?你翻开任何一个契诃夫的剧本,都会多次看到“停顿”两个字。他会让演员说着说着话,突然停顿下来,陷入一段漫长的沉默。中国作家金宇澄,写过一本声名赫赫的小说叫《繁花》,当中他经常让他的人物“不响”,“响”是“响声”的“响”,这是一句江浙一带的方言,就是不吭声的意思。这个“不响”和契诃夫剧本中的“停顿”很像,都是让人物进入沉思,让人物心中的情绪在沉默中发酵和弥漫开来。耐心的观众也许能从这些停顿中,感受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对于当时大部分急切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停顿让本就很缓慢的剧本更加缓慢了,于是也就更加令人难以接受了。

其实无论是四幕化,还是人物的去极端化,实质都是在淡化戏剧的冲突,这一点构成了契诃夫戏剧最大的特征。但要注意,契诃夫淡化的冲突,大多是一些外在冲突,比如人物和人物因矛盾纠葛产生的冲突,或者人物因行动受阻产生的冲突等。他希望借此能让观众的注意力转向人物内在的冲突,比如人与时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前面我们讲到剧评家库格尔评价契诃夫将小说笔法引入到戏剧领域,库格尔是一句批评,但如今看,

 

这似乎正是契诃夫戏剧的精髓所在。他打破了小说和戏剧的界限,让戏剧也能像小说一样自由、直接地进入人物的心灵世界,探讨哲学命题,由此将戏剧中的冲突提升到了更为深刻的层面。

契诃夫的这些独到之处,在当时也并非完全无人赏识。这里我们必须提到戏剧导演丹钦科和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两位的助力下,契诃夫的戏剧事业总算是有了一些起色。1897年,丹钦科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决定要建立一所全新的剧院,用这个剧院去实践更加先进的戏剧和表演理念。他们留意到契诃夫,丹钦科一连写了好几封信,表达要排演《海鸥》的渴望。丹钦科作为导演,十分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而他的搭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表演流派,叫作“方法派”,主张演员要采取各种方法贴近角色,想角色所想,做角色所做,以达到写实的效果。这两人的艺术观念天然契合契诃夫的剧本,也因此一举成就了契诃夫的剧本。

1898年12月 ,新版《海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获得轰动性的成功。作家高尔基写信给契诃夫说:“从来没有看到过像《海鸥》这样令人惊奇的离经叛道的天才作品。”契诃夫虽然对这次演出有不少意见,但总体上是满意的,他特地送给了丹钦科一枚纪念章,上面刻着:“你赐予了我的《海鸥》生命,谢谢!”莫斯科艺术剧院也因为这部剧打响了名头,丹钦科断言说:“新剧院从此诞生。”

伴随着《海鸥》的成功,莫斯科艺术剧院与契诃夫展开了稳定的合作。他们接连排演了好几部契诃夫的剧作,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万尼亚舅舅》。这个剧其实是由契诃夫一个备受批评的剧本《林妖》改写而来。童道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研究契诃夫的学者,他系统比较过这两个剧本的同与异,其中最大的一点改动是契诃夫把一个喜剧改成了一个悲剧。童道明先生说,因为在《万尼亚舅舅》中,契诃夫坚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悲剧性,使得《万尼亚舅舅》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了质的进步 。不过这个剧在当时反响却很一般,丹钦科后来回忆说:“契诃夫的剧作几乎都是这样,最初只受到很少观众,那些敏感的、看得远和深的人们的赞赏,但大部分观众是不能马上接受的。”而且契诃夫始终对自己的剧本不自信,他自己对《万尼亚舅舅》的评价是:这是一个落后于戏剧界的作品。

契诃夫在剧作上的成就被全面肯定,是在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了。当时欧洲兴起现代派戏剧,学者们总结这类戏剧的艺术特征,发现它们与欧洲传统戏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些戏剧中没有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分,而且在这些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是人与包围着这一群人的社会环境的冲突。人们这才回想起契诃夫,他早就在写这样的戏剧了。

 

20世纪的众多戏剧大家都公然承认自己受到过契诃夫的影响,契诃夫也因此被称为现代派戏剧的奠基者。

 

