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梵高家具介绍 梵高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概括梵高的形象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

文森特·梵高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1873年,梵高在伦敦其伯父经营的画廊中工作,并热烈追求房东的女儿。后来,因为失恋,梵高尝透了爱情的苦楚,他辞去画廊的工作,一心投身传道,以安抚人类痛苦的心灵。1876年,梵高在学校任义务教师,帮助低下层的小孩学习。1878年,梵高到比利时Borinage矿区任传道员的工作。就在这年冬天, 矿洞发生坍塌的悲剧,伤亡惨重,上帝的神迹并没有出现,令梵高对宗教开始失望。1879年,教会撤除了梵高的职务。被撤职后的梵高仍然留在矿区,开始对绘画发生兴趣。

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 (注:红葡萄园),得到一则画评。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疗养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

梵高不描绘任何事物,他就是他画中的主题和目的。而这个世界给他的感觉太过强烈,他只得消失。

不朽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5.《十四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幻像。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修拉另自然服从于自己的才智,梵高则是张扬自然,使其应和自己的感情."

另,有人打成"凡高",但"梵高"较准确

从遗传学角度讲,梵高晚年进入神经病医院很可能与其姨姨中有癫痫病患者有关

梵高的三段辛酸爱情故事

恋原是一厢情愿

1869年秋天,16岁的梵高经叔父介绍到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他诚实可靠,聪颖勤奋,不久被晋升后派往伦敦。在伦敦,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外表丑陋,走路时佝偻着背,活像一个小老头的梵高认为尤金妮亚是一位绝代佳人,为之神魂颠倒。

梵高生性怪僻,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但是爱情的魔力往往是强大的,自从梵高认识了尤金妮亚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以往的个性。他卷入了爱的漩涡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并成为一个偶尔还能有几分幽默,颇受人喜爱的人。涉世未深的梵高公开承认了自己对尤金妮亚的爱慕之情。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讨厌他发出的猛烈追求攻势。在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缺乏察言观色的能力,更不能彻底了解女人内心的真正想法。事实上,尤金妮亚从未表示过对梵高有任何的好感,只是他自己一直处于幻想中的恋爱状态,这段无疾而终的恋爱终于以失败告终。失恋后的梵高仍然忘不了尤金妮亚,他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一个瘦高个男人的怀里,两个人热烈地接吻。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他的心仿佛被人掏走了一样。随后,痛苦不堪的他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

1880年,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接济当时已27岁的梵高去学画。尽管经济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绘画给梵高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让他暂时忘记了对尤金妮亚的思念。

触动社会禁忌爱上表姐

1881年,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在他家里做客的刚成为寡妇的凯表姐,凯表姐热情而大方,她的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凯是一个典型的荷兰女性,头发是深栗色的,蓝色的眼睛里闪动着迷人的光彩,丰满的嘴唇像含苞待放的花儿一样微微启开。

梵高突然为尤金妮亚的拒绝而感到高兴,他觉得,自己过去的爱是那么的肤浅,尤金妮亚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梵高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和凯表姐相处,要比跟尤金妮亚待在一起有价值得多。凯使他重新认识了爱情,理解了爱的真谛。然而,在19世纪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而且,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也没有任何兴趣。梵高发现凯表姐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有一天,吃完午饭后,当梵高与凯在小溪旁的树荫下休息时,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但是,听到梵高表白的凯很愤恨地离开。

尽管遭到凯表姐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勇敢地决定去叔叔家找凯表姐。但叔叔见是梵高,连大门都不给他开。叔叔反复告诉他,凯不在家里。偏执的梵高为了见到表姐,竟然拿来一盏煤油灯,将自己的手放在煤油灯的火苗上,对叔叔说,“让我见见表姐,否则我就一直把手放在灯上。”梵高的叔叔见状,迅速将灯吹灭,并将他带到附近的一个酒吧,将他灌醉。然而,喝醉酒后的梵高仍然没能见到表姐,只是得到了叔叔更强硬的回答:“你永远不可能和她在一起!”

