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搭瓦屋家具 福州搭瓦屋家具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福州搭瓦屋家具有限公司(DAWAWUInc.)是福州一家家具公司,总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新中路89号时代国际广场405。搭瓦屋家具的主要产品有办公用品,卧室系列,厨房系列,炊具系列,房屋储藏。

法定代表人:陈练达

成立时间:2014-02-24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5011110016175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王庄街道福新中路89号和声工商大厦8层04室

原木家具搭配什么色的地砖和墙面色

原木家具搭配的墙面颜色:

1.和谐的同类色:一般白色墙面是比较好搭配家具的,像你选了原木色家具的话,一般是接近于田园风,所以,以浅绿色做为墙面是不错的选择,白色是比较不会错的墙面颜色选择,主要的是让墙面和家具搭配起来和协,要选近似色,这样就不会落差太大。

2.互补的对比色:原木色家具倾向于黄色调,在对比色彩的的颜色墙搭配可以选择蓝色和紫色,颜色的深浅要根据个人的感觉而定。蓝色象征着安宁平静,易让人联想到大海、天空、宇宙等,这不就与原木色固有的自然风格不谋而合吗?如果你喜欢浪漫、奢华、高贵风格的,就让迷幻的紫色来装饰你浪漫的梦吧。

3.光源色:色彩是通过光的反射而在人眼中产生的视觉感受,自然光通常情况下为冷光,但光源色会因为周围的颜色而发生变化,称之为环境色。如果单单考虑到自然光的话,颜色墙可以搭配暖色系颜色来与之对比点缀,相映成趣。但考虑到原木色家具的主体色偏向于暖色调, 可以搭配冷色调颜色来平衡。在色彩当中除了暖色系和冷色系的区分,还存在着中立的无色系,就是常见的黑、白、灰。白色简约、干净,合适的搭配会消掉其苍白的缺点;黑色与灰色高贵,稳重,总给人可靠感。重点是这两种颜色都是时尚百搭不过时,真真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原木家具搭配的地砖颜色:

地砖选择深色、浅色都可以。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装修风格的搭配,还有建议选用暖色调的地面材料,这样整个家才会显示出温馨的气氛。

希望采纳

楼上漏水到我室内 风水上有什么说法吗?

楼上漏财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房屋

1、云南的干栏式竹楼。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如下图:

2.蒙古包和帐篷

蒙古包 蒙古族居住的一种圆形毡房。上部像一把撑开的毡伞,顶端的中央留有天窗,作为通气、采光和包内生火时烟尘的出口。下部四周围是圆形的毡墙,上与伞檐相接,下端直立于地上。一般高约七、八尺,直径约丈余,整个包都是用白毡搭铺而成的,并用毛绳从四周缚住,能抵挡风雨。蒙古包不仅轻便,易于拆卸和搬运,还具有冬暖夏凉,对大风雪阻力小的特点,最适宜于游牧生活。

帐篷 藏族牧区人民的住房。帐篷是用牦牛布(褐子)缀成的长方形帐幕。大小不一,当中以两根木杆为柱,一根木杆为梁支撑,外面倾斜用毛绳拉开紧系于钉在地上的木橛上,帐篷即算搭起。帐篷正脊高有五米许,并留有宽约十五厘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四周用草饼或土坯垒成高约40到50厘米高的墙桓,上堆放青稞、酥油袋等物。帐篷中央筑有土灶。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以灶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这种帐篷用牛绒毛捻纺,质地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如下图:

2.吊脚楼和半边楼

苗族主要建筑形式:吊角楼

吊脚楼 苗族的一种住房。建筑在坡斜地窄、有两三层阶梯的坡地上。它是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于下方竖立较长的木柱,上方则竖立较短的木柱作支撑,上铺楼板而成。一般楼下不住人,只用来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吊脚楼经济实用,别具特色。我国黔东南苗家居住的房屋,多半是吊脚楼。

半边楼 布依族住房的一种形式。它是布依族盖于斜坡之上的楼房,因其前半部分为楼房,后半部分为平房,故名。半边楼盛行于贵州红水河北岸,具有显著的山区建筑特色。

3.云南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主要建筑——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4.平顶房

