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徽派古宅厅堂家具图片

徽派古宅厅堂家具图片

徽派建筑的特色有?

徽州虽然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但缺乏广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狭,村落密集,当地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其中不乏善于经营者,以当地盛产的木材、茶叶、蚕丝、大米等土产为商品,长途贩运,进而发展到经营盐业,很快富甲一方。

明清时期,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商场纵横捭阖的富商大贾不是发迹于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镇,恰恰是地理封闭的山西、安徽的晋商、徽商。

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问题。

在那个时代,商人一旦有了丰厚的资金,首先要办的事就是在家乡大兴土木,营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

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由于受建筑空间的局限,没有北方四合院的阔绰,所以建筑普遍显得“小气”。

从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门——板壁(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只起到阻隔门外人视线的作用)——天井(起通风和采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开凿水池,巧设盆景,另有情趣)——与天井平行的左右厢房-客厅(家庭日常起居、用膳、会客的主要场所)——与客厅平行的左右正房——后天井-与天井平行的厨房和杂物间。

一般来说,徽派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梯常设于厢房与正房之间,狭窄而陡峭,楼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筑最巧妙的设计我认为当推天井。

取其名为“井”,可见不同于“院”,取其高而狭之义。

两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于一宅的中心,因其狭而更有通风之效,形成“烟囱效应”,这类古宅夏天凉爽,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得益于天井的功效。

徽派建筑为安全起见,窗户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风之外,还有采光的效用。

徽州人的建筑与北方建筑的另外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们不太在乎建筑的平面规模,不喜欢大大咧咧,而更注重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雕梁画栋,展现个人的欣赏品位。

在徽州古建中门楣上的石雕和砖雕、梁柱上的浮雕、门窗裙板的镂雕,都是很有价值的艺术珍品。

古代徽州能工巧匠不少。

更可贵的是,由于“山高皇帝远”,很多古建筑的艺术元素居然逃过了“文革”十年浩劫。

现在这些过去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成了一个村落的文化符号了。

...

明清家具种类主要有哪些

明清两代,家具艺术高度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被冠以“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两个艺术概念。

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

如果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楚得多了。

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屏蔽用具、存贮用具、悬挂及承托用具。

或直接分为床塌、椅凳、桌、案、几、屏联、箱柜、台架等类。

桌案桌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有束腰,一种无束腰。

清·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直腿香几有束腰桌子:是在桌面下装一道缩进面沿的线条,尤如给家具系上一条腰带,故名“束腰”。