巨大的悲伤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梵高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受到如此残酷的爱情挫折的他没有奢求,只希望能独立地生活下去。

150法郎断送婚约

经历了两次爱情的挫折后,梵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画画上。

有一次,在画素描时,梵高认识了曾做过妓女的克里斯蒂娜。两个人你来我住,感觉很是投机。每次,克里斯蒂娜下班之后,就给梵高当模特儿,有时还为他做菜、烧饭、洗衣服。这些举动让梵高体会到家的温暖,让他萌生了结婚的念头。

不久以后,两个需要安慰的人就同居了。对梵高而言,克里斯蒂娜有着令人崇敬的品质,和克里斯蒂娜在一起,使他增加了信心和力量。梵高不希望只是把克里斯蒂娜当作自己的情妇,他要和克里斯蒂娜结婚,共同生活、彼此爱护。能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就算再辛苦梵高也觉得快乐。克里斯蒂娜也想尽量做一个贤妻良母。

尽管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但两个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地决定:当梵高每月能赚到l50法郎时就结婚。

然而,克里斯蒂娜在当妓女时把身体给弄垮了,她虚弱的身子需要大量的营养品。而对绘画近乎痴迷的梵高,把大量的钱花在了买颜料和雇模特上,这一切使得克里斯蒂娜心疼不已,两人的矛盾日渐加深。

最终,由于梵高无法赚到150法郎的月薪,他与克里斯蒂娜彻底断绝了关系,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段爱情。

另有一说凡高的同性恋人正是曾和他住在一起的高更,而当二人吵架后高更离去,凡高为此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凡高为什么割掉自己的耳朵,目前尚无定论,这里写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也是央视节目里的说法.而关于凡高和高更是否为同性恋人,也没有确凿定论.

凡高的向日葵是最有特色的作品,他创作的向日葵很像是熊熊滚动的火焰,十分特别,也十分有个性。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坛上产生的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但他的一生短暂坎坷,历经磨难,极富悲剧意味。1890年7月29日,凡高在法国自杀身亡。

凡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1890年,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现在存于莫斯科。

1882年,凡高的叔叔C.M.凡高(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向凡高订购了一些海牙景色的素描。

1885年,艾恩德霍芬的一家人为餐厅订购过一组四季图。

凡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凡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

凡高的作品的拍卖价格曾占据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前5名。

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1987年3月30日,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还有其它一些卖价在千万美元以上的画,不一一列出了。

凡高作品的价格是随着他名气的增大而上涨的,这些价格只能说明凡高是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并不能代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本身,那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梵高资料

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 中文名:文森特·威廉·梵高 外文名:Vincent Willem van Gogh 国籍:荷兰 出生日期:1853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1890年7月29日代表作品:《向日葵》《手拿康乃馨的女人》《自画像》

梵高一些画作的英文名和英文介绍

没办法编辑文本,只能都给你这样直接放上了

【星夜】

The Starry Night

1889

Oil on canvas

29 x 36 1/4 in.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The Starry Night' was not Van Gogh's first depiction of a night sky. In Arles, he had been proud of his painting of the stars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lights of the town in the River Rhône, one of the first results of a plan intimated to Emile Bernard in April 1888. He wanted to paint a starry night as an example of working from the imagination, which could add to the value of a painting: 'we may succeed in creating a more exciting and comforting nature than we can discern with a single glimpse of reality', he wrote. In a letter to Theo of the same date, Vincent was more explicit about the motif: 'a starry night with cypresses or possibly above a field of ripe wheat'. With his 'Starry Night', painted in Saint-Rémy, he fulfilled that promise and did so at a time when he was more determined than ever to prove himself the equal of his fellow artists.

Van Gogh also mentioned as a joint aim 'a kind of painting giving greater consolation'. This supremely religious aspiration was no longer related to the Christian ethic for Van Gogh. His insistence that the canvases were not a return 'to romanticism or to religious ideas', though somewhat puzzling at first, was intended only to show that the works had nothing in common with earlier mystic paintings. He had once admired religious subjects from ancient art, but he now considered that the feeling of solace should primarily be evoked by the colour and design of representations of nature. [...]'The Starry Night' should be seen as [...] based on religious ideas only in this specific sense.

The artistic solution chosen by Van Gogh for these canvases lay in a compelling form of stylisation. The landscape with hills - in which he had attempted 'to render the time of day when you see the green beetles and cicadas fly up in the heat' and 'The Starry Night' were, he wrote later, 'exaggerations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with lines 'warped as in old woodcuts'. Van Gogh was referring to the somewhat primitive, coarse illustrations in the household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Dickens rather than to the carefully executed wood engravings in contemporary magazines. in the drawings which he also made after these paintings, this abstraction has been taken a step further.

'The Starry Night' in particular was an attempt by Van Gogh to create a masterpiece on a par with the very stylised work of Gauguin and Bernard. The graphic style adopted by Van Gogh was not an obvious choice to achieve a nocturnal effect in which surfaces and silhouettes would normally play a greater role than lines. The style is in this sense rather artificial, and the same can be said of the scene itself, put together as it is from different studies from nature.

