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成都翰林文化家具 四川饮食特点

四川饮食比较注重麻辣,但也是只有麻辣。通常把咸甜酸辣或麻辣集中用在一个菜上,再辅以它味,以使主味突出。

四川的主要饮食为川菜。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

扩展资料:

川菜味型特点

川菜特点: 清鲜醇浓,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和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川菜的复合味型有20多种,如咸鲜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糊辣味型、鱼香味型、姜汁味型、怪味味型、椒麻味型、酸辣味型、红油味型、蒜泥味型、麻酱味型、酱香味型、烟香味型、荔枝味型、五香味型、香糟味型、糖醋味型、甜香味型、陈皮味型、芥末味型、咸甜味型、椒盐味型、糊辣荔枝味型、茄汁味型等等。

菜式特点

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

十大经典川菜

它的十大经典菜有:川味火锅、水煮鱼、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辣子鸡、酸菜鱼、宫保鸡丁、甜皮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川菜

四川成都哪个厂家在生产金丝楠木家具?我想买这种最正宗的四川小叶桢楠的!

这不是翰林的照片么?郫县的工业港有个厂家在做。为心号是quakelee.小叶桢楠的木性温润,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内敛平和、恬淡虚泊”的精神特性恰相契合,所以被人称之为国木。若坐具采用小叶桢楠为木料的话在冬天不会感到冰凉,坐卧舒适。皇帝专用的宝座、寝床一般都用金丝楠木制作,以求延年益寿。目前为止,作为中国历代皇权象征的故宫在其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里的宝座通体都是以小叶桢楠为胎。

我国古代才女有哪些?

  中国古代才女

  1、庄姜: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2、 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貌美,擅琴,能诗,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与之私奔,够浪漫的吧。,二人开了个小酒铺,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此女结局还算不错。

  3、 班婕妤:汉成帝妃,西汉女文学家。名不详,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班婕妤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所以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无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但数月后夭折。她虽然承宠时间很长,却再也没有生育。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4、 班昭:东汉女辞赋家。一名姬,字惠班。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著有赋、文等16篇。

  5、 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

  6、甄洛:魏文帝皇后。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在《塘上行》里写出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最后等来的却是曹丕的一纸死令。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极尽侮辱与凌虐。

  7、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后因符坚的胞弟符融荒淫无耻,紧紧相逼,自缢身亡。

  8、 谢道韫:东晋女诗人,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9、鲍令晖: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

  10、 上官婉儿:初唐著名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谋废皇后武则天的诏书,与其子上官庭芝同被诛。时在襁褓中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即内宫为婢。上官婉儿14岁时,武后召见她,让她执掌诏命。中宗复辟,拜上官婉儿为婕姝,旋拜为昭容。后在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推翻韦后政权时被诛,活了46岁。

  11、李冶:唐代才女,六岁作《咏蔷薇》时就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佳句。最后也只能西风残荷空余恨:“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李冶的美貌和才气使她成为女冠中的风云人物,在暮年曾一度被召入宫中。在宫中,李冶以她不凡的才气赢得了赞许,一些公侯相将也和她笺诗相赠。但正是因此给李冶引来杀身之祸。兴元年间(784),将领朱渍因叛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而李冶因曾经上诗给朱渍,也被德宗以罪处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李冶虽行为浪漫不羁,和众多男子有着亲密交往,但在她内心深处也是渴望有一个人能和她相守白头的。但她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有等到。

  12、 薛涛:唐代名妓和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出生于成都。其父薛郧宦居成都时去世,薛涛由母亲抚养。当其及笄之年已辩慧知诗,兼撤擅书法,描眉涂粉,才貌超群。但因与母亲生活无靠,只得加入乐籍,成为官妓。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赏识,成为私人秘书,还准备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郎”,虽位或准,但人们从此称其为“女校书”。

  13、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14、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15、 管道升: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妻,字仲姬,号栖贤山人,工书画,尤善梅竹,曾经给皇太后画过一幅墨竹,被封为魏国夫人。文才亦高,箸有《画梅》,《渔父词》,《我侬词》。其中《我侬词》更是为传世之作: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管道升夫唱妇随,一生还算幸福。

  16、 柳如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首。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20余岁时,嫁给钱谦益。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

