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宋明时期家具
宋明时期的改革家主要有哪些?宋明时期的改革家主要有哪些 爱问知识
宋代改革家主要有范仲淹、王安石,明代改革家主要有张居正 a、范仲淹“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范仲俺主持的改革运动,被称为“庆历新政”P286): 1、改革官制,“革故鼎新”。
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其具体措施是:a、严明赏罚,有功则进,无功则黜;b、“开学校,设科学”,大力培养人才 2、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1)克服“独断”、“偏听”;(2)重宰相谏官御史之职;(3)“舍一心之私”,执法公正 3、“审刑名”的司法原则:(1)“审刑名”,谨慎适用罪名;(2)行纠察,加强司法监督;(3)习法律,提高业务素质; b、王安石“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法律思想(P293) 1、“三不足”的变法理论:(1)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2)贵乎权时之变,“祖宗不足法”;(3)摒弃流俗异论,“人言不足恤” 2、“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经历了变法实践的王安石深切地认识到,要实现天下大治,主要靠两种办法:一是“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二是“众建贤才”,即汰除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这是他推行新法的两个法宝。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法治、人治统一说 3、“有司议罪,惟当守法”:(1)君主应当知法、守法;(2)执法应“刑平而公”;(3)“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c、张居正“信赏罚、一号令”的法律思想(P302): 1、主张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 2、立法“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
为推行改革,张居中十分强调变法的必要法。他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国家法律制度也必须不断更新 3、整饬吏治,慎用刑罚 4、“法在必行,奸无所赦”。
张居正作为剥削阶级的政治家,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以严厉手段制裁严重的犯罪行为。在他看来,宽缓的政策是以仁爱之心导致祸患,严明法制则能造成天下安宁。
唐初的时候有床和椅子吗
到了唐代,室内的陈设开始改变。
凳椅问世,而坐礼亦随之改变。唐天宝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壁画中,有人坐在椅子上(图一)。
唐代文献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但唐代有关椅子的资料究竟不多。[16] 当时的史料显示,唐代的居室文化仍然以席子为主。
[17] 然而,要想找出汉人到底於何时何地开始广泛地使用椅子,颇为困难。从图像与文献的资料来看,我们只能说,从盛唐以来,椅子大概日益流行,而最迟在宋初已经相当普遍。
因此,近代学者大都认为椅子是在晚唐与五代之际逐渐进入中国人的房室之中。[18] 图一: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高元珪墓 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8:31-33 -------------------------------------------------------------------------------- 16.详见贺梓城,〈唐墓壁画〉,《文物》1959.8:31-33。
唐代戴孚著《广异记》中有几条提到椅子的资料。详见〈仇嘉福〉及〈李参军〉的故事,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页58,201。
此外,相传为唐人周昉所画的〈挥扇仕女图〉中则有宫女坐於椅子,但此画是否唐代的作品很可疑。同样,相传为唐人卢楞伽所主画的〈六尊者像〉、唐人周文矩的〈宫中图〉和〈琉璃堂人物图〉、以及五代人王齐翰的〈勘书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虽然都有椅子,但都很可能是宋代的作品。
详见James Cahill,An Index of Early Chinese Paintungs:T'ang, Sung,andYuua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pp.16,28-30,50。 17.崔咏雪,《中国家具史》,页59。
18.例如,王呜盛,〈箕踞〉,页3:黄正建,〈唐代的椅子与绳床〉,《文物》1990.7:86-88;及Craig Clunas,Chinese Furniture(London:Bamboo Publishing Ltd.,1988),p.16,都持此说。 页732 除了坐礼之外,椅子还引起了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变化。
由於室内的陈设互相关联,因此席地而坐时,必须用低矮型的家具。相反的,人坐上椅子以后,其他的家具也得跟著增高。
清人王鸣盛曾阐明此点。他说:「古人坐於地,下籍席,前据几,坐席固不用椅。
而几则如《书》所谓凭玉几、《诗》所谓授几。有缉御之类,其制甚小。
今桌甚大,俗名『八仙桌』,谓可坐八人同食,与几虽相似,实大不同。」[19] 此外,椅子的出现也影响了器皿的形状。
正如苏拭所说,「古者坐於席,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唐宋出土的实物表明,唐代的器皿与宋代的器皿的确有明显的差异。
唐人因席地而坐,使用高型的饮食器具较为方便。到了宋代,饮食器置於高桌上,身体的位置及人的视线都不一样了。
因此,碗、盘、杯等食器都变得玲珑精巧。[20] 人们改用椅子以后,窗户的位置及屏风与屋顶的高低也因此改变;饮食习惯与衣著也跟随著家具改变,甚至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也受到影响。