Van Gogh may have had doubts about the painting, but subsequent commentators have elevated 'The Starry Night' to a place among his most exceptional and important works. The combination of style and religious overtones has fuelled endless critical debate. Several autho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tent to which Van Gogh's night sky is true to life, but the science of astronomy has failed to produce an unambiguous answer. In the light of Van Gogh's opinions this is hardly surprising: he was permitting himself the artistic freedom which Bernard and Gauguin also exploited.

=============================================================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Cafe Terrace on the Place du Forum

September 1888

Oil on canvas

81 x 65.5 cm

Rijksmuseum Kroller-Mueller, Otterlo

--------------------------------------------------------------

Vincent van Gogh's The Cafe Terrace stands as one of the painter's most remarkable works. It is also, without questio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roduced in Van Gogh's brief but prolific career.

This work is the first in a trilogy1 of paintings which feature starlit skies.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came within a month, followed by the popular Starry Night painted the next year in Saint-Rémy. An interesting companion to these three can be found in the Portrait of Eugene Boch (painted in the same month as Cafe Terrace and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note the starry motif in the work's background.

Vincent was enthusiastic about The Cafe Terrace and wrote to his sister Wil:

In point of fact I was interrupted these days by my toiling on a new picture representing the outside of a night cafe. On the terrace there are tiny figures of people drinking. An enormous yellow lantern sheds its light on the terrace, the house and the sidewalk, and even causes a certain brightness on the pavement of the street, which takes a pinkish violet tone. The gable-topped fronts of the houses in a street stretching away under a blue sky spangled with stars are dark blue or violet and there is a green tree. Here you have a night picture without any black in it, done with nothing but beautiful blue and violet and green, and in these surroundings the lighted square acquires a pale sulphur and greenish citron-yellow colour. It amuses me enormously to paint the night right on the spot. They used to draw and paint the picture in the daytime after the rough sketch. But I find satisfaction in painting things immediately.

(W7: 9 and 16 September 1888)

Vincent goes on to tell Wil that there is a description of a similar cafe in the book Bel Ami by Guy de Maupassant: " . . . a starlit night in Paris with the brightly lighted cafes of the Boulevard, and this i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subject I just painted.".2

Van Gogh's works are often inspired by literary references or by the works of other painters (see his copies after Jean-François Millet). Cafe Terrace has a similar style and compositional structure to Avenue de Clichy in the Evening by Anquetin. Regardless of whether Van Gogh was directly inspired by Anquetin's work, the composition of Cafe Terrace is unique among all of Van Gogh's oeuvre. Note how the lines of composition all point directly to the centre of the work where a horse and carriage are found. Everything seems to be drawn inward, like a vortex, and yet the overall tone suggests tranquillity and not turmoil. The overall scheme is dark, but without the slightest trace of black.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Vincent painted it, the Cafe Terrace is still in Arles serving drinks to its thirsty patrons. It's now called the Cafe Van Gogh, appropriately enough, and has been remodelled to appear as it did more than a century ago--yellow-lit awning and all. I stopped and had a cognac when I visited Arles in 1995 (you won't find absinthe on the menu any more) and thought of Vincent, so close by in spirit, working feverishly (but contentedly) under the stars.

------------------------------------------------------------

1. The idea of a "trilogy" of starlit paintings is a constructed one. Vincent himself never envisioned such a trilogy.

2. Vincent is mistaken--in fact, the Maupassant reference he is thinking of is found in the novel Yvette.

梵高画的特点是什么

梵高作为后印象派画家,我觉得他的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辟了用色彩表现艺术家主体的情感世界的一条道路,这也是区别于同时代其他画家忠实于色服从于光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强烈到将要破坏空间和形象的地步,展现了一个为火热的激情所灼烧的世界。如《星空》色彩斑斓的笔触,飘逸的星云曲线与其说是自然的幻象,不如说是画家灵感的飞舞。再如《夜咖啡馆》虽然有宽大的空间,却同时有一种幽闭的效果,这种效果是由几大强烈色块的跳跃造成的:墙壁的红色,地板的金黄,天花板和家具的绿色。金灿灿的地板纵向驶入红色的背景之中,红色以均等的实力与之抗衡。色彩咄咄逼向透视空间,而透视空间却不肯让步,两者的冲突以膨胀的力量使人感到压迫。

正如极端“自我表现”论者认为的那样“艺术活动只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活动”,这在凡高的画作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大色块的堆积,挑战常理的对比色运用,情绪化的笔触都使梵高和他的作品在相当一段时间不被人所接受。

最近在淘宝看到梵高家具,不知道怎么样》

你是说深圳梵高家具?这家东西还不错哦,年初买了一套他们的餐厅和卧室的套房,性价比很高,比实体店的同等产品要实惠多了,推荐!