束腰下的牙板仍与面沿垂直。

束腰有两种作法,一种低束腰,一种高束腰。

低束腰的牙板下一般还要安罗锅枨和矮佬,或者霸王枨。

如果不用罗锅枨和霸王枨,则必须在足下装托泥。

起额外加固作用。

高束腰家具面下装矮佬分为数格,四角即是外露的因腿上载,与矮佬融为一体。

矮佬两侧分别起槽,牙板的上侧装托腮,中间镶安绦环板。

绦环板的板心浮雕各种图案或镂空花纹。

高束腰的作用不但美化了家具,更重要的是拉大了牙板与面沿的距离,有效地固定了四腿。

因而牙板下不必再有过多的辅助部件。

有束腰家具不管低束腰还是高束腰,在桌子的四足都削出内翻或外翻马蹄,有的还在腿的中间部份雕出云纹翅。

这已成为有束腰家具的一个特征。

黄花梨有束腰展腿式半桌无束腰桌子:即四腿直接支撑桌面,四腿之间有牙板或横帐连接,用以固定四足和支撑桌面。

无束腰桌子不论圆腿也好,方腿也好,足端一般不作任何装饰。

只有个别的为减少四足磨损而在足端装上铜套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四足。

同时也起到相应的装饰效果。

案的造型有别于桌子。

突出表现为案腿足不在四角,而在案的两侧向里收进一些的位置上。

两侧的腿间大都镶有雕刻各种图案的板心或各式圈口。

案足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案足不直接接地,而是落在托泥上。

它又不像桌子托泥那样用四框攒成,而是两腿共用一个长条形的木方子。

每张案子须用两个托泥。

另一种是不用托泥的,腿足直接接地,在两腿下端横枨以下分别向外撇出。

这两种案上部的作法基本相同,案腿上端横向开出夹头榫,前后两面各用一个通长的牙板把两侧案腿贯通在一起,使腿和牙板共同支承案面。

两侧的腿还有意向外诧出,以增加隐定性。

还有一种与案稍有不同的家具,其两侧腿足下不带托泥,也无圈口和雕花板心,而是在腿间稍上一些的位置上平装两条横枨。

有的在左右两腿间的长牙板下再加一条长枨。

这类家具,如果面上两端装有翘头,那么无论大小,一般都称为案。

如果不带翘头,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类家具,人们一般把较大的称为案,较小的称为桌子。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书中,把腿足在板面四角的称为“桌形结体”,把四足不在四角而在缩进一些位置的称为“案形结体”。

根据这个论断衡量,这种家具具备案的特点较多,尤其是腿足的位置和夹头榫结构,因此,严格说来,还应叫案。

桌形结体一般不包括案,而案形结体不仅包括案,也包括这种类型的桌子。

人们把大者称案,自不必说,把小者称桌,即案形结体的桌子。

说明这类小案桌与同等大小的桌子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

也说明案和桌自产生,发展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明代桌案的种类有如下几种:明末 黄花梨卷草纹展腿方桌1、方桌:凡四边长度相等的桌子都称为方桌,常见的有八仙桌,因每边可并坐二人,合坐八人,故称八仙桌。

有带束腰和不带束腰两种形式。

方桌中还有一种一腿三牙式的,造型独特,其桌腿足的侧脚收分明显,足端亦不作任何装饰。

桌面边框用材较宽,使腿子得以向里收缩。

面下桌牙除随边两条外,另在桌角下沿装一小板牙,与其它两条长牙形成135度角。

这三个方向的桌牙都同时装在一条桌腿上,共同支撑着桌面。

故称一腿三牙。

这种方桌不仅结构坚实,造型也很美观。

方桌中还有专用的棋牌桌,多为两层面,个别还有三层者。

套面之下,正中做一方形槽斗,四周装抽屉,里面存放各种棋具,纸牌等。

方槽上有活动盖,两面各画围棋,象棋两种棋盘。

棋桌相对的两边靠左侧桌边,各作出一个直径10厘米,深10厘米的圆洞,是放围棋子用的。

上有小盖。

不弈棋时可以盖好上层套面,或打牌,或作别的游戏。

平时也可用作书桌,名为棋桌,是指它是专为弈棋而制作的,具备弈棋的器具与功能。

实际上它是一种集棋牌等活动于一身的多用途家具。

明末清初 黄花梨独板大翘头案2、长桌、条桌与条案:长桌也叫长方桌,它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两倍。

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一般都称为条桌。

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

条案都无束腰,分平头和翘头两种,平头案有宽有窄,长度不超过宽度两倍的,人们常把它称为“油桌”,一般形体不大,实际上是一种案形结体的桌子。

较大的平头案有超过两米的,一般用于写字或作画,称为画案。

条案,则专指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案子。

个别平头案的长度也有超过宽度两倍以上者,也属于条案范畴。

翘头案的长度一般都超过宽度两倍以上,有的超过四五倍以上,所以翘头案都...

中国古代椅子都有哪些分类

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诗经》中有“其桐其椅”句,“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据考证,椅子的出现,最迟在隋、唐时期,当时椅子又名“倚子”。

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就有高坐椅。

到五代和两宋,椅子的使用不断增多,品种渐渐丰富。

现在我们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见到的椅子,大多是明、清以来的。

明、清时期,椅子的结构进一步完善,主要由椅面、椅背、搭脑、扶手、帮称、托泥等各部分组成。

种类进一步丰富,主要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单靠背椅,如:一统碑、灯挂椅,梳背椅、笔梗椅、屏背椅等。

另一类是扶手椅,像官帽椅、玫瑰椅、圈椅、交椅、太师椅、六方椅、独座、宝座等。

众多椅子式样,富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是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型代表。