  18、 顾太清:清代满族著名女词人,与同时代大才子龚自珍有交,有〈东海渔歌〉词集传世。况周颐曾在《蕙风词话》里把她与纳兰性德相提并论,是难得的少数民族女诗人。顾太清本姓西林觉罗,名春,字梅仙,其祖父鄂昌系雍正朝权臣鄂文泰之侄,曾任甘肃巡抚,乾隆朝因诗狱受株连,被抄家赐死。所以顾太清一生下来便是“罪人之身”,累受白眼,倍尝冷暖,11岁前居住在北京,家庭生活极拮据;11岁之后又流落江南,在坎坷流离中度过了其少女时代。及笄之后,因才丰色尤,为清高宗曾孙奕绘贝勒所喜,纳为侧室,但因是“罪人之后”,在上报宗人府时,谎报为荣亲王府护卫顾文星之女,此后,便以顾春为名,号太清,亦号云槎外史。晚年时,顾太清倾力写了《红楼梦影》一书(为《红楼梦》续书),署名“云槎外史撰”,以一女子续写众士大夫都望之畏难的《红楼梦》,顾太清不可不谓之非凡,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小说家。

川菜的由来?

川菜是以成都、重庆两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川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1]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它的代表菜有:宫保鸡丁、干烧鱼、回锅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樟茶鸭子、干煸牛肉丝、怪味鸡块、灯影牛肉、鱼香肉丝、糖醋排骨、水煮牛肉、锅巴肉片、咸烧白、鸡米芽菜、糖醋里脊、东坡肘子、辣子鸡、香辣虾、麻辣兔头等。轰动大陆界。 川菜的由来: 两宋时期,古典川菜成为全国的独立菜系:   两宋四川继续保持经济文化的繁荣。北宋时,成都游宴之风甚炽,北宋仁宗时宋祁知成都,更把游宴活动开展得多彩多姿。宋祁著《益部方物略记》,第一个向四川以外的地区详细介绍四川奇异的土特产和部分烹饪技巧。以后,苏轼第一个身体力行,创造性把四川烹饪发扬光大到中原、江南和岭南地区,关于苏轼的烹饪实践,我们可以从多本他的诗词、词话和宋人笔记里发现。   业余烹调爱好者,浙江人陆游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晚年曾在《蔬食戏作》(注44)中咏出“还吴此味那复有”的动情诗句,在《饭罢戏作》一诗中,他说:“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陆游的《剑南诗稿》谈到四川饮食的竟达50多首,他的作品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到四川各地民间美食的绚丽。   两宋四川饮食的重大成就,就在于其烹饪开始被送到境外,让境外的川人和不是川人的普通人能在专门的食店里吃到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饮食,这是四川菜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烹调体系的伊始。这就是所谓北宋的“川饭”,这些川饭店,主要经销“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杂煎事件、生熟烧饭。”南宋的“川饭分茶”。从上述两书的内容可以发现,川菜出川主要经营大众化的饮食,尤其是面食,而面食里占主要成分的品种是面条,附带也有一些快餐类肉食。今日上海、杭州面条里的“燠面”或“沃面”很可能是川饭面条的遗存,因为我们在《东京梦华录》里找不到第二处有记载燠面的地方,根据《都城纪胜。食店》,南渡以后的南食店和川饭分茶事实上成了面食店的代称,因此北宋开封川饭店的燠面在南渡一百五十年以后很可能变成一种固定的江南面条了。而我们知道,现代的燠面已经和现代川菜面条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些烹调的具体调味特色,而且没有发现其厚味、辛香的特色。从《梦梁录》的说明中,我们知道川饭的出现原因是,在北宋时期,为照顾在汴京居住的蜀中士大夫的口味,“谓其不便北食故耳。”南渡一百五十年以后,这些随南渡开设到临安的川饭店,已经“无南北之分矣”,说明这些川味面食曾与中原烹调有较大差异。   换句话说,只有到了北宋,川菜才单独成为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菜系。我们可以总结到,古典川菜肇始于东汉末与魏晋之交时期,定型同时达到高峰是在北宋时期,定型过程几乎花费了一千年时间。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想了解更详细的可以去百科看~http://baike.baidu.com/view/9899.htm?fr=ala0_1_1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有历史典故的菜式都有哪些?