平顶房 新疆南部维吾尔族人过去居住的一种简陋的平顶房屋。屋体多为长方形,约十余平方米。屋顶留有天窗,刮风时加盖,四壁不另安窗,门为单扇。由于屋顶平坦,因而可放柴草或晾晒谷物。这种房屋只要下实地基,四周砌上土坯墙壁,墙顶搭上木椽,盖草抹泥即成。新疆南部之所以出现这类房屋,除过去农民经济贫困外,也因该地区空气干燥,降水量极少有关。

如下图

金寨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1、放胡鸭fanghuya:

每到栽秧或者秋收割稻时节,就有外地人赶着成千上万只小鸭子,来到汤家汇南溪一带放牧,象侯鸟一样准确。胡鸭通常排成很长很长的一排,跟着头鸭,在田间小路上左右摇摆着行走,后面跟着放胡鸭的汉子,手里拿着一根鱼竿样的长鞭,顶上系着一块塑料薄膜或布片,吆喝和驱赶着鸭子,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货郎:

经常会有年纪四五十岁左右的人摇着拨浪鼓,挑着一副担子,打开上面的盖子,里面有针线、盆、水瓢等常用的东西还有小孩的玩具什么的,货郎挨家挨户的去每家问要不要买什么。那时最希望的就是买货郎柜子里各种好玩的哨子、拨浪鼓什么的,可惜一次也没有买过,因为那时家里都穷,大人更不会为你这无用的小玩意花钱。所以玩具只能自己做,所以自己用镰刀削了木头枪、用铁丝做了弹弓、用竹片做了弓箭和宝剑。。。。虽然和买来的不能比,但也其乐无穷。

3、补锅修伞和倒铜镜:

农村大部分都比较省,坏了一点的东西舍不得扔掉,补一补再继续用。所以以前经常会遇到补锅修伞的。补锅的一般是用锡块化了之后补东西,除了锅,一般还补铝水瓢、盛菜用的钵子、烧水的铜或铝做的水壶等东西。一般他们还顺便给小孩倒铜镜。用栗碳加温,化开铜块,在一个小模具里倒入铜液,冷却后就成了铜镜。铜镜上一般都有八卦的图,辟邪。

4、爆米花和炸泡果:

早期的是用手摇的火泡果锅,一个带风箱的炉子,上面一个可以转的封闭黑锅,转载啊转啊转,压力表上红针差不多指向最高的时候,炸泡果的人就把黑锅的阀门打开对着一个长口袋,然后一敲锅口的一个开关,砰的一声,无数的米就变成了一个个又酥又软的膨胀大白米了。现在以柴油机驱动的爆米花机为多,出来的有很多形状,以长筒状中空泡果为多。小时候手摇的一般5毛钱一锅,一锅一碗米,那时还嫌贵。爆米花机的好像是一斤米一块钱。

4、过年祭祖:

城市人一般只吃团圆饭,农村除团圆饭外,主要是祭祖。过年祭两遍,头遍祭菩萨,主要祭品是猪头和酥的各种丸子、豆腐之类;第二遍祭老祖人即自己的祖宗。主要祭品是各种炒菜。祭祖的同时都要燃放大挂的鞭炮。

5、正月十五祭祖:

十五祭祖前两遍和过年一样,头遍祭菩萨,二遍祭祖宗。但十五晚上还要去各祖宗先人的坟墓前祭祖,称作“送灯”。送灯一般是白光莲纸裁一下,粘成裤腿儿状,然后在坟前空地上插上3-4根竹签或木签,里面的中间点上蜡烛一支,再将“裤腿儿”套上,再烧些打过钱印的火纸,燃放鞭炮,向逝去的祖宗磕头即完成。一个裤腿儿灯一般代表一户人家去过,所以从坟前“裤腿儿”灯的多少就可以看出死者的子孙后代或本家是否发旺,是不是当地的大家族。

年前逝世并下葬的送灯仪式一般隆重一些,按照风俗去世者的女婿方会在初八至十五间选日子后组织一套锣鼓、送一套对子匾、若干花瓶、若干吊子灯等送到坟前拜祭。邻居、自家一般只需在十五前送花瓶或吊子灯,十五晚本家/自家另需送“裤腿儿”即可。