一统碑:古代一种单靠背,无扶手的椅子的名称。

其主要特征是椅背与椅面之间呈直角,椅背上下宽度一致,搭脑两端不出头。

称为一统碑是言其形如一座碑碣。

南方诸省亦称“单靠”。

明式靠背椅:没有扶手的椅子都是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变化主要是“搭脑”与“靠背”的不同,有许多式样。

例如,比灯挂椅的后背宽的椅子叫“一统碑”椅,言其像一座碑碣,南方民间亦称“单靠”。

灯挂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其搭脑的两端挑出,很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椅子的靠背采用圆梗均匀排列而得名。

屏背椅:靠背椅式样之一,因把椅子的靠背做成屏风式而得名,常见有“独屏背”和“三屏式”等。

灯挂椅,是单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式样像江南农村竹制油盏灯的提梁而得名。

梳背椅:椅背部分用圆梗均匀排列的一种单靠背椅,因其椅背形如梳篦,故得名。

笔梗椅:是将靠背椅的靠背背板转换成若干根圆梗排列而成。

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藏家常常将笔梗椅和梳背椅混淆。

其实,梳背椅的背梗是均匀排列,而笔梗椅有虚背部分,无背梗。

屏背椅:指把后背做成屏风式的单靠背椅。

常见的有“独屏背”和“三联屏背”等,是明式家具的一种典型式样。

扶手椅:指的是有靠背的又带两侧扶手的除了宝座、交椅、圈椅外统称。

扶手椅有两种形制,其一是南官帽椅,北方地区称为玫瑰椅,南方地区称为文椅,形制矮小,后背和扶手与椅座垂直;其二是四出头官帽椅,官帽椅是以其造型类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

官帽椅:又可分为“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两大类。

所谓“四出头”是指椅子的搭脑两端和扶手前端伸出寸许,后背为一块靠背板,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

南官帽椅是南方制作的一种靠背椅,和“四出头”官帽椅的主要区别是搭脑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头。

四出头官帽椅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样之一,其特点在许多处都作曲线处理: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呈八字微微下垂,然后又挑起,两端出头,形似官帽;左右扶手的前端也出头,故名为“四出头官帽椅”,又有简称“四出头”。

后背板是一块上凹下凸的弧形曲面形的靠背板(侧看是s形),与搭脑和椅座相连。

椅子的两条圆后腿自扶手处便向后弯曲成一个弧度与搭脑相连。

扶手也是弧形的。

扶手的前立枨叫鹅脖,也是弧形的。

两侧扶手的中间各有一根“联帮棍”,联帮棍也是先向外弯,然后内敛,与扶手相接,俗称镰刀把。

椅座之下,迎门的券口牙子采用壶门作法。

四出头官帽椅通高120cm,座面55.5cm*43.4cm。

一般与茶几配合成套,以四椅二几置于厅堂明间的两侧,作对称式摆放,用来接待宾客。

玫瑰椅:(明式玫瑰椅)又名“文椅”。

玫瑰椅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靠背和扶手与椅座均为垂直相交。

二是靠背较低,仅比扶手略高一点,玫瑰椅一般靠窗台摆放,这种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靠背不能高出窗沿。

如果和桌子一起使用,椅背不超过桌面的高度。

三是因靠背的装饰不同和采用牙子不同而有多种样式。

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矮老(短柱)或结子花,是玫瑰椅的典型样式。

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的,式样较多,别具一格。

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多,椅背比一般的椅子后背低,靠窗台陈设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

靠背和扶手内部装有透雕的券口牙条,做工精细,是明式家具常见的一种椅子式样。

圈椅:圈背连着扶手的扶手椅,圈背和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坐靠时可使人的臂膀倚着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适。

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国独具民族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

圈椅是因靠背与扶手相连成圈形而得名。

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注意放法,不是正对着放)。

圈椅是交椅的改进。

圆婉优美的椅圈通过后立柱,从高到低一顺而下,成为扶手。

靠背板向后凹曲。

坐靠时,人的臂膀倚在圈形的扶手上感到十分舒适。

从结构上看,四条圆腿略为四挖,前腿的上端叫“鹅脖”承托扶手。

扶手下装有向外弯曲的联帮棍(又叫“镰刀把”);座下装壶门券口牙子;腿跟处装有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管脚枨,叫步步高管脚枨。

圈椅在明代曾称为“太师椅”。

圈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也很费料,讲究的采用“三拼”(即用三条弧形的木,用楔钉榫连成的)...