 神仙鸭子

  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

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

  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著。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周莲命衙厨郑春发学习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麻婆豆腐

  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十分受人欢迎,人们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

  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独特,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回锅肉

  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白煮肉

  北京传统名菜,此菜创始于明末的满族,约有 300多年历史,清入关后从宫中传入民间。北京“砂锅居”饭庄制作此菜最为著名。传说,清乾隆六年(1741),砂锅居初建时,用一口直径 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进一口猪,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前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

  开水白菜

  四川传统名菜。“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口,鲜美异常。

  东安子鸡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路边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那子鸡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炒,再喷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客人吃得赞不绝口,到处宣传此菜绝妙。从此小店专营此菜,名噪远近,竞传千年,成为湖南名菜。

  西湖莼菜汤

  据《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又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后人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可见莼菜之迷人。莼菜与鸡丝、火腿同烹,碧翠鲜醇,清洌爽口。乾隆游江南,也必尝莼菜汤,有“花满苏堤抑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之诵。

  沛公狗肉

  汉高祖刘邦在家乡沛县嗜食狗肉,故此得名。以狗肉、甲鱼与酒、葱、姜、硝腌渍后,加酒、糖、盐、酱油、八角、花椒及水焖制,狗肉酥烂腴香,甲鱼软嫩鲜美。此菜至今仍是徐州地区的名馔。

  奶汁肥王鱼

  肥王鱼又称淮王鱼、回王鱼,国内罕见,产於安徵凤台县境内峡山口一带数十里长的水域里,为鱼中上品。西汉淮南王刘安喜食肥王鱼,一次刘宴众大臣,因人多鱼少,厨师以其它鱼混充,被刘安识破,大发雷霆:“吾一日不能无肥王,”可见肥王鱼受宠之程度了。后此菜流入蚌埠、合肥一带民间,并以奶汁鸡汤煨煮,成为徽菜一绝。

  龙井虾仁

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有关。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坐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个菜,其中一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总结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鼎湖上素

  又称鼎湖罗汉斋。用香菇、草菇、银耳、榆耳、桂花耳、竹荪、鲜莲子、白菌、银针(绿豆芽)、笋等,蒸、焯、炒、味而成。特点是色彩典雅,层次分明,鲜嫩滑爽,清香适口。广东制作最为出名。

  相传位于今广州西门中山六路的西园酒家,敬奉高僧佛院斋门的名菜是十八罗汉斋。有一次,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庆云大师来广州六榕寺,曾到西园酒家吃过罗汉斋,知道罗汉斋虽由竹荪、发菜、冬菇、草菇、蘑菇、榆耳、银耳、桂花耳、黄耳、湘莲子、佛手果、炸面筋、笋肉、银针、菜心等主料烹制而成,但质味欠佳,遂提出了与上述用料相似的材料,但烹制细节有所变更,试制后为西园厨师所采纳,定名为鼎湖上素。

  九转大肠

  此菜是清朝光绪初年,由济南“九华楼”首创,此楼烧制的大肠下料狠,用料全,先煮熟焯过,后炸,再烧,出勺入锅反复多次,直到烧煨至熟。有一次“九华楼”店主杜某请客,席间有一道“烧大肠”,品味后客人们纷纷称道,有说甜,有说酸,有说辣,有说咸,座中有一文人提议,为答谢主人之盛意,赠名为“九转大肠”,赞美厨师技艺高超和制做此菜用料齐全、工序复杂,口味多变的特点。此菜色泽红润,大肠软嫩,兼有酸、甜、香、辣、咸五味,为山东的传统风味菜。

  孔府一品锅

  一品锅之名源于孔府,是由皇帝赐名的一款孔府名菜,其后代承袭衍圣公,在明、清两代封爵为“当朝一品”官衔。乾隆皇帝赐孔府《满汉全席》银餐具中最大的一件,称当朝一品锅。另外还有一种圆形不分隔的一口锅,名曰 “ 钟鼎一口品锅 ” 。后来的一品锅,因放入的锅料不同,又有燕菜一品锅、鱼翅一品锅、海参一品锅、什锦、素锅等。