[21] 这种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涉及的层面极广。因此,有位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这次「室内革命」,可与二十世纪家庭的机械化相比。
[22] 至於中国的椅子究竟来自何处,源於何时、在何地出现,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二 、椅子渊源说四种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要处理一个表面上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的问题:甚麽是椅子?关於这个问题,现在的词典并不是很有用。
例如《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只说椅子是「有靠背的坐具」,而这个定义可以包括很多种家具。[23] 对一般人而言,椅子最基本的定义应该是具有靠背的单人坐具。
此外, -------------------------------------------------------------------------------- 19.王呜盛,〈箕踞〉,页3-4。 20.详见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页63-64。
21.Sarah Handler,"The Revolution in Chinese Furniture:Moving from Mat to Chair,"Asian Art4.3(Summer1991):9-33。Wu Tung 认为,强调集体的上古中国社会不肯容忍代表「自由」 与「个人主义」的椅子 Wu Tung, “From Imported'Nomadic Seat'to Chinese Folding Armchair,”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Society 3.2(Spring1993):38-47,(原戴於 Boston Museum Bulletin 71{1973})。
22.Donald Holzman,“`A propos de l'origine de la chaise en chine,”T'oung Pao 53(1967):279。 23.《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及《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页733 我们心目中标准的椅子常有四条脚,有时也有扶手。[24] 这是现代人对椅子的了解,是经过几百年慢慢形成的概念。
「椅子」一词在唐代始见,最早称之为「倚子」。最早提及「倚子」的记载约在八世纪末。
[25] 唐人之所以称有靠背的坐具为「倚子」是很容易了解的,因为坐这种坐具时可倚靠靠背。如宋人黄朝英说,「今人用倚、卓字多从木旁,殊无义理。
字书从木从奇乃椅字。於宜切。
《诗》曰:『其桐其椅』是也。
倚、卓之字虽不经见,以鄙意测之盖人所倚者为倚,卓之在前者为卓。」[26] 因此可知,当时的倚子是有靠背的坐具。
从其他资料,我们也知道,唐代的倚子容易搬移,通常是单人坐的。[27] 总之,唐代的倚子应与现在的椅子相去无几。
「倚子」一词出现之后,椅子的历史便较好处。
明清时期为何是我国家具繁荣的时期
明朝建立之初,承蒙元之弊,国家残破不堪。
明初政府为了恢复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明朝初年的大规模恢复生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洪武朝把华北当作未开发地进行开发,移民人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6;水利兴修规模之大,空前绝后。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明朝的经济水平逐渐恢复并超过了宋代的水平。
明朝物价平稳,皇帝与内阁还通过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例如万历时商税降到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每个县都有免费的养济院。西方传教士记载明朝中后期的江南没有乞丐。
明朝中后期的市民消费惊人。如山东博平县嘉靖中叶以后“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
郓城县百姓“贫者亦捶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胥吏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仕宦。……”。
南直隶通州,在万历时期,“乡里之人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菜肴十分丰盛,“稍贱则惧其渎客”。浙江桐乡县的青镇“其俗尚侈,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贫人负担之徒,妻多好饰,夜必饮酒”。
明代的社会还兴起了“攒盒”,盒内分为不同形状的格子,将各种各种食物攒集为一盒,可携带外出游山玩水。“设席用攒盒,始于隆庆,滥于万历。
初止仕宦用之,今年即仆妇龟子皆用攒盒饮酒游山,郡城内外始有装攒盒店,而答应官府,反称便矣”。明代的何良俊曾往嘉兴访一友人,“见其家设客,用银水火炉,金滴嗉,是日客有二十余人。
每客皆金台盘一副,是双螭虎大金杯,每副约有十五六两”。到万历时期,更加厉害“士庶之家,初登仕版,即犀玉酒器以华宾宴,……且以象筷玉杯为常,仕古奢淫之主所不敢轻用,而今寒素之士所不肯深惜也”。
在服饰方面,明人的消费习惯的变化也同样惊人。在弘正年间,礼科都给事中周玺就上疏说“首饰则滥用金宝,市井光棍以锦绣缘袜,工匠技艺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惮”。
著名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这样描绘明代商人的富裕程度“今商贾之家,策肥而乘坚,衣文绣绮觳,……其富与王侯同也。” 扬州商人资本雄厚,更是“无不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饰舆马及诸摊钱之戏”。
连山东博平县这样的小城也是“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绔”。南通州在万历时期,“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廉,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绔袜亦皆纯采。
向所谓羊肠葛,本色布者久不鬻于市,以其无人服之也。至于庸流贱品,亦带方头巾,莫知厉禁。
