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马世王朝家具怎么样
西安家具家具联盟里有马世王朝这个品牌的家具吗?
宗教将英国推进了乔治王朝时代。
乔治一世的即位为英国王室注入了德国血统。
这位新君主只能说一点儿英语,只把一部分时间放在他的王国上。
尽管这是一个愚钝的、不讨人喜欢的外国人,尽管詹姆斯二世的儿子和孙子一直都在觊觎王位,但是法律将王冠牢牢地戴在了乔治一世的头上,直至1727年。
乔治一世之后登基的是他的儿子乔治二世。
乔治二世虽然政治上无能,但却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
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亲自带兵征战沙场的君王。
乔治时代在位最长的是乔治三世。
乔治三世是乔治二世的孙子,出生于英国,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终年81岁。
多次的精神错乱为他的晚年笼罩上一层乌云。
这个病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
在乔治四世摄政和执政时期,英国在时装、家具和建筑方面成就显著。
下一个登上王位的是乔治三世的另一个儿子威廉四世(William IV),他在位仅七年。
威廉四世宽厚、善良,然而又令人遗憾地常常犯错误。
和其他君王比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容易被人遗忘的君主,人们之所以还能记住他,只因为他是维多利亚女王(Victoria)的伯父。
维多利亚是乔治三世第四个儿子的女儿,她将是威廉四世的继承人。
威廉四世从心里讨厌维多利亚那个盛气凌人的母亲。
作为国王,他的野心之一就是尽量活着,直到维多利亚度过18岁生日。
到那时,维多利亚就可以不需要母亲的摄政而独自执政。
威廉四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维多利亚女王是汉诺威家族的最后一位君王。
她的登基意味着汉诺威王朝结束了,由她而开始了一个新的朝代。
维多利亚女王的出现并没有切断英国王室与德国的联系。
事实上恰恰相反,她的母亲、家庭老师以及作为监护人的舅父莱奥波德都是德国人,都来自德国的柯堡家族,而女王自己也认为她是那个家族的成员之一。
更重要的是,1840年也就是在即位的前三年,维多利亚和表兄、来自德国柯堡家族的王子阿尔伯特(Price Albert)结了婚。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强大和繁荣的象征。
“这个女人就是大不列颠帝国”。
19世纪盛行大家庭,女王也不例外,也是一位多产的母亲,共育有五男四女。
到晚年时,她已是四世同堂的老祖母,共有37个孙子、近80个重孙。
儿孙们的婚姻不能自主,而是专门有人为他们与外国王室牵线搭桥。
于是女王的子子孙孙就成了德国、挪威、瑞典、西班牙、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国王或王后。
一张惊人的皇家亲属国际网就这样被织成,这张网上的一丝一缕都和女王相连。
维多利亚女王不仅是柯堡家的祖母,也是欧洲的祖母。
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
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
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
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
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Windsor)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
在英王乔治五世君临王位的第八年,一个新命名的温莎王朝就这样诞生了,王家的传统和风格就这么变得“本国化”了。
事后人们感到奇怪,像“温莎”这样一个具有民族性和本国化、且令大家都高兴的名字,以前怎么就没被用过呢?
什么是唐三彩?