  红烧大裙翅

  鱼翅是鲨鱼鳍的干制品。大裙翅取自大鲨鱼的全鳍。粤菜的大裙翅分作三围,鱼背近头部的前鳍称头围;近尾部的后鳍称二围;尾端的尾鳍称三围。裙翅是鱼翅中之上品。在高级海味中,鱼翅入馔的是最晚的。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有记,但较含糊“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这里所说的鲨鱼筋,可能就是鱼翅。<潜确类书>里也有类似记载“湖鲨青色,背上有沙鳍。泡去外皮,有丝作脍,莹若银丝。”清代,袁枚以其正名列入 <随园食单.海鲜单>,此后一直身价百倍,而登大宾之筵,享誉内外。清光绪拔贡南海人胡子晋著有<广州竹枝词>云“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家别样矜。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贵联升。”并附注云“干烧鱼翅每贵碗六十元。联升在(广州)西门卫边街,乃著名之老酒楼,然近日如南关之南园,西关之漠觞,惠爱路之玉醪春,亦脍人口也。”本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大三元酒家以红烧大裙翅闻名,售价也达六十大洋。主制此菜的名师吴銮乃有翅王之称。

  诗礼银杏

  这是孔府最早的上等名菜之一,相传孔府诗礼堂是孔子都他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地方,到了宁代,此处长出了两棵银杏,孔府厨师取用这里出产的白果出壳做成菜肴,供学者食用,培增兴味,故取名为诗礼银杏。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因而孔府设宴招待十分频繁,孔宴闻名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便是孔府名菜之一,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富,盛器别致,该菜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原料为主,以鸡作为“罗汉”,其中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十分热闹。

  一卵孵双凤

  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为孔府名厨首创,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其口味清鲜,营养丰富,颇有特色,孔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答西瓜鸡,孔令贻认为该菜制法别致,滋味鲜美,但名称不雅,后来他就将此菜更名为一卵孵双凤,即以西瓜为卵,两鸡为凤,从此该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关于美食的传说

杂烩菜的由来

河南人遇到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总爱做一大锅杂烩菜来招待客人。杂烩菜就是把白菜、粉条、白豆腐、油炸豆腐、肉丸子等放在一起,再加上姜、葱、香菜以及其它佐料熬成一大锅。吃时,一人一碗,或配蒸馍,或配白米饭,既简单方便,又经济实惠,这种就餐形式在河南一带由来已久。其实这道菜最初的名字不叫杂烩菜,而是叫做“炸桧菜”。关于它,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屡屡南犯,赵宋王朝摇摇欲坠。当时朝廷内部分作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身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张抗金,被奸相秦桧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丢了官职。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后,对朝廷心灰意冷,不再过问政事,常常约上三五个好友饮酒作诗,打发时光。

这一年,时逢朱敦儒六十寿辰,便邀集了一些亲朋旧友前来小聚。不料这时突然从京城临安传来消息说,抗金元帅岳飞因接连打败金兀术,惹恼了被金国收买的奸相秦桧,秦桧遂与其妻王氏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一时间,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朱敦儒哪里还有心情饮酒欢聚?但客人既已前来赴宴,又怎能让他们空着肚子回去。于是朱便吩咐家厨:“今日不饮酒,也无需摆那些盘碟,只把备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馍端来即是。”

想来这些亲朋旧友都是些养尊处优的人,平日里吃惯了山珍海味,喝顺了美酒佳酿,如今这一碗碗粗制的熬菜哪里咽得下去!朱敦儒见大家迟迟不动筷子,便夹起碗中一个丸子说:“如今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元帅一生精忠报国,竟然惨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桧的头颅下油锅…”,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来,义愤填膺地说:“大人,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桧的头,油炸豆腐就是秦桧的肉,粉条就是秦桧的肠子。来,我们大家一起把秦桧这厮吃下去,替我们的岳元帅报仇!”

于是,满座客人一齐响应,纷纷拿起筷子,顷刻之间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个精光。菜吃完了,有人问:“该给这道菜起个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说:“就叫‘炸桧菜’吧!”

很快,这件事传入了民间。人们出于对秦桧的愤恨,纷纷做起“炸桧菜”吃。后来,因为这道菜是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菜烩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们就将它叫做“杂烩菜”了。

毛血旺历史典故:

重庆城西沙坪坝有一古镇,名磁器口。磁器口水码头历来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重庆城的通邑大埠,南来北往的船只都泊这里,水码头舟楫如林,热闹非凡,街市店铺兴旺,商贾云集,古镇磁器口由此而占尽了一江的灵气。

毛血旺的由来: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卖起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毛”是重庆方言,就是粗糙,马虎的意思。

