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古代帝王与家具的故事

1. 古代帝王的故事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骢”,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古代帝王的故事

最弱的:汉惠帝

汉惠帝刘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吕雉,在位七年。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盈被立为太子。

当初,高帝宠幸戚夫人,戚夫人有一子名曰刘如意,刘如意聪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风很像汉高帝,高帝觉得太子刘盈优柔寡断,软弱无能,便想废刘盈。刘盈的母亲吕皇后依张良计,请大贤“商山四皓”来替刘盈说话并辅佐,刘邦惊觉太子“羽翼已丰”,才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战争中受伤而死。五月丙寅,刘盈十六岁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惠帝。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贤人曹参为丞相,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很安定。但是惠帝优柔寡断,软弱无能,在位后期处处受母亲吕后牵制,又在茅厕见到戚夫人成了“人彘”惨状,最后抑郁而终。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秋八月戊寅,惠帝崩于未央宫,享年仅24岁。九月辛丑葬于安陵。

惠帝死后,吕后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残酷统治。

宋徽宗:窝囊到底

宋徽宗赵佶(1082年10月-1135年6月11日[1]),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于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崇信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其中以新党蔡京任丞相与宦官童贯为将军所引致的问题最严重。金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遣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完颜宗望、乙室勃极烈完颜宗翰分两路南下入侵,无法应付时,急忙传位给他儿子宋钦宗去对付,自己则当“太上皇”,但终于无法挽回局势,天会四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㮚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

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四月七日,曹才人如厕时,被金兵奸淫。八日,一些宫女到金兵帐中避雨时被金兵奸淫,死者甚多[2]。徽宗却无可奈何,途中食物匮乏,风雨又起,饿殍遍地。七月二十日,二帝迁到中京(今北京),父子抱头痛哭。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达金上京会宁府。二十四日,二帝及男女宋俘均坦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太祖庙,行“牵羊礼”,在乾元殿拜谒金太宗。吴乞买封宋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二十六日,二帝迁往韩州(辽宁省昌图八面城)[3]。在韩州,金人将城内女真住户全部迁出,只供二帝等二千余宋俘居住。据《宋俘记》载:“给田四十五顷,种莳自给。”据《南征录汇》说这还是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格外开恩,要求性格阴鸷的完颜宗翰等不可像虐待辽天祚帝那样对待宋废帝。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4]。

3. 古代帝王的故事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

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

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

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

“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

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是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4. 关于古代帝王的小故事50字,

史上死的最窝囊的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了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的对着吵架。最后把司马曜给惹急了,甩出了一句赌气的话:“俺们不理你了!俺这么多的妃了,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啊?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贵人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来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曜给活活捂死了。可怜,就为了小两口的拌嘴的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5. 中外历史上喜欢精致家居(家具、软装)生活的帝王有哪些,最好东

明熹宗 天启帝。

木匠皇帝 自作家具和玩具 还喜欢做模型宫殿 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他喜欢生活相关的用品,当然史书没有详细记录。明朝家具普遍受到好评 当然和欧洲风格不一样。

你也没法看出所谓的罗曼史之类的感觉。 倒是他的张皇后颇受好评 明亡时也殉节自尽了隋炀帝也算,对生活品质有很高要求。

而且对爱情也很执著 还有文采真正符合你要求的 只有楼上说的路易十六。 很多欧洲有名的古董家具都是那个时期的法国宫廷货。

喜欢私生活胜於国家的 从来就没有几个好皇帝。至於罗曼史 他和玛丽的故事还算感人。

类似的有俄国的尼古拉二世,他送给自己老婆那些金质复活彩蛋也很有名。 你可以去维基看看这些帝王的生平及私生活。

6. 古代的皇帝故事

1.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要属水族讨封这一段。有一次乾隆皇帝乘大船沿大运河下江南,在半途中大船突然间不再行动了。乾隆皇帝就问随身官员:“大船怎么不往南继续前进啊?”随身官员说:“河道被河水中很多的鱼虾蟹阻挡得无法通行。”乾隆问:“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鱼虾呢?”随行官员脑子很灵活,他说:“这是因为皇帝您的声威震四海,高德扬天下,也使水族受感动啊,他们是来向您讨封的,也想得到您的恩宠,求个一官半职。”乾隆一听,心想哪里会有这事。可是既然有人这样夸奖他,也就不好谦虚推辞,他就顺水推舟送个空头人情,对下属说:“传朕旨意:各位水族听了,等到灯头朝下的时候,你们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耐心地等待啊。”大家想一想,当时点灯,不论是百姓还是皇宫,最好的也就是点蜡烛啊,灯火总是向上的,如果向下,怎么点呢?乾隆皇帝的这一空头支票,还是真的起了作用,当随身大臣们代替水族向乾隆皇帝表示谢恩后,那些拥挤不堪的鱼虾还真就很快地退下去了。河道畅通了,大船也就畅行无阻了。随身大臣们都很佩服乾隆的聪明机智。