经济上繁荣兴盛,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
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
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绿,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马的臀部比较肥、晾干后,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系。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
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到唐代以后、碗盘、水器,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有的引颈嘶、褐,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青三色铅釉。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农民耕田也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
唐马的造型特点,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特点】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
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仕女、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上的情景。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三品、四品、褐、点唇、画头发。
这么一个过程,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一品、二品,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那么就是说这个时候从绘画也好,从陶瓷也好,从金银器的制作也好,它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这么一个特点。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便形成浅黄,故名唐三彩、赭黄、浅绿、间错地使用。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
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现在的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是作为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人们的使用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产地】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
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
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十八世纪清康熙年间(公元1709年)至公元1772年才基本建成,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
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圆明园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
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第一把交椅”中的“交椅”的由来。
人们常把很多赛事和竞争用交椅的名义排名词,是因为交椅在中式家具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见证着坐具从低到高的发展.所以被后人引用.下文说的床不是睡觉时的床,而是指坐具而高脚的坐具影响了中原的人民生活而从唐代开始有椅子的称呼出现直至宋元交椅开始大行其道.交椅,亦称胡床,原为中国古代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转变。
交椅的结构是前后两腿交又,交结点做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儿。
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
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
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
明清两代通常把带靠背椅圈的称交椅,不带椅圈的称“交杌”,也称“马扎儿”。
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携带。
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狞猎,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这也是交椅同时又被称为 "行椅"和 "猎椅"的由来。
圈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的。
交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
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
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
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
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
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
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
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
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
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
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
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
圆明园的资料和圆明园烧毁的资料或照片
烧圆明园 资料(1)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于1840年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
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
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
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
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
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 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
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
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
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
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
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
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
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
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
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
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
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
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
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
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
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
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
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
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
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
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
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
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
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
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
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柄用名贵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颜色白中透绿,雕成多孔真菌形状...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历史背景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
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
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
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
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
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抢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
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
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
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
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
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
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
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
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
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
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
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
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
读后感(六年级作文)
1.《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
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
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
众多的人物一起组成了书中绚丽的场面。
书中有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物,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
他在越国辅佐君主。
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
波的儿.夫差即位为吴王。
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
于是,勾践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
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
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假如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2.草房子读后感 桑桑是一个小男孩,他喜欢做出一些夸张的事.而六年的小学生活却让他没齿难忘.在这六年中,他经历了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男女无瑕的真情,同学间天真的友情……他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了: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心田里埋下了“爱”的种子. 陆鹰是个长着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鹰”,他充满无助与孤单.被叫”秃鹰”的他常常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 药” 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认为内向是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却是最可爱的. 白雀是一个十分漂良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她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这就是真正的美. 初次看到细马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只马的名字,但后来才知道他是岳二爷与岳二妈从岳大爷家带来的岳大爷最小的儿子.他长的很精神,喜欢笑,十分爱说话.在油麻地小学,他变了,变的孤单,无助,没有人听的懂他满口的江南口音,他感到一个哑巴才有的压抑.他是那样的可怜.这使他不想再上学,他去放羊,以此来填空他最脆弱的地方.几次交谈,使桑桑和他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那顽强的品质十分另人敬佩. 这本书魔力般的吸引了我,我与文中的小主人公桑桑同乐同悲.当看到桑桑生病时,我哭了,第一次为书中的主人公而哭,我怕,怕桑桑会死掉,我对着天祈祷,保佑桑桑能够度过难关. 人生无处无真情,在《草房子》里,我看到了另人落泪的真情. 3. 《好兵帅克历险记》是捷克作家雅·哈谢克写的长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从内部描写了欧洲近代史上一个最古老的王朝——奥匈帝国崩溃的过程。
此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忠于史实,而在于作者以卓越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及医院、教会的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
这个帝国的一切残酷、肮脏、荒谬与丑恶,都没能逃脱哈谢克那锋利、辛辣的笔,他无情地揭露了这个庞大帝国所加于捷克民族的种种灾难,并塑造出帅克这个平凡而又极富于机智的不朽形象。
当我翻开它的扉页时,我心灵为之一动,它是那么超凡脱俗的一本书,又是那么符合大众口味的一本书。
我越是往下看,越是不能自拔,我惊叹作者的才华,佩服他独有世界性的幽默;每次读到主人公说话的时候,我都心情澎湃,书中的幽默感都渗透着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让我们每一个识字的人都懂得书中的讽刺和讥笑。
4.《鲁滨逊漂流记》是“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晚年时代创作的一部小说。
他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理想化的英雄。
他不仅赋予鲁滨逊种种人类优良的品质,像勇敢、坚强、智慧和热爱劳动,并使他具有一个“理想的”资产者的所应有的实干精神,宗教信仰和严谨等。
作者用生协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列的真实感。
拜读这部小说后,我不仅对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大为赞叹,更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在坎坷经历中表现出的刚毅、坚强不屈的品格钦佩至极。
我深刻体会到,鲁滨逊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与他的实干精神和坚强性格是分不开的。
而我正是缺乏这种精神和品格。
我早已习惯了父母为我创造的优越条件。
像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