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古家具结构
古代的床的结构
古代的床的结构是:榫卯结构。被圈起来的部分的名称是:床柱。这叫六柱“架子床”。 架子床因床上有顶架而得名,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上端四面装横楣板,顶上有盖,它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可以拆卸的。 围栏常用小木块作榫拼接成各式几何图案,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两根立柱,两边各装方形栏板一块,名叫“门围子”。 正中的是上床的门户。更有巧手吧正面用小木块拼成四合如意,中间夹十字,组成大面积的棂子板,留出椭圆形的月洞门,两边和后面以及上架横楣也用同样手法做成。 床屉分两层,用棕绳和藤皮编织而成,下为棕屉,上层为藤席,棕屉起保护藤席和辅助藤席承重的作用。 扩展资料: 子孙睡的床,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架子床。这种床多为硬板,不仅利于孩子骨骼发育,同时也是教育子孙挺直脊梁做人,并将这种期望以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古人的期望之一。 除此之外,这种架子床一般朴素,雅致,而且多透雕一些梅兰竹菊,文房四宝之类的题材,以随时随地熏陶子孙用功读书。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结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对于婚床,古人也是相当重视。有的人家,婚床也用架子床,但更多的时候,大户人家更愿意花大钱去造一个拔步床。 这种床,不仅寄予着父母对于孩子传宗接代的渴望,也寄予着将礼教传统继承下去的渴望。因此,这种床上往往会雕刻一些吉祥如意,民间故事等题材。 尤其是对于房事的态度,古人认为它难以明言,因而便在拔步床内设置一些暗示云雨的内容,以弥补房事方面的教育。还有一些拔步床会有一些机关的设置,父母通过机关的运动,了解子女的房中生活。由此也可见父母的一片苦心。 中国古代讲究敬老,对于老人睡的床,更是极为讲究,一般叫做“长寿床”,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百福千工床,这种床,用料极奢,一般大户人家甚至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 而“千工”也意味着这种床的制作,要花费三年的时间,精心雕刻,制作奢华,整个床周围雕刻多子多福、吉祥如意、吉星高照、松鹤长寿多种题材,寓意非常好,可见古人对于孝道的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架子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典床文化:床是不能乱上的。
如何从结构鉴定明清家具
鉴定明清家具的早晚,可以根据某些构件来判断。第一,观察结合处。主要观察古代家具的结合处是用榫卯、钉子还是胶粘。鉴赏家具就可以依据古代家具与现代家具不同的组装结构加以区分。艾克在鉴定明式家具榫卯结构方面提出的原则是:“非绝对必要,不用木梢钉;在能避免处尽可能不用胶粘;任何地方都不用镟制——这是中国家具工匠的三条基本法则。 ”这也是对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特点的总结。古式家具具有精巧的榫卯结构,构件之间,不用金属钉固定,而是全凭榫卯即可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而且工艺精确,扣合严密。 第二,了解历代榫卯结构特点。由于不同的时代家具榫卯结构受到一定生产力的制约,所以也不尽相同。 例如,先秦楚墓和汉墓出土的家具一般只有暗榫、透榫、半榫等几种方法。夹头榫大约在晚唐、五代时出现,匠师受到大木梁架柱头开、中夹绰幂的启发而运用到桌案上来。插肩榫则是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特征。 第三,注重榫卯使用工具。作伪高手一般懂得古代家具都是用榫卯而很少用钉子和胶粘的,而且伪造得也很相似。 但是无论作伪者怎样高明,毕竟不同时代家具榫卯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总会有所不同。仔细观察就会看出破绽。如明式圆角柜的透榫两侧呈圆弧形,就一定是伪作的。因为圆弧榫眼出自近代的打眼机,所以说辨别榫卯使用的工具和有无近代工艺的手法也是鉴定家具的重要方面。
在网上查“榫卯结构”出来的大多是家具榫卯结构求中国古建筑榫卯结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 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 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
关于古代的床的结构
“徽州满顶床”,就是明、清时期由徽州能工巧匠们精心制作的,一种全木结构,兼具徽州木雕、徽州漆器、徽州家具之美的房式老床。所谓“满顶”,指的是它的上顶、下底、左壁、右壁和后壁等五面都是木板满封、密不透风。它就像一幢独立的小房子,成为“房中房”、“室中室”。在徽州人家的厢房中,它的尺寸正好与厢房的宽度一致,而在它的床前两侧,一边安放俗称“盆柜”的古式马桶箱柜,一边安放搁置油灯、蜡台的床头马鞍橱桌,都是漆得红彤彤的,与房中大衣橱、梳妆台等其它红色家具一块统称“一房红”。