每年十五的晚上,在夜色中可以看到远处或近处的山上星星点点的裤腿儿灯发出的火光,那就是逝者的后人们为寄托哀思点燃的烛火。

一般通过坟前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去世者的子嗣名字,但也有很多没有竖碑的坟无法判别,还有一些年代久远或者是以前红军留下的无名烈士的无字墓,这些老坟一般老坟草长得很高而无人修缮,十五的时候也是没有点灯和烧火纸的痕迹的,确实很遗憾。

6、清明祭祖。

主要是寄托哀思,一般只祭辈份较近的亲人和逝世的前辈。辈份久远的祖宗的坟一般不祭。清明祭祀大部分不烧纸,只放鞭炮、压纸钱和修坟。

7、头七、五七做道场:

去世的人死后头七天和第五个七天内选某日做道场,主要是超度。

8、打醮jiao:

道士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目前最常见的是给小孩打娘娘醮。

9、下礼和回门儿:候饭。

下礼是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男方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来提亲,下完礼基本就表示婚事已经定下来了(当然也有极少数因各种原因反悔的),一般是头年下礼,二年结婚。如果当年下礼当年结婚,一般会认为男方要人太急或者女方急于出嫁,给人的感觉不好。

下礼除了女方父母家外,女方同宗的本家(如公老爷、公老太儿的本家)也要一并带下聘礼,只是礼物稍轻,没有女方父母家贵重没有礼金而已。2000年左右我们家附近的下聘礼一般是礼金1-1.5W, 衣裳钱4-6K,另有一两挑子箩筐,里面是肉、挂面、馒头之类的,女方本家的聘礼一般是12包糖、四瓶酒还有果子若干,箩筐里的馒头挂面一般每家还会分到一些。当然这些东西不是白收的,下礼后的第二年正月,女方本家是要回门儿的,而且新女婿结婚后上门本家是要打发和候饭的。

10、喝喜酒:

即“红白喜事”中的“红事”。包括结婚、生孩子、乔迁新房等。以前结婚都是男方下礼,然后双方请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选好黄道吉日,定为结婚的日子。结婚一般都选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农闲可以找到帮忙的人(一般是本家,妯娌、婶之类的负责切菜配菜,堂兄弟、叔等负责借桌子板凳、抬嫁妆、端盘子洗碗、写对子贴对子等),为婚宴切配菜、准备板凳大桌子等东西。男方的婚宴一般需要三天时间,结婚前一天是给抬嫁妆的人备饭(抬嫁妆是辛苦活,如果女方家很远、嫁妆又多的话会非常累人),第二天是正式的婚宴即结婚日(晚上可能有闹洞房),第三天请帮忙的自家人吃饭。从结婚后第二天,新娘子就算是男方家的人了。

以前结完婚会“玩新娘子”,就是两个本家的人把脸上涂上红染、扎着红带子,把打扮好的新娘子夹在两根杠子(木头)中间绑上,然后就推着新娘子到男方的本家门口,一家一家挨家又唱又跳,把新娘子推过来推过去(很搞笑的),算认个亲,也祈求发旺。本家比较少的(十家以下)一般一天搞定,本家比较多的(二三十家)一般需要两三天才能玩完。

既然提到了嫁妆,就简要说一下:嫁妆一般分为抬子和挑子。抬子一般是大件,像大衣柜、坎箱(要知道坎箱里一定会装上半坎箱稻谷的,所以非常重)、大床、10几床被子等物件,挑子一般是缝纫机、电视机等小件。抬子有两人抬的,有四人抬的。挑子一般是一个人挑。嫁妆的多少代表女方家是否富有(不过一般双方家长会提前商量一下)。现在嫁妆一般都提前买好送入婚房,结婚的时候直接带小件入洞房,不怎么需要抬嫁妆了。

生孩子是女方到新家后的要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女方的娘家人这边会非常重视,女方娘家这边的婶啊姑啊会提着老母鸡、挂面、成块的肉、新买的碗筷什么的去看望,祝贺添丁加口。(记得碗里好像要装满米并用红纸封起来?)

