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榫卯家具制作

1. 制作榫卯的过程有什么技巧

制作榫卯结构的时候,制作榫卯结构技巧主要包括透卯、半卯、圆卯、斜卯等。

一、透卯1、选择木材要干燥,制作家具的最佳时间是春季。

2、为了保证榫卯的坚固度,腿框和拉枨选择的木材材质软硬度基本一样,珍贵家具用一种木材制作。高档家具用相近的木料制作,这和选材配料工艺有一定的关系。

3、刨削木料必须方正规矩,这样才能使孙艳保持四周方正、不歪不斜。

4、凿眼做榫非常讲究吃线和留线,达到榫卯不松不紧。

5、为了保证榫卯的扎实,榫眼大小,榫头薄厚比例一定要适度,木料宽凿子也要宽,木料窄凿子也要窄。

6、为了保证榫卯的扎实度,每个榫卯必须粘胶结合,还得用三个木楔倍紧。

二、半卯半卯,就是榫眼不凿透。一般榫眼的深度是腿框料的2/3,榫头长略小于榫眼深度3mm,这样为不顶卯。其凿眼的要求有,前皮线切半线凿削,榫眼宽度线要留线凿削。就是榫眼插入口留线,榫眼内略吃线,不能形成口大内小的情况,至少要形成方正垂直的现象。榫头薄厚松紧合适齐整,榫头宽度要依着框料宽度,在净料时留线净光。,这样才恩呢该保证榫卯结合以后的结构牢实。技术好的工匠在榫卯结合前,还要在榫头端头钉上一个短的破头楔。长短配合适,再进行粘胶组合,半卯的制作技巧有家具光洁和精巧的一面,但是做不好,家具的质量在结构上不能保证。

三、圆卯圆卯,指圆形腿枨的卯。圆卯又分为圆棱卯和圆腿卯。是桌子、柜子的腿枨为浑面圆,或是全圆的造型结构形式。这种榫卯要求严格,其技巧在于:榫眼和榫头,一般先在木料方形时进行凿削和锯割。

四、斜卯斜卯,同样是椅子、桌子、柜子腿枨的斜形连接结构,腿脚斜度的多与少,以花线确定榫眼的方向做榫。拉枨随之变化榫肩的斜度,使榫肩线的斜度和腿脚的斜度配合严实。难度在斜榫眼的凿削,不挖不掏,斜度合适齐整。榫头插入榫眼后,榫肩形成的斜势和榫眼能配合严实准确。用斜尺画榫肩线时不得走样,还要吃半线,齐齐整整锯割合适。

2. 榫卯结构的家具结构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合 明式红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楔钉榫、插肩榫、围栏榫、套榫、挂榫、半榫与札榫等。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

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十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粽角榫。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

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

罗汉床圈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

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牙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榫: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扎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

北方匠师叫“走马销”。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

3. 榫卯家具是什么样子的

榫卯: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目前我们家具常用的榫分为:直角榫、燕尾榫、穿带榫 、圆榫棒(木销)。

榫卯结构对全实木家具有诸多益处,第一、榫卯结构更能适应四季热胀冷缩的气温适度变换,第二榫卯结构能更好的使家具均衡受力,第三、榫卯结构能减少对家具破环,传统现代家具一般采用金属链接件非常容易对家具木质产生损害 榫卯机构减少了粘合剂的使用,从而减少了甲醛的释放含量,有益健康 是环保的绿色工艺哦。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