当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可能是写有《雷雨》的剧作家曹禺。曹禺曾写他读契诃夫作品的感受,他说:“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

好,关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经历和他独特的戏剧观念,我们就先了解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进入《万尼亚舅舅》,具体来体会一下契诃夫剧中的人物和故事。

《万尼亚舅舅》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俄罗斯的乡间庄园。第一幕是在这所庄园的花园里,我们先看到一位医生和老乳母正在话家常。随后,万尼亚就出场了,从他嘴里,我们得知,这座庄园的主人是一位老教授,平时不住这儿,但今年因为犯了痛风和风湿,就住过来养病了。万尼亚和老乳母抱怨连连,自打教授住过来,带来了一套上层人士的生活习惯,完全打乱了他们原有的乡间生活节奏。

接着其他人物就一个接着一个出场了。我们还是说说万尼亚,这是他的小名,大名叫沃伊尼茨基,他是教授前妻的弟弟,一直为教授打理着这座庄园。他显然对教授不满。万尼亚觉得教授这个人一直在教授艺术,在写艺术的论文,但其实根本就不懂艺术,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得来的,而不属于他自己。而且我们还隐隐感觉到万尼亚在嫉妒教授。他认为教授什么也没做,只不过是有了点学问,但却得到了他姐姐毫无保留的爱,以及她丰厚的嫁妆。而如今姐姐早已去世,他们的母亲玛丽雅还优待着这位老女婿,把他写的每一个字视若珍宝。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教授现在这么老了,却又娶到了一位极美丽、极聪明的年轻女人。万尼亚一再感叹说,这个女人从教授身上发现了什么呢?

我们再说说这位医生,他叫阿斯特罗夫,这天来庄园,是来为教授看病的。这位医生是一位极为有趣的人。他在给人治病之余,还管理着一片森林。他痛恨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在距今100多年前,他就在呼吁:“人类本来赋有智慧和创造力,足以增加他所要使用的财富,然而,直到目前为止,他们却只知道破坏而不去创造。于是森林越来越少,河流日渐枯竭,禽兽绝迹,气候反常,我们的土地因此一天比一天丧失了它的美丽和财富。”这位医生骑马跑了三十里来到这儿,但教授似乎又没什么事了,于是他决定今天就留在这儿过夜了。

听到医生要在这儿过夜,教授的女儿索尼雅非常高兴。在第一幕中,如果我们仔细一点看的话,就能发现,索尼雅一直在留心着这位医生,她招呼他喝水、吃东西,沉醉地听他发表言论。她毫无疑问是喜欢上了这位医生。索尼雅虽说是教授的女儿,却并未跟着教授生活,她被留在庄园,帮衬着舅舅万尼亚,过得很辛苦。而眼下,他们家庭矛盾丛生,随时会爆发冲突,她夹在中间,就更辛苦了。但现在心上人就在身边,这冲淡了一些她的苦闷。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也在第一幕出场了,那就是教授的现任妻子,27岁的叶列娜。这位叶列娜,长得极美,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自然也包括万尼亚和医生。这两人似乎都对她有一些别样的眼光。对于这样一位嫁给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的年轻女性,尤其是她还很美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会对她产生一些成见,比如认为她被迫至此,一定不怎么幸福,又或是认为她别有所图。在第一幕的结尾,万尼亚就直接对叶列娜表示了自己的不解,并且还表明了他对她的爱意。但这个时候,契诃夫给叶列娜安排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台词,回击了所有成见,让叶列娜这个人物彻底脱离了俗套。

她是这么说的:“我实在是厌倦了……谁都攻击我的丈夫,谁都可怜我,说我这个可怜的小女人,嫁给了这么一个老丈夫。啊!这种对我的怜惜,我可太懂了……因为你们,这地面上不久就要再也找不到忠实、纯洁和自我牺牲了。如果一个女人不属于你们,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冷静地看待她呢?”