新房封顶,合大梁的时候,盖房的人家会准备一两箩筐各种糖、干果(花生、白果、栗子等)、馒头之类东西,盖房的人站在梁上朝下面一把一把的扔这些糖果,称为“抚喜果子”(结婚时在拜好堂后也会抚喜果子),以前生孩子、盖房、结婚都会放露天电影,远亲近邻都会过来看。

关于礼金:以前我初中时有一次无意间捡到一张破损的很久前的礼账纸,上面的礼金都是张家打了两个竹筐、李家编了两个簸箕、王家打了两条大板凳、林家送来一块肉等,早期的礼金基本都是这些朴实实用的实物即礼物,后来逐渐演变成钱即礼金。而且礼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发展还是时代的倒退。

11、喝豆腐汤:

即“红白喜事”中的“白事”。白事时门上一般贴的是白纸黑字的对联,喜事时一般贴的是红纸的对联。席间会有死者后人磕头道谢,主持的长辈会说“孝子谢”“孝孙谢”之类的话。

关于红白事的酒菜:

我们那边红白事的酒席一般都是流水席,即一份一份的上菜,一直到宾客散尽。菜式上,青山燕子河一带一般是冷菜加十大碗,南溪一带也是大海碗或盘子,海碗是炖菜,盘子是炒菜,但似乎没有定数,一般二三十道左右吧。

结婚之类的喜事除了冷盘外,一般第一份菜都是发肉,大概是红火发财的意思。寿宴一般头一碗是寿面。生孩子一般冷盘时会有一大盘红鸡蛋。虽然第一盘菜有区别,但是主要的热菜基本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发肉、炖鸡菠菜、炖猪蹄、羊/牛肉面、肉丸汤、梨片汤、梭子肉、绿豆汤什么的,一般都是按照一个炖菜、一两个炒菜、一个汤的顺序轮番上菜。

12、亲戚的排位:

古时亲和戚是分开的,亲指族内即同姓的本家,戚言族外即姻亲。现在亲戚一般指姻亲,同姓的本家均叫做自家,自家属于自己人,不属于亲戚。亲戚属于“客”,来亲戚了就是“来客了”,是需要隆重招待的。

亲戚的排位:舅爷(女方的娘家人)—姑夫(男方的姊妹)—》姨夫(女方的姊妹)。红白喜事时,如果有男方的舅头或岳父母来的话,那他们一定是当次酒席中最尊贵最主要的一桌,而且这一桌肯定会安排在堂屋,决不会在偏房。亲戚(客)坐上方,不同姓的邻居、门口人、朋友等坐桌子两边,小辈和本家一般坐下方(下凡儿)。

13、方桌(八仙桌)的座次排列:

单次的请客或者客人来就餐的话,靠近悬挂中堂的那一方为主客的两个座位,该方中靠左边的座位是主座,右边的座位是陪座。所以当你进门看见桌子上有人正吃饭的时候,正对着你的右边那个人就是饭桌上的主客。

14、过年贴门对子、迎财神。

一般过年前一天贴门对子门神、走油酥果子、在锅台上贴灶神和在碗柜上贴“财神到”。财神到和灶神都是一张16K的薄红纸,上面用黑墨印着财神和灶神的像。一般贴了门对子后算进入了新年,债主是不能再登门讨债的。所以讨债的看见你贴了门对子之后,下次只能过了正月十五才能来要账。

15、拜干佬儿:

即拜干爹。为了小孩好养活,求个吉利,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根据属相和八字,找一个八字相合的长一辈的成年人拜干佬儿,干佬儿会送一个含有新名字的“捷报”挂在堂屋,以后两家就会走动频繁。一般孩子成年以后,干亲往来就会减少,孩子的父母、子女和孩子的干佬儿并没有亲戚关系,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干亲只有一代亲”,过了这一代就会疏远。

16 续谱(还是序谱?)

补充一个算第16篇吧,不知道楼主同意否

家谱一般一二年更新换代一次,增补同姓家族中人口变迁和要闻要事,规模很大,需要相当的财力和人力,所以一二十年来一次。

17 建祠堂修社庙子

毛时代的祠堂被村部或者小学占领了,社庙子被拆了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老百姓有重新修建社神庙,庙址选在乡村水流的聚拢口。过去水田归大地主所有,描述一个地主有多少田除了用担斗升作为单位外,还可以直接说社庙子。例如,南溪某地主赌博一夜输掉七个社庙子

修祠堂的事情到近些年才兴起,很多村小学都搬离了原来的祠堂,祠堂重新归还给老百姓了。同宗同祖的人开始建设他们的祠堂,规模也较大。

18 做社会(社庙子做会)