梵高的著名作品

  一、梵高的著名作品:

  1、《加歇医生》

  《加歇医生》文森特·威廉·凡高于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他自己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这是他一百年以前,他写的一句话,这个事情被他言中了。到了1990年5月,正好一百年以后。

  2、《夜晚的咖啡馆》

  《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3、《星夜》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4、《十五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5、《没胡子的自画像》

  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这幅画于1889年9月在法国圣雷米普罗旺斯完成。画布上是一幅油画,尺寸是40厘米x 31厘米。此画1998年在纽约市以715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

  二、梵高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三、人物评价: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奥夫沙罗夫编《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甚至比你我的日子更加的难熬,当他的精神接近崩溃的时候,他甚至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为的只是来制止自己内心越来越强烈的疯狂,他又是多么悲哀的一个人啊。他铸造了不朽的传奇,却也成就了自己悲剧色彩的一生,同样的,艺术家多是短命鬼,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仅仅活了37岁,或许这就是成为天才的悲哀吧!(丰子恺《梵高的生活》)

关于梵高

这世界的Sunflower

——梵高的梦

摘要:

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的生活,如梦如幻,在世间轻轻地挥毫,为这世界留下一片刺眼的明黄!

关键词: 生平 艺术 价值

一、 他的一生像向日葵一般——明亮得悲哀

(一)梵高与梵高家族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梵高的祖父是一位牧师。也叫文森特(Vincent van Gogh 1789.2.11-1874.5.7) 梵高的祖母叫伊丽莎白(Elisabeth Huberta Vrijdag 1790-1875)来自一个瑞士家庭。他们生育了12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幼年时就死了,剩下了5个女儿和6个儿子。

  梵高的父亲西奥多卢•梵•高(Theodorus van Gogh 1822.2.2-1885.3.26)1849年就在尊得特布道,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两年后他与梵高的母亲安娜•科尼莉亚( Anna Cornelia Carbentus 1819.11.10 -1907)结婚,安娜生于海牙,她的父亲在海牙被誉为“国王的装帧师”,因为他被选中装订第一部荷兰宪法。他的几个女儿中,有一个嫁给文森特•梵•高叔叔。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而当梵高降生后,他被取了那个死去的兄长的名字:Vincent willem。

梵高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在凡高一生中,他只与弟弟提奥和妹妹威廉明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而提奥也是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在梵高1890年去世六个月后,提奥也追随他的兄长去了…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凡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因为梵高的几个叔叔伯伯在当时都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二)梵高与梵高人生

梵高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

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7月27日下午,梵高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黎明,凡高在提奥身边死去。当时他只有37岁。关于梵高自杀的原因始终存在争论。个人认为,梵高的自杀并不只是由于精神问题,《麦田上的乌鸦》等作品绝对是画家极其清醒的状态下画的,但这些画暗示了梵高的死亡却是很明显的。梵高在成名前夕突然自杀,也许终是一个谜。但请记住他的遗言:“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凡高在世界各的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凡高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

在世时的穷困潦倒,离世后的辉煌腾达,他的一生像向日葵一般,明亮而悲哀!

二、 他的艺术像刺目的阳光——炽热却温暖

(一) 梵高的作品意味深长

1 、朴实的画

这里展示的是梵高最早的油画。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凡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2 意向的华丽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夜间露天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鸢尾花

《鸢尾花》,画面上的花依稀是模样怪异状,但细细品味中,鼻间处飘过那浓烈的气味,淡淡地、阵阵地、传说中的“味”,好似刻在你的画盘上、你的心上,继而翩跹飞舞着。宛如我们心灵,不语的期盼和那蓝紫色的浅浅的回忆。也极像我们将要绽放的青春一样,飞扬与燃烧在火红的岁月,尽管也要殆尽。但那美丽、那光芒、那生机,就在你注视瞬间的鲜活中像火山样喷薄。是炫耀与欢乐,是宣泄与任性,那样的记忆,那样的刻骨铭心。也许人们在历史的回放片段中,在生物进化链上,似乎早已遗忘了过去那寂寞的衣角、阴郁的阁楼、深邃的世界。而只用赞叹的目光,感受梵高,感受他寂寞、孤独与死亡。只凭这一纸画作的定格,抛弃梵高蓝紫色的忧郁和灰褐色的悲伤,也抛弃了人们对自己心痛的灵魂与愧疚,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永永远远