...决定不下来 都是不临河、 都是明清大户人家的古宅 古家具

慎德堂 下西街79号镇西塘慎徳堂是明代典型的江南大宅建筑,是西塘望族王家的宅第。

据王氏家谱记载,世祖为宋代的御营司都统制王渊,随宋高宗赵构南迁,力主抗金战转沙场。

后因受诬陷被害,其子孙隐姓埋名流落于此。

至今慎德堂世居已二十三代传人。

慎德堂共有七进,前后长达一百多米。

第一进为沿街门面,第二进为轿厅,第三进为慎德堂正堂,第四、五、六、七进分别为居室、厨房、花园。

慎德堂的正堂是本堂的建筑中心,堂的前后与大小天井相连,四周建有七米高的围墙,人居其大院顿感古朴,典雅,娴静。

北面围墙中间是一个大墙门通道,大墙门用砖雕斗拱花墙建成,中间四个字“惟怀永图”意为“胸怀大志,励精图治”,两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特赋有诗意。

进入墙门是一个青石板铺地的大天井,由于年代久远,那长方形的青石板已破碎裂缝。

慎徳堂厅堂大梁上雕刻有栩栩如生地八条大龙,柱子四周的雀体镂空雕着各种立体图案的花卉。

身临其境,各种木雕、石雕、砖雕和古老家具、字画、古玩,使其在古镇上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家庭博物馆,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

尊闻堂 石皮弄3号尊闻堂-百寿厅(武举人古居),系浙江省嘉善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镇景区中心最著名的景点石皮弄3号。

始建于元末明初,为西塘古老的民间建筑,现系冯氏人开发旅游景点。

整幢建筑群由南向北,进门墙依次为桥厅、正厅、花厅及楼厅至下厅。

据《元史》、《明史》等载:官民房屋绘画云雕有禁,俞制者罪之......。

然而此处梁、廊、窗上各种龙纹却随意可见,其刀法之精湛,雕技之圆满,形态之逼真,在民居建筑中实属罕见,更为叫绝的是厅堂主梁上刻巨幅“包袱巾”---刻著一百个“寿”字“万”字蝙蝠组成的百寿图案,华美富丽、层次细腻,令人欢为观之。

据考证如此完美的古建筑珍品在全国已属罕见,所以此厅又号称“百寿厅”。

百寿厅楼上设有客栈,六个房间,内有雕花大床,梳妆台等古式的家具,配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电脑、设施齐全,让你既能体味古居的韵味,又能享受现代的生活。

都挺好的,不如猜硬币决定吧

求适合徽派建筑特点的 座椅 路灯地灯 射灯 垃圾桶 指示牌 等所有小区...

楹principle columns of a hall;楹yíng(1)(形声。

从木,盈声。

本义:厅堂前部的柱子)(2)同本义 [principal columns of a hall]楹,柱也。

――《说文》旅楹有闲。

――《诗·商颂·殷武》刮楹达乡。

――《礼记·明堂位》丹桓宫楹。

――《春秋·庄公二十三年》(3)又如:楹柱(厅堂前部的柱子)(4)量词。

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 [a unit to count the quantity of houses]。

如:有屋三楹楹联yínglián[couplets hung on the pillars of a hall] 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

泛指对联

【徽派cad门】跪求徽派建筑cad施工图!!越详细越好

“四点金”建筑风格的古宅,在潮州城里并不少见,然而大多数却破落不堪,有的杂居着多户人家,有的被一把锁头紧锁,无人居住。

近日,牌坊街旅游区一家名为大夫第的宅院经过重修后正式以民居客栈的形象亮相,这意味着,老市区第一家具有清代风格的民居客栈终于诞生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潮州古民居的再现。