归属于同一个社庙子的老百姓(同一条河两个“把口”之间的相邻生产队人员)每年聚集在一起,找些道士,披着电视剧里面一样的道袍跪在地上念经,烧香烧纸,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

19 打桐籽,打木子,打橡子,挖葛根;炸狗合子(狗獾),逮黄鼠狼子,打兔子;种白芍,窖茯苓,窖天麻,拔药(采药),种灵芝,种木耳。

打桐籽是把成熟的桐籽采摘下来去卖钱,主要用于榨桐油,打木子不知道做什么用途,小时候漫山遍野很多路边田边都有木子树和桐子树,现在全砍掉了。唯独橡子树还在,分为大橡子和小橡子,似乎都可以打淀粉,制成营养品,小橡子树叫斗笠树,树下可以躲雨。葛根的用途也一样用来打粉。狗合子的皮很值钱,八十年代据说都能卖几十上百块,黄鼠狼子的皮也值钱。南溪区范围内是著名的西山药库,有个像模像样的药材小市场,主要经营白芍,窖茯苓,窖天麻,其他草药等。

20 讲个“说媳妇生小孩”相关的吧

说媳妇就是介绍对象。因为本人没有亲身经历,不一定对,错了的话请楼下修改

结婚程序一般是提亲,认亲,下礼,接媳妇,中间还有什么衣裳钱。提亲的意思是男方看上那家闺女了,就找个很有面子的人做媒人去提亲,以后的各种场次,这媒人都参加。双方看中了后男方需要认亲,目前的价位是2000元到5000元左右。再过一段时间,就下礼,现在价位大概两万以上了。新娘子一般一年后就生了(头年说,二年嫁,三年生个胖娃娃)。顺便写个童谣:李大姐,快烧茶,给你小女儿说婆家,今年说,明年嫁,后年生个胖娃娃。

生了孩子第三天要洗个澡,可能叫三洗,第九天办喜酒庆祝,叫小孩九天,娘家来很多女客人,过去还带着小孩的“坐架子”,现在都变成童车了,小衣服小被子什么的。

完了后小孩还有个周岁,再后边就是十二岁打娘娘轿(可能是轿,非楼主写的醮)。

21 屋子出水(音译,可能出现通假字)

盖屋盖屋,伤筋动骨,可见盖屋是多么的不容易!

屋子出水的意思是新房子改成,庆祝一下。一般家庭主妇的娘家人需要送来屋子中间一间堂屋的大梁,还要来一套锣鼓,有的还有其他家具,当晚在主人家喝喜酒,级别不生孩子还要隆重。

22 送灯和抽灯笼

送灯一般有两轮,第一轮是去世后的头年十五,一般去世后不马上入土,表示舍不得亲人离去,怀念一下,要用个小房子陈放两到三年(分为茅屋秋葺和瓦屋秋葺(音译));陈放好了后再隆重入土。这两轮主人家一般都受灯。

送灯是亲戚或者邻居家老人去世,买一盏纸灯送去,带上爆竹蜡烛烧纸。纸灯按级别分为 对子扁,花瓶,吊子灯,葫芦头(前三者需要购买,葫芦头一般自制,没钱买灯笼只好带着葫芦头了)。对子扁方方正正,写的有功德悼词,摆在正中间位置,旁边摆放花瓶,对子扁和花瓶都插在地上的泥土里面。吊子等可以插入泥土,也可以悬挂起来,挂成一排,葫芦头随便插在旁边。灯笼里面一律点上蜡烛,等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灯笼拿回去玩几天,叫做抽灯笼。以前我的邻居小孩,他爷爷死了所有灯笼都被他控制起来了,不经他许可是不能抽的,看谁顺眼就发给谁,俨然成了老大,自己留了一大批好看的,可见抽灯笼在农村小朋友间是多么隆重,有的小孩跑好几里路抽灯笼。

23 打锣鼓

每个较大的家族都有一套两套锣鼓,是所有家族同姓氏成员共同出资购买的,现在都被个人占为己有了,再过多少年会成为古董的。

或大或小的事情,一般都要打锣鼓。最常见的锣鼓在正月里,正月十五左右几天较为集中。如果家在大路边,有时候一天能看到三四套锣鼓从门前经过。

一套锣鼓分为如下几种部件组成:大鼓一个,大罗一个,草帽一样的铜锣两个一副,一套锣鼓里面大概有两三副,麻锣若干(像个炒菜的碟子,配一根棍子,可以高抛),其他的还有,说不上来了。锣鼓的音律一般为,1,2,3;1,2,3;1,2,3,4,5,6,7.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复杂的音律。