关于“宫保鸡丁”的菜名来历

“宫保鸡丁”是一道誉满中外的四川名菜,早在清末就闻名全国,被 众多食客称为“国菜”,我想对喜欢川菜的食客,是熟悉不过的菜肴。沿街路过一些靠辣味揽客的餐馆,店堂外的广告牌上有时也可见“宫保鸡丁”的菜名,只是有的写成了“宫爆鸡丁”,望文生义,似乎以鸡肉作主料爆炒而成,殊不知背离了菜名所蕴涵的历史。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我想知道的人不多,包括那些把它纳入其菜单招揽食客的餐馆老板。说起“宫保鸡丁”,不得不道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典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对丁葆桢(生前封“太子少保”,尊称为丁宫保)其人,应该不陌生,其智斩慈禧宠臣安德海的胆量和气魄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话说,当年丁葆桢由山东调任四川巡抚,时直都江堰水患,新官上任三把火,遂前往视察。由于耽误了吃中午饭的时间,不得不在道上一家小餐馆进餐,不巧哪天刚好很多菜样已卖完,无菜可炒。众人饥肠辘辘,等不急去别的餐馆,就用鸡肉等几种原料,快炒之。丁葆桢吃着觉得味道鲜美,很是满意,“宫保鸡丁”由此大出其名。

“宫保鸡丁”得名后,人们纷纷仿制,等到餐馆采纳经营后,更是人人爱吃。传说当时餐馆酒楼,小贩出售炒花生仁、胡豆者甚多。以前的“宫保鸡丁”里是不放花生仁的,有进餐者偶叫小贩将炒花生仁倒入“宫保鸡丁”盘内,混食后,发现其味更佳,故后来又将花生仁加入烹制。如今的“宫保鸡丁”,烹饪技巧更加成熟。

各位喜欢川菜的食客,按此配料制作,也可炒一道美味可口的“国菜”。将250克嫩公鸡脯肉拍松,剞成3毫米见方的十字花纹,再切成18毫米见方的丁,放入碗内,加精盐适量、红酱油10克,湿淀粉20克拌匀。干红海椒8克,去籽,也切成18毫米长的段。取碗一只,放入白糖少许、醋适量、红酱油适量、味精少许、肉汤约30克、湿淀粉少许,调成芡汁。 然后,置炒锅于旺火上,下熟猪油125克,烧至六成热,放入干红海椒段、花椒约15粒,迅速炒成棕红色,放入鸡丁,炒散,再烹入少量绍酒炒一下,再加入姜片3克、蒜片5克、葱粒15克,炒出香味,烹入芡汁,加入盐炒花生米50克,颠翻几下,一道地道的“宫保鸡丁”即成。

“宫保鸡丁”成名的说法还有几种,如丁葆桢微服私访,得民间烹菜之法、便让家厨仿制,名之“宫保鸡丁”,不过我独信前一种。都江堰水患,丁葆桢治理之功不下李冰父子,“宫保鸡丁”成名,应该皆因人们为了铭记丁葆桢的不朽功勋。

夫妻肺片的来历:

以牛肉为主料,配以肺、心、舌等制作而成。是四川成都人人皆知的美食。

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牛杂碎边角料特别是牛肺成本低,经精加工、卤煮后,切成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特别受到拉黄包车、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加之他夫妇俩配合默契、和谐,一个制作,一个出售,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有那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吃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肺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

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逐步使用牛肉、羊杂代替牛肺。虽然菜中没有牛肺了,但人们依然喜欢用夫妻肺片这个名字来称这道菜,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

相传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旱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旱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宜宾有什么历史人物?

汉代高士任永(?——?) ,字君业,西汉末、东汉初人,生卒年待考。他是进入宜宾史书的第一个名人。史籍记载,他家居“犍为郡僰道县”,即现在的宜宾境内。他自幼聪慧,博古通今,长于历数,名扬益州。他“算日月行道所历,计气朔早晚之数”。能推断天时气节,计算日月运行,通晓年代历法。

宋代进士廖致平(?——?),名琮,家居现宜宾县普安乡,在牛口庄另有别墅。于嘉祐二年与东坡兄弟同科高中进士,官至朝议大夫。未五十而致仕归。其父廖翰是位传奇人物——即旧州塔的实际捐建者、黄庭坚文《南园遁翁廖君墓志铭》中的遁翁。其人仁爱有道,有放赈饥民、不忍杀牛、资助学子的行动。廖致平就这样蒙祖上余荫,上承家学,多所成就。