接着故事来到第二幕,它发生在庄园的饭厅。教授这时出场了,他本来在睡觉,因为腿疼醒了。前面我们听到了各种对这位教授的议论,但他真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其实就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他说:“我一上了年纪,就连自己都讨厌自己起来,所以你们能有多讨厌我,我想象得出来。”妻子叶列娜就在他身旁,不断安慰着他。随后索尼雅、万尼亚也来了。我们更进一步感受到这几个人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教授不信任那位医生的医术,但女儿索尼雅喜欢那位医生,恰好她也在生父亲的气,并且明显不愿意和她的后妈叶列娜说话;而万尼亚痛恨教授,在没完没了地挖苦他,于是教授一见他出现,就喊着要走。

教授父女走后,饭厅只剩下万尼亚和叶列娜了。万尼亚喝了酒,持续地向叶列娜表达爱意,叶列娜不堪其扰,逃走了。这时万尼亚开始了一段独白,他进一步向我们解释了他为何这么痛苦。他说,他原来很崇拜教授,甚至拿他当偶像,认为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是有天才的。他辛辛苦苦打理庄园,将庄园的收入一分不少给了姐夫。但现在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他高看了这位教授,他那些学识和理念,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美好和幸福的未来。他为自己这半生的付出感到不值,甚至感到了受骗。自此之后,他再也找不到生活的动力。

故事进到第三幕,入秋了。索尼雅对医生的情感越发强烈,趁着医生再次来到庄园,后妈叶列娜提议由她去和医生谈谈,看看他的心意,如果医生没有这份心意,今后就请他不要再来庄园了。后妈叶列娜于是替女儿去找了医生。医生显然不爱索尼雅,他爱的是叶列娜。他告诉叶列娜说,为什么是你来问我这件事情,你是在借索尼雅来拒绝我。接着他吻上了叶列娜。好巧不巧的是,万尼亚这时刚好出现在门外,撞见了这一切,于是医生失措地跑开了。

不久后,教授出现,召集所有人坐到一起,他宣布说他不可能住在乡下,但庄园收入,已经不足以支撑他在城市的生活,所以他提议卖掉这个庄园,把这笔钱投到证券上,然后去芬兰置一座别墅。这话立刻激怒了万尼亚,他大骂教授说:你要像条狗似的把我从这里赶开了吗?原来这所庄园是万尼亚的父亲买来给他姐姐当陪嫁的,为了帮父亲做成这笔买卖,万尼亚放弃了自己本该继承的遗产。之后,他又辛苦劳作,偿还庄园的债务。姐姐去世后,这片庄园传给了姐夫,他没有任何怨言,继续帮姐夫打理庄园。教授的做法让万尼亚越发为自己感到不值,他崩溃地喊道:你毁了我的生活,因为你的过错,我甚至都没有生活过。万尼亚愤而退场,教授接受了女儿的哀求,也下场去找万尼亚解释,叶列娜陪着一起去了。然而一声枪响,一声惊叫。万尼亚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了一把手枪,追着教授上场了。场上人群乱成一团,又是一声枪响。

到了晚上,老乳母继续干活,和人话家常,教授和叶列娜正在准备回城,医生也准备要走了。万尼亚并没有打中教授,平息下来后,他觉得自己更像是个笑话了。故事由此来到第四幕,进入尾声。万尼亚向医生感叹说:“我真恨不得能够在一个温和的清晨,一醒,就觉得自己已经过起一种新生活来了,过去的也都忘了……告诉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做到呢?”医生并没有答案,他只让万尼亚把从药箱里拿走的药还给他。原来万尼亚拿走了一瓶吗啡,很有可能是自杀用。索尼雅这时上场了,听闻这一切,她的第一反应是想让她的舅舅马上工作起来。送走教授夫妇后,她拉着舅舅写账单算账。剧的最后是一段索尼雅劝慰万尼亚的独白,这段独白非常著名,后来的很多艺术作品都引用过。索尼雅说:

“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辛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的、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带着一副感动的笑容,来回忆今天的这些不幸了,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

到这里,这个故事就讲完了。你会发现,前面我们讲过的契诃夫自成一派的戏剧观念,在这个剧中都有体现。他将小说的手法引入戏剧,让戏剧中的人物直接袒露他们的内心世界,谈论精神层面的困惑,从而大大提升了戏剧的文学性。他塑造的这些人物,既不全然正面,也不全然负面。剧中,志趣如此之高的医生,也会因为爱情而失去体面;凭美貌引起骚乱的叶列娜,看上去是一个“花瓶”角色,但契诃夫却写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面临的被定义和被误解的痛苦;还有在各种层面都算是这个剧“反派”的教授,契诃夫在写到他的时候,还是写了几笔他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的无助。