24 闹洞房送蜡

闹洞房之前,洞房里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外配几个丫头小男孩什么的,外加两个身强力壮的守门员,其他人等一律在外边。客人每人点一只蜡烛,在堂屋中间开始说唱(像黑人的rap),这是农村表现才华的好机会,一般有头有脸的人都会唱几出,唱词都是祝福恭喜类,为的是让东家高兴。唱了一遍后,客人秉烛从堂屋出发,排队走向洞房。洞房守门员把门抵住门不让进,然后客人来个唱段,如果唱段精彩,人群就会起哄,场面变得热闹,这时候守门员才把这个会说会唱的人放进去,顺便放两三个不会唱的进去(有一次我跟在一个会唱的人后边,一只脚进去了一半,被守门员生生地挤在门缝,大哭大喊,里面那两个傻大个子还在挤)。后边的接着唱

25 池塘相关

北方把池塘叫做坑或者沟,南方叫塘。北方一般并不是人人都见过池塘,但在南方,池塘随处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塘和坑几乎可以作为南北分界线了。

池塘的用途主要是水田灌溉,当然也可以洗菜洗衣,甚至洗米,也有在池塘荡尿桶子洗尿浇灌的。

与池塘相关的第一记忆是逮鱼。

过去没有打工的习俗,年轻力壮都在家,一个生产队的几乎人家共用一个池塘。头年春天全塘人口合资放养鱼苗,一般有鲤鱼,草鱼,鲢鱼,大头鲢子,少见青鱼。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冬天就可以收获了,全塘人口聚集起来,按照投资入股的比例或者人口比例分得渔获。

池塘的第二记忆是挖塘泥。

之前化肥很少,除了农家肥之外,肥料的主要来源是池塘的塘泥,本人95年左右还挖塘泥。

等放养的家鱼都打捞起来后,乘着水干,村民们开始抢挖塘泥。用铁锹把塘泥产起来,抛到可以删太阳的地方,等晒干后挑到自家地里作为基肥铺撒在地里。

池塘的第三记忆是摸脚鱼,钓黄鳝。

脚鱼即为甲鱼,或者叫王八,王八羔子就是指小脚鱼,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一句骂人的流行用语了。甲鱼可以钓,也可以摸,用个铁棍子捅捣甲鱼的石洞,听到震耳发聩的声音,这家伙就受不了了爬出来。池塘的黄鳝一般个头特别大,我家门口池塘里面曾经被钓出来个黄鳝,围着钓鱼者的胳膊缠了好几圈,估计二三斤应该有吧。1990还是1991年发洪水,邻居捡到一条黄鳝,很大,大到老人们都说不能吃,最后似乎说要抽筋后才能吃什么的,不过好像还是吃掉了。钓黄鳝和摸甲鱼的人来了,小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的背笼笆篓里面一般有甲鱼和黄鳝。钓黄鳝多在春天,摸甲鱼多在夏天。池塘里面多有水老鼠,钓鱼的人肯定都知道水老鼠是什么东西。

池塘的第四记忆就是水猴子

绝对不是造谣,其实就是农村人说的水鬼,我亲眼见过,我弟弟也见过,而且我弟弟的描述和我见到的那个长相简直一模一样,所以绝非偶然间的大脑幻觉。

后来以为我们见到的就是书中说的水獭,然后网络上搜捕水塔图片,根本不是,因为水獭长得有点像家猫,而我们见到的水猴子,长个类似人的面相的一张脸,皮很皱,个头大概比家猫长度差不多吧,小时候我家门口池塘冬天干涸的时候我见过一次这东西。

最后就是洗凉水澡了

多数人家距离大河较远,小孩子洗凉水澡学游泳的地方只能选择池塘了,因此淹死人的池塘也不少

26 阳宅,阴宅,风水,合八字,看相,看眼(占眼),打石(音),算命,抽签,打汤气送汤气(音),过话,做斋,树碑

巫婆神汉,道士半仙菩萨

南溪范围内很多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而且大多数时候佛教和道教合二为一。

有事情问菩萨,应该归为佛教;有事情找巫婆过话,应该归为道教;其他很多烧香磕头的事情有时分不清佛教道教。

道士一般不叫道士,叫先生。我小学同学的的父亲是个道士,所以他家收入颇丰,家庭条件也较好,还跟他父亲练就了一手书法,特别是毛笔字写得出类拔萃,可见南溪范围内传统习俗之流行程度。