其俳优隶卒、穷居负贩之徒,蹑云头履行上道者锺相接,而人不以为异”。 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不丝帛不衣,不金线不巾,不云头不履”的现象。
在南直隶松江,“奴隶争尚华丽”“女装皆锺娼妓”“大家奴皆用三穰官履,与仕宦漫无分别”。在河南内丘“门快舆皂无非云履,医卜星相莫非方巾”。
在福建福安“方巾盈路,士大夫名器为村富所窃,而屠贩奴隶亦着云履而白领缘”。杭州居民“服食器用月异而岁不同,毋论富豪贵介,纨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
甚至连清操自命的寒士也要赶时髦“布袍乃儒家常服,迩年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稠娟色衣,谓之薄华丽,……上海生员,冬必服绒道袍,暑必用琮巾绿伞,虽贫如思丹亦不能免。”(明代范濂的《云间据目抄》) “不衣文采而赴乡人之会,则乡人窃笑之,不置之上座”(万历《通州志》)。
明末遭遇特大天灾,繁华的经济突然崩溃。利用一系列巧取毫夺,满洲人成功进入了中国。
康熙二十年,三藩起义被镇压,康熙二十二年台湾沦陷,满清才最终霸占了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后,满清经济开始恢复,到乾隆朝达到顶峰。
但在人均粮产方面,满清却一直没有超过明朝的水平。甚至比起唐朝、宋朝都远远不如。
乾隆中期以后经济越趋下降,亩产也开始下降。 明清之际天灾不已,又战乱频繁,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国内战争才基本结束。
农业经济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恢复,到了乾隆中前期,满清经济达到最高水平。
但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满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仍然不及晚明。据张显清研究,现在的一般看法是:满清初期农业经济的人均水平较之明代是下降的。
具体数字上,吴慧认为满清初期367市斤/市亩,人均占有粮食628市斤。郑正,王兴平同意吴慧的亩产数字,但对满清的人均田亩数则认为吴慧估计过低,按郑正,王兴平的修正数据,计算得到满清前期的人均占有粮食是1541市斤。
在这里,我们取平均值即1085市斤。而满清后期的腐败和倒退则是众所共见的。
满清后期到民国的一百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徘徊在700市斤上下。这个数字更是无法与晚明相比了。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满清时代才开始下降,到满清后期,下降到最低点。即使是在所谓“康雍乾盛世”,从康熙到乾隆,地方上年年都有饥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满清初期思想家唐甄是这么描写所谓康熙盛世的: “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
中国宋明时期是以什么为主的呢
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南宋时,陆九 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 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 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 “心学”。
陆九渊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杨简、袁燮等人,杨简将“心即理”进一 步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 思想,陆学影响不如朱学大。
到明代中期,陈献章由朱学转向陆学。王守仁更是 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 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 “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 而不行的做法。
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明代后期,王学大盛,出现了众多流派,其中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和李贽等人影响 较大。
泰州学派内部各人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的趋势,就是强调儒家的 “圣”、“贤”是人人可成的,即便是“农工商贾”也可以成圣成贤,声称“人人 天地性,个个圣贤心”。 李贽还提出“是非无定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 禁锢。
在程朱理学发展的同时,还兴起过一个强调“以利和义”,反对义利对立的 儒家学派,成为事功学派。不过没有成为主流。
古代的人用的家具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时家具比较少,还处于雏形期,摆设也就非常简单。所以,当时人在屋内的活动基本上以案、席为中心,比如“举案齐眉”、比如“入席饮酒”。后来发展为在席的后边加一个屏风。
尤其是三国、魏晋时期非常盛行,因为明代以前的建筑多为“工”字型组合,前堂后室,中间连以穿堂过道。
唐代的家具仍然比较简单,高足家具不多,所以陈设也比较随意。比如唐代绘画、敦煌壁画中的家具都是以架子床为中心,居室内家具摆放显得随意、零散。
到了宋代,还有明代,居室内的家具陈设都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其他家具随意摆放,并不是很严格。椅子可以随便摆,但是屏风与榻的摆放则讲究一定的章法,屏风与榻总会在中轴线上,很多宋明版画上就是如此。
房子大,家具少,这是明代的一个特点:这主要是那时窗户都是糊一层窗户纸,屋内光线不好,放过多家具,会显得局促不堪。这种风格后来一直延续到寺庙的格局,释迦牟尼佛的身后 常常有一个屏风,他盘腿坐在一个底座上,而底座前面总有一个供案(香案)要比他的底座还低。
到了清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清中期以后,随着玻璃的发展,室内光线大大改善,家具都有了固定的位置。卧室里面又不一样了,卧室里首先是一个架子床或一个拔步床,往往放在一个比较隐蔽的墙角,因为要保护个人隐私。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