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家具榫头结构图

1. 榫卯结构的家具结构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明式红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

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粽角榫。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

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

罗汉床圈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

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牙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

北方匠师叫“走马销”。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

2. 卯榫结构的家具中的榫卯结构

龙凤榫加穿带将不够宽的薄板加宽时,就用到了“龙凤榫加穿带”。

将薄板的一段刨出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长榫,再将其相邻的薄板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将两板拼合,可不使其从横的方向拉开。拼合粘牢之后,在其上开一个上小下大的槽口(带口),里面穿嵌的是一个一面是梯形长榫的木条(穿带),穿带的梯形长榫一面稍宽一面稍窄,为了使其穿紧,长榫都是从宽的一边推向窄的一边。

穿带两边出头,留做榫子。攒边打槽装板 (一)中的“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板可用“攒边打槽装板”的方法装入攒边的木框。

其具体做法: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的边簧(在拼板的四周刨出的榫舌)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

这样即可以用“攒边打槽装板”的方法把木板装入木框。楔钉榫两种不同的楔钉榫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

具体做法: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挂套。

霸王枨桌子上常常用到这种方法。霸王枨的上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销钉固定,下端交代在腿足中部靠上的地位。

枨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并且做成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

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挂住了。空隙垫塞木楔,使之固定。

用来连接弧形弯材,例如:圈椅的扶手。基本做法:两片榫头交搭,同时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动即可。夹头榫案形家具中最常见的榫卯结构。

如图可见,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与牙头;顶端出榫,与桌案案面的卯眼结合,结构稳固,桌案和腿足角度不易变动,又可将桌面的重量分担到腿足上来。插肩榫除夹头榫之外,插肩榫也是案形家具的一种榫卯结构。

其结构和夹头榫的结构相似,也是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顶端出榫,与桌案案面的卯眼结合,不同的是在插肩榫中,腿足的上端外侧被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腿足与牙条相结合时,槽口便与斜肩正好契合。

当腿足承受桌案压力的同时,牙条便和斜肩咬合的更紧。这样,桌案的结构便愈发牢固起来。

走马销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或围子与床身之间常用到走马销。是“栽销”的一种,指用一块独立的木块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来代替构件本身做成的榫头。

一般按在可装卸的两个构件之间。独立的木块做成的榫头形状是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

榫头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边,就可扣紧。

3. 榫卯结构的家具结构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 明式红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

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粽角榫。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

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

罗汉床圈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

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牙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

北方匠师叫“走马销”。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

4. 实木家具套榫结构的好处

我就是做实木门的。

有套榫当然好,不容易散,铁钉和胶水结构的时间长了容易散架,再好的胶水也有个年限,如果是高档家具的话,散架了修理都没法修理,榫结构的就算时间长了散架,叫人来修也就是几包烟一顿饭就可以搞定的事,榫结构的家具不好就是,价钱肯定高,如果是高档家具的话,绝对要买有榫结构的,可以用到一辈子,缅甸和越南那边过来的红木家具大多数是没有榫结构的。收藏的话不建议买,但确实便宜很多,低端家具的如果没有榫结构最多两三年就散架,特别是床和沙发。

5. 实木家具的榫有哪几种

1、榫接合

榫接合是指榫头插入榫眼或榫槽的接合方式,是我国古典家具与现代家具的基本结合方式,也是现代框架式家具的主要结合方式。

榫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榫头的形状不同可分为直角榫、燕尾榫、圆棒榫、圆弧榫;

按榫头的数目多少可分为单榫、双榫和多榫;

根据榫肩的数目不同分,就单榫而可分为单肩榫、双肩榫、多肩榫;

根据榫头和榫眼的接合方式分可分为开口榫、闭口榫、半闭口榫、贯通榫与不贯通榫;

根据榫端是否外漏可分为明榫与暗榫;

根据榫头与方材本身的关系可分为整体榫与插入榫。

中式家具的榫卯结构种类繁多,凡木居的家具全部采用上述榫接合方式,延续了中式家具的这一特点,其接合强度高、稳定性好、经久耐用,且外表美观。

6. 家具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

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

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

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

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

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

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

北方匠师叫“走马销'。 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

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日“勾挂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

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7. 欧美家具常用哪几种榫卯结构

一、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 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在我国传统家具中达到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常 见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 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 用。

二、为什么红木家具要使用榫卯结构而不使用铁钉?

1、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水 平,与对这种特征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榫卯结构图片是这种巧妙结构的运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艺术价值。中式家 具之所以又被称之为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核心。

2、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榫卯 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 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

3、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拆装运输。许多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了目 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

4、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好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 ,总会出现问题的,比如某一根枨子折断了需要更换等。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拆卸更换就不象榫卯结 构家具来得容易。

三、榫卯结构的类型

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 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至今已有一百多种结合方式 ,简单来说以三大类为主:

榫卯结构 1、面与面的结合

(1) 薄板结合(龙凤榫):加大了榫卯的胶合面,可以防止拼接口上下翘错,也不会从横向拉 开,因此最适用的就是地板的拼合。

(2) 平板结合-厚板出半榫拍抹头:大块的平板边缘结合,如平时的中式餐桌,边缘处会有 这样的一块结合处。

2、厚板闷榫角结合

榫卯结构常见用木料较厚的家具部分,如抽屉的直角、茶几,结合后只见 一条缝而看不见榫头,因此称为“闷榫”。以“点”为支撑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 、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横竖丁字接合:扶手、脚踏、搭脑都需要用 到这种结合法,因结合材料的粗细、形状不同,还有多种细分。

3榫卯结构、三根直材交叉结合

这是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由十字交叉发展而来,为的是 更加牢固和耐用,最适用于中式花盆底座。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