阳宅即为房基,需要先生“格”一下,阴宅即为坟地,也一样要格一下,都讲个风水。合八字是指找配偶的适合把两个人的 年份(属相),月份,日子,时辰 四个时间对应的天干地支共八个字合起来看一下吉凶。

看相比较神乎,有一次街上瞎逛,见一个看相的,让我过去一下,然后一下子说出了我兄弟几人,吓我一跳。

如果眼睛不舒服的话,那就是占了,找个先生看看,然后他会告诉你你家附近哪里有障碍物,去用茶叶和大米泼洒一下就好了。

打石是指东西不见了找不到,先生告诉你在你家的哪个方位,然后去找就可以发现。

如果小孩肚子疼,一般是舍不得花钱看医生的。但依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个碗,放半碗水,然后用四根筷子合在一起在碗里托放,一般喊着逝去的亲人的名字,当筷子恰好站立的那一刻,对应的亲人就是造成你肚子疼的那位了。那位逝去的亲人肯定有什么需求要求后人替他完成,于是后人就必须许诺以后多烧纸钱,要给他做斋,树碑什么的。

过话,就是代替阴间的人传话给活人,一般巫婆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能够跟阴间接触的状态,据说比较难受的,然后把话传给活人,遵照执行就不会生灾害病了。

做斋的意思就是,找道士用纸做一些房子,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杂七杂八,一起烧给逝去的亲人,让逝去的亲人在阴间过上贵族生活。

以前人们怎么生活

一、衣 :朴素单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二、食 :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 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三. 住 :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四、行 :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后来,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陕北窑洞的文化特征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的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 、石窑 、砖窑、接口窑。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而像米脂的姜氏庄园、马氏庄园、常氏庄园等地主庄园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把其他建筑风格和窑洞建筑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而又气势恢宏,集陕北窑洞几乎所有的优点和其他建筑风格的优点于一体,是陕北窑洞的精华和典范。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

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

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北窑洞

寒假日记马蹄泉一日游200字

我的故乡,有一眼泉,很古老,名字叫得也别致——马蹄泉。水更奇妙了:冬天里,是温的;到了夏天,又变得冰凉冰凉。喝一口,甜在嘴里,凉在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更使人奇怪的,她真酷似一个马蹄。泉的周围有绿树环绕,有人说,那是骏马不落的鬃须。

汉末三分时期,一代诗雄曹子建,曾骑着一匹白马,在八斗岭上仆仆奔驰。他疲倦极了,腹空作响,肠渴打结,面对茫茫风沙,溘然长逝。那匹具有灵性的白马,急得四蹄刨地,终于刨开了一眼泉,但马却累死了。自此以后,这眼泉就汩汩流淌着,直至把整个荒岭都淹在水中。后来,来了个石匠,用一块石磨把泉堵死了。直到解放的霞光落到故乡的土地上,乡村人在志泉大伯的带领下,风里雨里,打井挖河,才在沙丘中打到这眼泉。看着那白绢带般的泉水从地层里涌出,父老乡亲们心里的泉眼仿佛也冒开了……

那些年月,乡亲们的生活开始快乐美好。每年收获季节,如果你送上一桶马蹄泉的水,让正在扬场、选种、堆草、挑谷的人们喝上两口,真比雪中送炭还要金贵。特别是每逢打完早稻那天,家家户户总要从这里挑一担水回家,煮一锅放有籼稻叶子的新米稀饭……天长日久,这眼泉就成了故乡人甜化生活的玉液,成了故乡人希望的寄托,幸福的象征。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马蹄泉并没有给故乡人民带来更多的变化。丰收虽时而有之,但笨拙的老牛,仍拖着木犁,在荒秃的田垄上行走;水车轱辘的吱吱声,仍带着衰老的旧调,为消除旱灾拼命呐喊;那些熟悉的村居老户仍守着一片片低矮的茅屋;当年那些翻身贫农还时而为柴米油盐苦心操劳,或者彼此为分配不合理而播下不和的种子……马蹄泉啊,她的源头好像已经枯竭,那象征富庶的和弦般的轻歌,才出喉嗓又喑咽了。