2一天夜里,乾隆一人在皇宫里独自散步,忽听后面有铃铃铛铛的盔甲相撞之声,他心中暗想,他没有令武士随身相伴啊,怎么身后会有如此明显的盔甲相撞之声呢?回头又没有看到有人相随,于是他开口问道:“后面何人?”只听身后不远处有一男子发出雄壮的声音回答说:“二弟云长。”熟读三国故事的乾隆皇帝一听,心中暗想,只有三国中的关羽与刘备之间才会有这样的对话啊!难道我是三国时的刘备托生转世的吗?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二弟关云长的随身保护啊!那么,既然如此,三弟张飞又在何处呢?于是随口又问:“三弟何在?”也就是在问关羽——既然你在这里,那么三弟张飞他在哪里啊?只听后面又有人回答:“镇守辽阳。”乾隆听了,心中有了底。于是,在第二天一大早上朝,他就令人去辽阳请州官进京,他想看看镇守辽阳的三弟张飞是个什么样子,或许要多说一回话叙叙旧呢。谁知辽阳的州官一接到皇帝令他进京的圣旨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罪,吓得当天就自尽了,挺好的一件事就这么做罢了。

7. 古代皇帝的故事

公元267年,司马炎立其子司马衷为皇太子。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的第二代皇帝,公元290-307年在位。

司马衷是个很有特点的人,史书说他“不慧”,就是“不聪明”,不聪明的同义词就是弱智,天下的所有概念似乎都不只是质的问题,而关键是量的问题,比如说“傻子”这个概念就是这样,看起来聪明的人是百分百的真聪明吗?看起来愚蠢的人真百分百愚蠢吗

司马衷也是这样,不是百分百的弱智,他会写字,会看书,怎么可能是百分百的弱智呢?只是这哥们实在是不适合于当皇帝,甚至不适合于和人打交道了,他的智力似乎停留在10岁以前。

司马家的后人有很多都不聪明,比如说司马伦,司马颖。最愚笨的要算司马德宗(当然他可能姓牛,后见),这伙计连生活都不会自理,史书中没有记载他说过一句话,别人没在历史中留下一句话还情有可原,当了22年皇帝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说,那就完全是不会说话了,事实上也是这样。《晋书》说他: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司马衷的谥号是“惠”,《周书.谥法》曰:“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司马衷的确是比较柔顺,因为没人听他的,但想爱民也爱不成,想恨也恨不成,皇帝对老百姓不恨不爱是老百姓的福分,中国的老百姓总是被统治者折腾得家破人亡。“好与”的意思是喜欢助人为乐,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司马衷也做到了,连自己的老婆贾南风都送给太医了,还有什么不能送?

司马衷的妈妈就是杨艳,司马炎当皇帝后第二年(公元266年)立杨艳为皇后,她是曹魏贵族杨文宗的女儿。关于这姐们,后面还有话说。

司马炎有点妻管严,和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一样,不过没那么窝囊。杨艳一发怒,他就只好大局为重了。立司马衷为太子就是一例。这说明,司马炎还是很可爱的。

可这一“可爱”不打紧,这一可爱就爱掉了晋朝大好的“基业”。

司马衷被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也是晋朝衰败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司马衷有点弱智。

按司马炎和杨艳的素质来说,生出来一个弱智儿子很令人费解。杨艳是大美女,姿容美丽,性陕隘。她才貌俱佳,少女时有人为她看相,说她乃是“极贵”的后妃之相。司马炎是大帅哥,才能,智力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司马衷也有一子四女,个个都聪明伶俐。司马炎和杨艳又既不是近亲也不是**,难道是受孕的时候出了纰漏?只剩下这种可能了。

司马衷弱智到了什么程度呢?

公元291年,大臣们向晋惠帝禀报天灾频频,老百姓无粮,饿死不少。惠帝很是不解,反问道:“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喝肉粥解饿呢?”

我靠,肉糜,他大概以为天下到处放着猪肉羊肉,老百姓蠢到找不到呢。

而且在这位爷的脑海里,粮食这个概念,估计和“肉糜”是同样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体系,司马衷混淆了共相和殊相,颇有点“白马非马”的味道。

还有一次,司马衷在华林园游玩的时候听见蛤蟆叫,就问侍从:“这叫的东西,是为公事叫呢!还是为私事叫呢?”估计司马衷是个诗人,这个问题怕是连荷马都想不出来。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