清代风格古民居再现牌坊街北段,一串古色古香的灯笼悬挂于载阳巷口,灯笼上写着“大夫第客栈”五个繁体大红字。

步入载阳巷,客栈的八卦金漆木门和屋檐下的金漆花鸟木雕首先映入眼帘。

木门额匾上镶金的“大夫第”透露出儒雅之气。

客栈依照原先古民居的“四点金”建筑风格进行改造,所有的建筑格局保持不变。

第一落的屏风上见有门神,左右两侧有两厢房间;绕过屏风,见金鱼嬉戏于天井中央的水缸中;走过天井即到中厅,一厅两房,厅中摆放两套酸枝木椅和茶几,非常大气;往内又是天井,以清水砖铺设两侧墙壁,墙壁中央开有古钱窗;再往内则为两层楼房。

一名来访的珠三角游客告诉记者,第一次真实地体验潮州风格的民居客栈,很兴奋,早上还和客栈老板一同喝粥,吃完饭后到牌坊街散步,很惬意。

他告诉记者,曾经住过凤凰、丽江、平遥等地方的民居客栈,感觉都很不错。

但潮州的民居客栈就坐落在热闹的居民区中,一出门就能看到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市民,沿街的小摊贩,充满了生活气息。

对比其他古城规划出来的客栈,潮州显得更为真实。

不少本地街坊参观后,惊叹地说,“原先只是充满期待,踏入这座民居客栈后明显感觉到主人花了很多心思,注入了真感情。

”曾想改造成潮州民间特色餐厅客栈主人叫廖奕铭,据他介绍,“破四旧”时期,这座大夫第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此次邀请了曾修复孙中山故居的古文物建筑队进场修复,整体建筑中的大部分工艺装饰均能被复原,着实令人感到欣喜。

记者看到,如今厅堂金碧辉煌,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地方无处不显示出清朝时期潮州的文化韵味。

谈及这座宅子的历史,廖奕铭称是其旅居泰国的爷爷廖振祥在解放后从他人手中购得,其他情况知道得不多。

廖奕铭称,起初曾想把旧宅子改造成潮州民间特色餐厅,好让游客品尝家常菜,但考虑到这样对古建筑的破坏性较大,于是作罢。

最终,他决定将宅子改造为民居客栈。

在得到长辈的同意和支持下,斥资近百万,从去年4月份开始,廖奕铭聘请了古文物建筑队研究修复方案,自己也深入潮州城里的其他大户宅子调查,力求每一处都恢复清朝时期的风格。

修复用了近9个月的时间。

修古宅不为眼前收益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多久才能回收投入资金?廖奕铭称,如果拿这笔钱去做其他生意的话,可能很快会看到收益,但用来将古宅子修建成民居客栈,收回成本可能遥遥无期。

他告诉记者,目前在潮州古城里,清代风格的古宅子数量不少,特别是“义、兴、甲”等古巷,“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云集,但尴尬的是,这些宅院中,要不只剩下老人留守,要不锁门举家迁往新城区。

而这些古宅子的主人大多数或是没有能力进行重修;或是房头太多大家不齐心;或者有心重修却不知道如何修复。

廖奕铭认为,通过重修自家的宅子,向其他古宅子的主人提供一种参考,让潮州城里活跃出更多的民居客栈,搞活牌坊街的文化氛围,为潮州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据了解,从本月试业至今,闻讯来到大夫第客栈的街坊络绎不绝。

一名街坊参观后激动地对廖奕铭说,原来古宅子可以修复得如此具有文化底蕴,回去肯定要着手规划一下修复方案。

然而,廖奕铭对古宅客栈有着更深的理解,他说,“要了解潮州文化,绝对不是走马观花游潮州城,建一个客栈,更重要的是能让游客体会潮州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他还有很多的设想:传统节日时和客人一起做“红桃粿”;在中厅开设文化小沙龙,邀请本地文化人士参观,交流潮州清代古宅文化,增强大家对古宅的保护意识……望采纳!!!!!

安徽风情小镇的徽州西递

村落占地16公顷,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

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示范窗口,1999年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以悠久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特点,拱秀壮丽的山水风光,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迎接着大批中外游客,并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写生基地。

中外学者专家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一篇篇华文和赞美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历史悠久、古朴典雅、风光秀丽的西递村,1986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手保护单位。

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李瑞环、朱镕基等先后来西递视察,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一篇篇华文,一首首赞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

这里保留有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一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

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

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

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

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现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

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

”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