有一回,我在人迹稀落的马蹄泉边,碰到了当年领着找到马蹄泉的志泉大伯。他对我说:“不能这样了。需要变变法子,才有真正的衣食之路,富裕源泉。”

哦,对于以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土地怎么能会让他们感到“没法子”呢?我那些可敬的农民伯伯和兄弟哟,要是让他们把压在心底的劲头使出来,岂会逊色于富士山下的耕者,莱茵河畔的耘夫?

春天,家乡来信说,队里分成作业组了。秋天,又听说已经包产到户了。我心里疑团叠叠,悻悻回到乡里,那夜月色如银,我独自走到马蹄泉边,寻踪觅迹,竟不见一个人影。

正沉思着,有人来打水了。他那捧着水舀子小心翼翼的动作,忽然使我认出,他就是我多年未见的泉大伯。他很老了,脸上已经布满了核桃纹。寒暄之后,当我问及责任制在家乡实行的情况时,他感慨地说:“如今,大伙心里的劲儿,像岩浆一样喷出来了。再不见有人混工、磨工、窝工了。你看看这冷清的马蹄泉就会明白:很多人家已经用上自来水了,要喝泉水的,大伙连跑段路喝口泉水的时间都舍不得花呢!”他递过来一舀子泉水给我,“尝尝这甜泉吧,多清爽呀……只要目标不变,真心实意地去干,一切会越来越好的……”显然,他心头那团曾经熄灭过的希望之火,又燃烧起来了!

转眼到了秋天。泉大伯捎信要我去他家里“观光”。他的茅屋已换成砖墙瓦屋,还有漂亮的前庭后院,家里窗明几净,摆满各色新油漆的家具,桌上放着电视机、收音机,还有一对刚做好的沙发,颇有点城市富裕家庭的派头呢!我打趣道:“按时兴说法,你成了‘冒尖户’啦!”他呵呵大笑,如数家珍地讲起他的西德杂交兔,美国八黑兔,“大芦花”,“一码黑”,“三黄鸡”,还有桔树的栽培,桃树的修枝,葡萄的打杈,杏树梨树的管理……娓娓动听,真叫人羡慕极了。我见他厨桌上堆满滴油的黄鸭,新腌的鹅掌,还有一篮鸡蛋,艳红的萝卜丝,而锅里却煮着豆粥,感到迷惑不解。他好像明白我的意思,笑着拿出两瓶酒对我说:“你们文化人爱素食,今晚,我就让你尝尝皇帝尝过的晚餐吧。”他津津乐道地向我解释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打我们这里经过,他听说这儿有个马蹄泉,一心想要吃到泉水煮的白米豇豆粥……后来,这一带向皇家进贡,不进贡猪羊绸缎,只进贡白米豇豆呢……”果然,当白米豇豆粥一端到桌上,就溢出异样的香味,单是闻一闻,也叫人心醉!志泉大伯一边上菜,一边兴致勃勃地说:“泉水好,豇豆也好,但更重要的,是马蹄泉一带的地气好哇……可是‘四人帮’时期,搞极左,连白米豇豆也不准种,那时连泉水也失去了甜味……”他重重地“唉——”了一声。在这沉重的叹息声中,我却深切地感到:那苦难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香甜美满的生活,正像那汩汩不绝的清泉水一样,在故乡的土地上涌现!

从大伯家里出来,夜幕轻垂,月白风清,马蹄泉边富庶的景色,映在村户珍珠般的明灯之中,山歌小调中夹着青年人嬉闹的声音。时而有晚归的人群,挑着货担,提着竹篮,拉着载满化肥、农具的板车,向马蹄泉这边走来。我忽然想起今年春节谁家贴过的一副春联:“人饮甜泉干四化,泉随人意唱丰年”。是呀,马蹄泉的盛衰历史,不也揭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么:无论什么样的重负、干扰总是磨灭不了地下细流不屈不挠的性格,持之以恒的力量,万古不变的方向!

马蹄泉呀,也许正因为你身上附有骏马英魂,你才能这样洗涤千古,冲刷过去,奔向未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389eb0102wogh.html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