“徽州满顶床”的床沿口一面,是一个红彤彤、金闪闪、描龙绘凤的“口”字形的床脸儿,最底下的床架主体是看不见的。上端横有一块镶有花边的长条板壁,两侧各有一顶天立地的长条板壁,它们与床沿下部的横向板壁一起构成中间空出的床门,床门内侧挂有中开式蓝花土布门帐,开合自如。有些挂落,有些角饰,尽显徽州木雕之技艺。床沿口一面的四周床脸板壁上,均漆上通红的土漆,然后以金色线条勾画上各种各样的美丽、喜气、祥和、民俗的图案,诸如:龙凤呈祥、花好月圆、麒麟送子、松鼠如意之类,有点喜气洋洋、金碧辉煌的况味。床的内壁表面则漆成暗红色,在这样的徽州满顶床上下榻休憩,犹如躲进小木屋、身处童话境一般,美妙极了,舒服极了。比较讲究点的“徽州满顶床”,还在床内的正壁上横设一长条红彤彤的抽屉橱柜,一长列排开四个抽屉,放置些私房钱财、金银首饰、换洗衣裤之类;橱柜上面正好成为一长条案,可以搁置些古玩摆设和常用生活物品。
一般来说,古典家具的受人喜爱,多是因它选用了黄花梨、紫檀等珍贵用料,而“徽州满顶床”的用料并不
首先,“徽州满顶床”是徽商文化背景下徽州女人独守空房辛酸经历的见证者。徽州男人小小年纪就得背井离乡、踏上商路、直至叶落归根回归家门,致使嫁作商妇的徽州女人长期饱受空房之苦。如此“房中房”、“室中室”的满顶床型设计,使她们借此聊获些许“躲进小房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的慰藉;
其次,“徽州满顶床”所涉及的“徽州三雕技艺”、“徽州漆器技艺”等,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彰显了中国古典家具床榻制造技术和造型技术的工艺水平,研究价值极高;
第三,“徽州满顶床”的审美取向对于现今的家具设计新理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性。表现在“徽州满顶床”上的“实用、舒适、保健、装饰和多功能”的徽州古典家具理念,正是当今时尚家具所谓“家具的功能,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更是精神的、文化的”新理念所追求的。
素有“文物之海、文化之邦”的安徽省古徽州的古典家具,其可贵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地域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做工精细美观。徽州的古典家具向来深受广大收藏界人士的青睐与喜欢,以至于在北京朝阳区的高碑店都有一家生意兴隆的“徽州宏记古典家具行”,专做徽州古典家具生意。在所有徽州古典家具中,尤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徽州满顶床”最为讲究、耐赏。据悉:诸多名驰遐迩的徽州历史名流,如: 《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胡适等,都是在“徽州满顶床”上出生、长大的。
中国古典家具“脚”的结构都是什么
中国古典家具采用亮脚式结构,十分重视腿脚装饰。脚部装饰主要体现在脚的多种形制上,直脚、撇脚、马蹄脚、回文脚、兽爪脚、如意脚、卷珠脚、卷叶脚、踏珠脚、关刀脚等脚式,形制优美,为中国古典家具增色不少。 1、直脚。中部直落地,无马蹄。 2、撇脚。脚下端向外撇出,多见于几类家具中。扁方腿的脚端常采用撇脚式样。 3、马蹄脚。是一条从腿部延伸到脚部的流畅曲线,光挺有力。脚头向内翻者,叫内翻马蹄脚,脚头向外翻的,叫外翻马蹄脚。 4、回文脚。脚部雕刻出回文图案。 5、兽爪脚。脚部雕成兽爪形。 6、如意脚。脚部雕出如意形。 7、卷珠脚。又叫象鼻脚,脚部外翻卷珠,多见于三弯腿脚部装饰。 8、卷叶脚。脚部雕刻向上翻卷的叶状装饰,多见于三弯腿脚部装饰。 9、踏珠脚。脚下踏有小圆珠。 10、关刀脚。直腿,勾脚,脚头为钩形。。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异同
(一):用材 明清家具的鉴定,最重要的就是辨别年代。而历史不同时期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常会采用不同种类的木材制作家具,因此一些古家具的用材会直接反映出该家具的产地和年代,这是判别古家具文物价值的重要依据。学会辨别木种是鉴赏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明清家具在用材方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辨别木材是鉴定家具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传世的明清家具中,有不少是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梨木、乌木、等木材制作。因在清代中期以后,这几种木料日渐匮乏,成为罕见珍材。所以,凡是以这几种硬木制成的家具,大都是传世已久的明代或清代前期遗物。虽说此类家具后代仿制的也有,但终因材料难得及价格昂贵,为数极少。今存的传统硬木家具中,也有许多是用红木、新黄花梨或新鸡翅木制作的。