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二) 他创造了艺术 也成为了艺术

梵高作品的价格是随着他名气的增大而上涨的,这些价格只能说明梵高是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并不能代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价值在于它本身,那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

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十一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高这位绘画天才,在年仅37岁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中,他留下了多幅最为著名的画作,其中包括他于1889年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病院画下的《星夜》、1890年所作的《有丝柏和星星的小路》及《麦田上的乌鸦》。研究人员称,在所有这些画作中,都能找到湍流经典数学模型的影子。

  好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科学家一直试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湍流现象,然而这个被视为比量子力学还要深奥的难题,至今依然没有人能够解决。如今的现代湍流理论,其中一个重要基础,还是前苏联科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柯尔莫哥洛夫经过多番钻研,最终得出一个描述流体间任意两点间速率差的数学公式。这种关联如今被称为"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能够用绘画作品如此精确地还原漩涡现象的画家,全世界似乎也只有梵高一个!

梵高,在他生活的哪个时代,他的作品很难被人们所接受。但他的画,却对后来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的、不可质疑的影响。后人以梵高的真实生活为模板,创造了一部又一部关于梵高的经典,涤荡后人的心灵!

三 他的梦被这世界铭记

普罗旺斯的太阳又大又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见不到这样大的太阳。它距离大地很近,阳光直射,不但照亮了也照透了世上的一切,也使梵高一下子看到了万物本质——一种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他不曾感受到生命如此的热烈与有力!他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上百次地描述太阳带给他的激动与灵感。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既属于阳光也属于他自己的颜色——夺目的黄色。他说“铭黄的天空,明亮得几乎像太阳。太阳本身是一号铭黄加白。天空的其它部分是一号和二号铭黄的混合色。它们黄极了!”这黄色立刻改变了梵高的画,也确立了他的画!

大太阳的普罗旺斯使他升华了。他兴奋之极。他急要与高更一起建立起一间“未来画室”。幻想着他们共同和永远地使用这间画室,并把这间画室留给后代,留给将来的“继承者们”。他心中充满一种壮美的事业感。他真的租了一间房子,买了几件家具,还用他心中的黄色将房子的外墙漆了一遍。此外又画了一组十几幅《向日葵》挂在墙上,欢迎他所期待的朋友的到来。这种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这种“大地的太阳”,正是他一种含着象征意味的自己。

他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弟弟也随他而去了。

一片浓绿的长春藤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把他俩的坟墓严严实实遮盖着。岁月已久,两块墓碑全都苔痕斑驳。惟一不同的是梵高的碑前总会有一束麦子,或几朵鲜黄的向日葵。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献上去的。但没有人会捧来艳丽而名贵的花朵。梵高的敬仰者们都知道他生命的特殊而非凡的含义。他生命的本质及其色彩。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渴望生活——梵高传

简介:1956年,好莱坞拍摄了这部根据小说《渴望生活》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影星 柯克•道格拉斯饰演梵高。

评价:梵高的一生无法拍出一部令人微笑的电影,尽管名画"向日葵"中"不可复制的灿烂之黄色"给予后人无与伦比的激情和炫耀,柯克•道格拉斯以对画家崇高的尊敬,塑造了这位"上帝的弃民"的绝望一生--其悲烈,正如那幅"向日葵"永不枯败的灿烂。

2 中文片名:梦

英文片名:Dreams

简介:《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导演的八个梦组成。影片中的第5个梦是关于梵高的。黑泽明梦到梵高是有道理的。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梵高。他的画保持了梵高式的浓烈画风。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科波拉,卢卡斯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是黑泽明的忠实支持者,为他寻找资金。这就不奇怪本片的制片是斯皮尔伯格,而梵高的饰演者竟然是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

3中文片名:文森特和提奥

英文片名:Vincent&Theo

剧情简介:本片主要记叙了1890年,梵高在巴黎近郊的奥维尔度过的最后十天的生活

4 编辑本段一首写给梵高的歌

  Don Mclean(唐.马克林)是一位美国出生的游吟歌手。1971年,Don Mclean在阅读了一本关于梵高生平的书之后,写下了这首歌的歌词。第二年,这首歌在英国排行榜登上第一名,美国榜单第12名。

  这首歌亦是和梵高的作品之一《星夜》有相关性,正如歌曲开头的第一句歌词一样,starry,starry night,让人联想图画中的场景。

——个人认为比较艺术化的介绍,自创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