 

在契诃夫的笔下,这些人物尽管在权力地位、精神志趣上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以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去书写他们的欲望和痛苦,最终将他们还原成了一个个“普通人”。

从《万尼亚舅舅》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很多主题。比如说,契诃夫借万尼亚,不断讥讽以教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从而去揭露这些社会名流的虚伪本质。我们可以将这一点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看,19世纪末期,西方各国都随着工业化进入全新的阶段,但俄国却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停滞不前。从这个层面来看,契诃夫似乎是在借万尼亚对教授态度的矛盾与失望,从而表达自身对当时俄国的矛盾与失望。但与此同时,契诃夫对工业文明或物质文明又不全然乐观。在剧中他借医生之口,表达了他的警惕态度。他说,按理在文明的影响下,旧的生活方式应该要让位于新的生活方式,但事实却是,我们破坏了森林、河流,差不多把一切都破坏完了,却并没有创造出期待中的新生活。

但这些都还不是这个剧最重要的主题。这个剧的剧名叫《万尼亚舅舅》,那显然这个剧的重点是万尼亚,而且剧名加上了舅舅这个称呼,这进一步提示我们注意作为舅舅的万尼亚。在外甥女索尼雅眼中,这位舅舅虽然时刻表现出刻薄、暴躁,甚至是疯癫,但这实际上都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绝望。前面我们讲到,在契诃夫的剧本中,真正的冲突并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是人与其自身之间。万尼亚正是如此,表面上他处处针对教授,认为教授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但在教授要离开庄园之际,万尼亚不得不去思考,如果47岁之前,不为教授打理庄园,他的生活真的就会有不一样吗?以及现在47岁后,除了为教授打理庄园,他还能做什么呢?这时候更深的冲突才浮现出来:万尼亚不接受他现有的生活,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他陷入这样的生活,但同时他也不知道新的生活在哪里。

 

契诃夫写过很多像万尼亚这样的人物,他借这样的人物不断抛出这些难解的问题,最终形成了一以贯之的主题表达,那就是我们终其一生,也许正是在这些难解的问题中挣扎着前进的。

好,这本书到这里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讲到了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经历。他的戏剧作品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太大的肯定,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的戏剧法则。比如不写“奇数幕”,而写四幕。再比如不再明确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并让这些人物不时“停顿”下来。这一切的实质是为了淡化戏剧的外在冲突,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与其自身的冲突。契诃夫的这种尝试,在当时并不为人接受,但后来却成为20世纪戏剧的主流。

第二部分,我们具体讲到了《万尼亚舅舅》的人物和故事,这是一个情节上相对简单的故事,但契诃夫通过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层层构建与展现,让这个故事具备了深厚的文学性。契诃夫借由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上层人物的鄙夷,对当时俄国体制的不满,以及对于物质文明的担忧。但更重要的是,他借由万尼亚舅舅这个人物,展现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难以逃脱的困惑,那就是我们要如何接受我们平庸的生活,以及我们又要如何通往新的生活。

尽管不断在用作品揭示现代人生活的困局,但契诃夫在总体上仍然是乐观的,这从《万尼亚舅舅》结尾那番话中可以看出。

 

他似乎接受了,我们应该带着这些问题活下去。他坚定地相信行动的力量,认为只要行动下去,甚至不用去论及这些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我们总能收获一点什么。

 

在他和他妹妹的一封通信中,契诃夫更进一步阐释了他这种乐观,在这里我也把这段话分享给你。他说:“夏天过后还会有冬天,青春过后还会有衰老,幸福后面跟着不幸,或者是相反。人不可能一辈子健康和欢乐,总有什么不幸在等着他,他也不可能逃避死亡……(我们)应该对一切有所准备,把一切所发生的都看成是不可避免的。不管这多么令人伤心。需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使命——其他的不用去操心。”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裴鹏程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