由于这几种木材,是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日益难觅的情况下才被大量使用,所以,以这些木材制作的家具,大多为清代中期以后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产品。如有用红木、新黄花梨、或新鸡翅木制作的明式家具,因其材料的年代与形成的年代不相吻合,大多是近代的仿制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因为众文献记载来看,红木和花梨木可能最迟在清代初期就已开始被选用作家具之材,而在江南一带也确实也发现了不少明式红木家具,不是近代仿制的,而是清代早期的遗物,但从整体上说,红木家具的大量出现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传世的榉木家具,不能以材质来间断年代,因为它在明清两代均被广泛用于制作家具,并在形式上也较多地保持了一致性,许多清代中期及至更晚的榉木家具,仍然沿袭着明代的手法。所以,对榉木家具的断代,应更多地依靠其他方面的特点来进行鉴定。 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古家具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大量珍稀的古家具外流。为此,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制定了一条政策,规定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梨木和乌木这五种制作的家具不准出口,这种“五木法则”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过于简单,又使大量菲五木的珍贵古家具流出海外,同时这种以木质定高下的简易法则也使许多爱好者坠入了拜物的误区,将作为中国古家具主体的菲五木家具一概视为“柴木”,甚至滥收贱卖,极少开展收藏研究,这同样是不可取的。(二)品种与造型 明清家具的品种,也与年代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椅子常见有四出头式和官帽式,还有圆椅、玫瑰椅等。四出头式和官帽式椅子在明代墓葬中曾有发现。因此,在鉴定中可以判断,凡与这类出土椅凳风格类似的传世扶手椅品种,应考虑为明式制品。有些较早出椅现的家具品种,往往到了清代后就不再流行。也有一些家具品种,出现的时间较晚,早期不可能制作。如圆靠背交椅,入清以后不再流行,从伟世品来看,它们多用黄花梨制作,很少有红木或新黄花梨的制品。所以,传世的圆靠背交椅,基本都是明式家具。而式样庄重、体态硕大的太师椅,则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再如茶几,本身就是为适应清代家具布置方法而产生的品种,传世的大量实物中,多为红木,新黄花梨制品,未见年代较早的。很显然,茶几是清式家具品种。此外,如折叠椅,折叠香几等,都是清代雍正以后出现的新品种。 家具的造型,是断年代的重要依据。许多明清家具的年代早晚,都可以从造型及造型的变化来判断。比如搭脑两端出头、扶手两端不出头的扶手椅,或搭脑两端不出头、扶手两端出头的扶手椅,多为明式家具扶手椅的早期造型式样,其制作年代一般还会晚于清代中期。再如柜子,明式柜子以圆角柜居多,侧脚收分明显,以各种流畅的线条装饰为主,不重雕刻。入清以后,这类圆角柜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方角柜,下方正平直,侧脚收分渐小,至清代中期以后基本无侧脚,并且装饰雕刻亦由简洁变繁琐。甚至家具的腿足造型的变化,也可作为断代的依据。如桌椅的腿足,即经历了一个由细瘦到粗壮的变化过程,凡具有前者特征的桌椅,其年代一般要早于后者。(三):结构 鉴定明清家具的早晚,有时也可根据某些构件来判断。如明代官帽的靠背,基本光洁无纹。清代官帽椅的靠背,绝大多数是雕花板,素板罕见。又如明式家具的管脚枨都用直枨,而清中期以后管脚枨常用罗锅枨,这是区别明式和清式家具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第一,观察结合处。主要观察古代家具的结合处是用榫卯、钉子还是胶粘。鉴赏家具就可以依据古代家具与现代家具不同的组装结构加以区分。艾克在鉴定明式家具榫卯结构方面提出的原则是:“非绝对必要,不用木梢钉;在能避免处尽可能不用胶粘;任何地方者不用镟制——这是中国家具工匠的三条基本法则。”其实这也是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特点的总结。古式家具具有精巧的榫卯结构,构件之间,不用金属钉固定,而是全凭榫卯即可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而且工艺精确,扣合严密。 第二,了解历代榫卯结构。由于不同的时代家具榫卯结构受到一定生产力的制约,所以也不尽相同。例如,先秦楚墓和汉墓出土的家具一般只有暗榫、透。
家具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北方匠师叫“走马销'。 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日“勾挂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 上一篇:南宁快环建材市场家具
- 下一篇:儿童进口家具图片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