宋代龙图阁学士程公许(?——?)字季与,一字希颖,别号沧州先生,叙州宣化登龙里人。南宋嘉定四年进士,历官温江县尉、崇宁知县、施州通判、湖州知州、秘书少监、中书舍人,进龙图学士,官至刑部尚书。程不避权贵,好进谏,曾斥当朝大臣有货赂、兴缮、遂谏臣、开边衅行为。由于刚正廉明,因此激怒当权者,屡遭排挤。其为文,才气磅礴,惜多散失。

明代鸿儒周洪谟(1420—1491)字尧弼,号箐斋,又号南皋子。叙州府长宁县(今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人,是宜宾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科举拔尖人才。祖居资阳,南宋绍兴年间迁居长宁,曾祖为长宁县学训导,祖父为河间县训导,父亲周永隆为长阳县训导,人称“世儒周氏”。周洪谟中进士高科后,仕宦显达,著述丰富,名动朝野。周洪谟不仅是进士高科,朝廷显官,也曾竭力尽智稳定蜀中。尤其对川南蛮夷,建议设宣抚使“以夷制夷”,非常奏效。其一生著述甚丰,可惜只有《疑辨录》和《箐斋读书录》两种流传至今。弘治元年(1488年),周洪谟上疏告老远乡。弘治四年(1491)年二月病逝,终年72岁。消息传到朝廷,明孝宗遣四川布政使何监渝致祭,赐谥号曰“文安”。

明代忠义之士尹伸(?——1632)字子求,四川宜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授承天府推官。屡迁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陕西提学副使、苏松兵备参政、河南右布政使,并起太常卿。他为人清廉强直,不事权贵,凡三任,皆投劾去。崇祯五年(1632年),因有才能,负名望,遂任河南右布政使。到任不到三个月,因农民起义军风行河南,尹伸以失御流贼,罢归。后,张献忠攻陷叙州,尹伸逃匿山中,搜得之,准备押往成都给以官职,伸骂不肯行。贼重其名,不杀。至井研,骂益厉,遂攒杀之。福王时,起太常卿,伸已先死。

清代字妖包弼臣(1831-1919)包汝谐,字弼臣,晚号谷叟,南溪县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幼承家学,聪慧用功。20岁时,被四川学政何绍基誉为“叙州三杰”之一。21岁入廪生(即秀才),35岁中举。25岁时随叔父包欣芳到北京谋求深造,得识李文田、孙毓文等,深受影响。五次公车上书,均报罢归。官历盐源训导、邛州学政、资州学政。他是清代一个孜孜以求的学子、有口皆碑的学政、独树一帜的书家,也是一位亦诗亦画的文人、四川碑学的开山鼻祖。

教育总长傅增湘(1872——1949)字润沅,复字沅叔,别号双鉴楼主人,晚年又号藏园老人、藏园居士。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书法家。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诞生于江安县城。幼即随父出川求学,后得功名。1898年,傅增湘被选为翰林院庶士,其时年方27岁。官历翰林院编修、直隶提学使,以及三届教育总长。

新儒学大家唐君毅(1909-1978年)宜宾县普安乡周坝人,哲学家、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起在南京中央大学、无锡江南大学、广州华侨大学任教。1949年6月移居香港,后与钱穆在港联合创办新亚书院,任教务长及哲学系主任。1974年以讲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并继任新亚研究所负责人。一生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在亚洲及国际上均有较大影响。

新文化先驱阳翰笙(1902-1993年)高县罗场镇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文艺界的卓越领导人,当代剧作家。1946年在上海负责筹建上海联华影视、昆仑影业公司,冲破重重困难,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等优秀影片,还创作了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谢奉琦(1884~1908年)同盟会会员,民族革命烈士。

邓子均(1876~1959年)被称为“五粮液传人”。

刘华(1899~1925年)革命烈士,五卅运动著名领导人,宜宾县泥溪镇人。

郑佑之(1891~1931年)革命烈士

李硕勋(1903~1931年)革命烈士。

余泽鸿(1903~1935年)革命烈士。

赵一曼(1905~1936年)革命烈士。抗日民族女英雄,宜宾县白花镇人。

唐君毅(1909~1978年)哲学家,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

候光炯(1905~1996年)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文湘(1900~1996年)柑橘专家。“中国夏橙之父”。

王彦家(1900~1930)革命烈士。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