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中国古代家具安思远 安思远的人物生平

安思远1929年7月13日出生于美国。1948年安思远为一家经营陶瓷的古董店工作,在此得到经营亚洲艺术品的古董商贝尼的赏识,从中学习了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 就读耶鲁大学时,指导晚清书画研究的王方宇为他起了中文名“安思远”。王方宇不仅教安思远中国艺术知识,还教他为人为商之道。而庞耐则给予安思远资金和渠道支持,让安思远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以及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艺术。

1960年,他和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伙在纽约开了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英国家具、工艺品以及亚洲艺术。1981年安思远大胆购藏了1500件印度艺术品,其中半数很快出售,他也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 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际运作,他成为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泰斗,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安思远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中最著名的是碑帖和明清家具收藏,因其颇具建树的明式家具收藏被称为“明朝之王”。而让安思远与中国产生渊源的还包括其收藏的北宋拓《淳化阁帖》六、七、八三卷及第四卷的转手往事。

1996年9月,安思远携北宋拓四卷《淳化阁帖》来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展览。启功和国内专家对这四卷法帖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是宋刻宋拓无疑。故宫博物院通过王立梅女士沟通,希望能够促成其他文物交换,未果。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馆邀请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馆和安思远商谈购买《淳化阁帖》一事,终以450万美元成交。

2000年,安思远发现自己在港澳地区购买的一尊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被盗文物后,主动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并随即无偿捐赠中国政府。

2014年8月3日辞世,享年85岁。

安思远的人物生平

安思远1929年7月13日出生于美国。1948年安思远为一家经营陶瓷的古董店工作,在此得到经营亚洲艺术品的古董商贝尼的赏识,从中学习了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 就读耶鲁大学时,指导晚清书画研究的王方宇为他起了中文名“安思远”。王方宇不仅教安思远中国艺术知识,还教他为人为商之道。而庞耐则给予安思远资金和渠道支持,让安思远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中国陶瓷、家具和绘画等,以及日本、印度、泰国等亚洲艺术。

1960年,他和古董商詹姆斯高德合伙在纽约开了安思远高德画廊,经营英国家具、工艺品以及亚洲艺术。1981年安思远大胆购藏了1500件印度艺术品,其中半数很快出售,他也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 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实际运作,他成为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泰斗,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安思远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中最著名的是碑帖和明清家具收藏,因其颇具建树的明式家具收藏被称为“明朝之王”。而让安思远与中国产生渊源的还包括其收藏的北宋拓《淳化阁帖》六、七、八三卷及第四卷的转手往事。

1996年9月,安思远携北宋拓四卷《淳化阁帖》来到北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展览。启功和国内专家对这四卷法帖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是宋刻宋拓无疑。故宫博物院通过王立梅女士沟通,希望能够促成其他文物交换,未果。2003年4月初,上海博物馆邀请王立梅代表上海博物馆和安思远商谈购买《淳化阁帖》一事,终以450万美元成交。

2000年,安思远发现自己在港澳地区购买的一尊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是被盗文物后,主动与中国政府取得联系,并随即无偿捐赠中国政府。

2014年8月3日辞世,享年85岁。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

“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非但不完全消极,而且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受,如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的感受,如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的感受,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受,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真实的,人人都会有的人生 感受。基于这种感受之上所产生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人生态度,尽管有消极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一种达观,一种智慧、一种真实。“乐天安命”的人生情怀,和陶渊明务本求实、不慕荣利、追求本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高度一致的,因而也能不因 此 说他不乐观、不积极、不上进。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心中有着两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或是出仕或是归隐。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d3ff7010007dz.html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宵禁制度?

首先是为了防火防盗;其次,若处于战争时期,敌军奸细或者奇袭部队也会选择在晚上潜入。另外,当灾荒和战乱发生时,会导致大量流民出现,夜间若没有宵禁管理,流民一窝蜂乘虚而入,将会对政权造成极大威胁。实行宵禁制度,派人不间断巡逻,便能防患于未然。

宵禁令古已有之,特别是在战乱、灾难横行的时代,或者是在具有特殊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内实施的。违反宵禁令的人轻则拘禁,重则就地正法。是特殊时期,特殊地域的重典治理措施。

扩展资料

历代这样规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持治安,不过效果却大可怀疑。明末进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写道,中国各个城市都有千百名更夫在街上巡夜,按规定的间隔敲锣。

尽管如此,而且街道都有铁栅并且上锁,宅院被夜贼抢劫一空的事还常常发生。这或许因为更夫本人就是盗贼,或者是和盗贼合伙。

经常失盗的结果是再要用人来监视更夫。听说在欧洲人口稠密的城市里,警卫倒不是用来防止国内的盗窃,而是用来保卫公民以免侵略者的袭击,中国人确实感到很惊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宵禁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生平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关于陶渊明的经历

1、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2、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3、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

1、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2、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3、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4、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陶渊明的渊明是什么意思

古人起名字有个特点,就是“名”与“字”分开,一般来说,每个人只有一个“名”,而可以有几个“字”,“名”和“字”互为表里、注解。有的人还有自封自称的“号”。

古人很讲究称谓的礼貌,直呼人“姓+名”是很不礼貌的(或是在蔑视、痛恨对方的时候才这样称呼),一般场合下都采取“姓+字(号)”的称呼方式,这点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区别。

举个例子,楼主就能很好理解这点:

隋末唐初著名的将领秦琼,他姓“秦”名“琼”,字“叔宝”。“琼”字的本义是一种精美的玉器,在“字”里“叔”是排行,“宝”可作“珍宝、宝物”理解,恰好可作为“琼”字的注解。

当时与秦琼同辈或同朝共事的人都称他“二哥”、“秦叔宝”、“叔宝兄”、“秦将军”等,这就是对他的尊重,直呼他名字的人,只有他的长辈或杨林等对立者。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陶渊明”这种称谓:

陶渊明名潜,“潜”的本义是“没入水中,且在水下活动”,“渊”的本义是“深水,潭”,“渊明”二字即“清澈见底的深水潭”,恰好成为“潜”字的注脚(水深且清方能潜水活动自如)。

又因为刚才说过古人在一般场合下都采取“姓+字(号)”的称呼方式,所以“陶渊明”这一礼貌性的称谓就沿用至今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习惯称他为“陶渊明”而非“陶潜”的道理。

其实像我们今天常称“苏轼”为“苏东坡”、“东坡居士”而很少提及他本名,也是体现古代称谓礼仪的例子。

解释到这里,相信楼主明白了吧。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右去世,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征士”。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 ;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

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是庄子的心灵真实的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知道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更提醒我们:精神是有贞操的。事实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里总存有秘而不宣的羞耻感。

周恩来,虽然不是古代的,但也想提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