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青岛天和元丰家具

1. 作文《我心中的杜甫》(或李白或苏轼或其他诗人)

我心中的苏轼 世界上有我是最大的奇迹,说这句话的人肯定是无比自信,但是如果苏轼复生来到他面前,他的自信会显得不堪一击!——题记 在下笔之前,我总是战战兢兢,因为我始终在告诉自己,我将要写的是一个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优秀的诗人、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心肠慈悲的法官、政见坚定的士大夫。

请不要怀疑我“一个”用错了,对于苏轼一个人,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所以,我感觉到我的笔竟是如此沉重!调整呼吸后,我又告诉自己,我要写他,因为他给了我 一 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理所当然地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派当权,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

这个时候,你该闭嘴了吧,我们不是有“明哲保身”的古训吗?你有意见又怎么样呢?何况你对当朝两大势力都有意见。事实上,当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准备变法的时候,很多人都遵循着这一古训,变成了“沉默的金” 。

只有苏轼,他没有,他站了出来,还给神宗皇帝上了三封万言书,指望着皇帝下诏禁止不利于人民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新商税与所得税法。 他等待着,等待着皇帝的回心转意,等待着一纸诏书的下达。

他等到了,而且这诏书还下到了他的手里。他被罢黜了,原因不是他说错了,而是一个流传的谣言:传说苏氏兄弟在运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原籍的路上,曾滥用官家的卫兵,并购买家具瓷器,并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

官方乃派人到苏氏兄弟运灵所经各省路上,从船夫、兵卒、仪官搜集资料。 苏轼也许真的买了不少家具瓷器,但并不违法。

官差回去报称无所搜获,如有所获,必然带回京师了。于是,他自己携家眷到杭州任通判,连“修表自辩”都没有,因为“他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 。

安静吧,苏轼!“吃一堑,长一智”你该懂吧。然而,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己见。

他在任上仍然尽职金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直到他经过己次调任,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他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现在不仅仅是帮老百姓说话了,他知道,要使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变了,所以他将矛头指向了误国的那些小人,其中就有在王安石势力下蹿升起来的李定和舒亶。

对于这些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奇怪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就在当月,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的把苏轼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被他犀利的文之长矛刺过的小人、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他居然被捕了,他终于被捕了!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长途押解,他被押解到了黄州。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似乎真的安静了,苏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开始关心日常的生活,一有空,就到处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过着休闲自在的日子。他真的害怕了吗?不!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我不忍心叙述他的再一次流放,就让我的笔停在黄州吧!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

二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一生总处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却把这些当作蛛网一样轻轻拂去,全然不放在心上。

且看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