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土家族家具图片 土家族吊脚楼的内部构造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建造时,顺坡面开挖成两级台阶式屋基,上层立较矮的柱子,下层立较高的柱子。这样房子建成后,就可使前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面呈同一水平。而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屋基处的柱子,则构成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吊脚楼”即因此而得名。 吊脚楼一般三层,下层多为关牲畜、家禽和堆放柴草、农具之所。二层为全家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外设走廊,中间安有凉台状的长长的曲栏坐椅。三层可作卧室,亦可存放杂物。 吊脚楼的材料以杉木为主。按传统的标准,一栋三层三开间的吊脚楼,需用24根柱子,四五十根枕木,39根檩子,28根大小枋,135根椽子,600块枋子和600块木板,以及1万5千块瓦片即可建成。但令人称奇的是,偌大一座楼房,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它部位全部用卯榫构筑而成,反映了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一、过赶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而我们恩施土家族人却是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我们这里民间流传着四种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
土家“赶年”的由来与土家祖先的战事有关。见于文字记载的,在《明史》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初年,倭寇(即日本浪人)大举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官军已无力征剿。明宪宗皇帝御批湘、鄂西土家兵(湘、鄂西土家兵历代以精悍善战著称)火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圣旨到时,恰是大年二十九日。按理,应于三十日正式开拔前线,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过了年再去。若此,则有违圣令,其罪不轻。土家族有威望的老年人临时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即过赶年),让子弟兵过了年再去打仗。后来,土家族子弟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明宪宗亲赐“东南第一功”御匾。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为了纪念自己的子弟兵的英勇战功,同时,也为了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从此永远保留过赶年的习惯。
说法之二: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
由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有一年,临近过年时外族又来大举进犯,把土家族民众团团围住。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趁敌人在过年这一天正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毫无戒备之时,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
说法之三:提前过年庆贺新居。
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酿“苞谷烧”(家制白酒),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祭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所以就叫“六月年”。
说法之四: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
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忾,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徙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民族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土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二、 过年主要活动:
1、赶场
就是赶集的意思,土家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背篓(土家语叫满期儿,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最高兴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们不辞辛苦的走上十几里山路跟着父母来到集市,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衣服死缠烂打的要到手。我家就在镇上,不用辛苦的走那么远的山路,也就体会不到那些小孩子的高兴。我们常常坐在山脚下的石头上,羡慕的看着三五一群的人们背着小山一样的年货,一路笑呵呵的走向回家的路,总是异想天开的策划着如何将这么一大堆的吃食弄到手,大家争论一番,大闹一番,天也就黑了
(一)、腊月
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此时,在外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
2、杀年猪
快到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杀年猪,一般我们都会留一个大肥猪杀来过年。杀年猪后,将猪肉分割成小块,分别熏制,以备以后拜年所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用处)。
土家人杀年猪的时候要请客吃饭,称作“吃刨汤。”杀猪那天,左邻右舍所有在家的男劳动力都会被主人喊来帮忙捉猪、提开水、剖肚、清肠等,女劳动力都来帮忙弄饭。
3、腌腊肉
腊肉在土家人的饮食里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城里面很少有人自己喂猪,于是在腊月中旬左右,于集市购买已宰杀了的猪肉(杀猪师傅将猪肉按其部位砍成一块一块的,分猪头〈猪脑壳〉、猪腿〈猪蹄子〉、猪屁股〈土家人称“圆尾”或“坐墩”〉和块子肉,(又称为“礼信”等),腊肉主要由猪屁股肉做成。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炕好。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火炉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
先将肉砍成一块一块的长块状,砍好后用大量盐、花椒等在表面涂抹,然后放在大缸或大盆里腌一夜,腌出血水。腌制腊肉时,先将肉放在大锅里进行加热,再涂抹食盐,然后放入盆内,腌制7-10天左右,再取出挂在炕上(火炕也是土家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人在下面围着炕取暖。煮饭,上面挂着腊肉)。取暖煮饭是柴火燃烧的,烟则用来熏腌制好的猪肉。也有的人家专门用香树枝桠燃烧熏肉,香肠这时也一起熏烤。有的还在柴火上放些柑桔、橙子皮、瓜子壳等以便使腊肉变得更香。熏烤的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左右,之后就将其挂在通风处,可以保存很久而不变质。需要时,洗净炒熟了吃,香美可口。过年的时候要烧一个猪头,一个猪“坐凳儿”(猪臀),象征着一年有头有尾。当然不止烧这两块肉,还要烧猪蹄和“格子”(猪肋)等等。土家人豪爽,吃肉从不像饭馆那样斤斤计较,喜欢炖“砣子”(将猪肉切成方形的块),一锅全是肉,不掺其他配菜。
4、打糍粑,
“打糍粑”又称“打过年”,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一般放在农历十二月廿七这天。有蒸米的,有烧火的,有锤打的,有捏制的,有加芡粉的,非常热闹而又其乐融融。糍粑上还会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糍粑也是土家人的重要食物,以前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现在虽然很少拿这个去当作拜年的礼品,但仍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不过现在城里面自己动手做的人家很少,一般都是在集市购买。做法为:将糯米蒸熟,放在大木槽内,用事先做好的丁字形的木棒打烂,再做成直径约三寸、厚约两厘米的圆形小糍粑,浸在水中(经常换水糍粑就不会坏),可以慢慢吃。下面就介绍几种糍粑的吃法: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或腌菜吃;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一组人在厨房里用木桶蒸糯米,一组人准备夹糯米粑粑的大木板(通常是用两扇门板代替),放在长凳上。剩下的一组人就是很关键的人物了,他们都是“大力士”,负责挥动粑锤打粑粑。把糯米用蒸子蒸熟,蒸熟后把它放进碓窝里打,在刚刚开始打的时候还不能使太大的劲打,要两个人用粑棰用力挤压。把糯米压得黏黏的后才能用力的。他们通常是两个人一小组轮流工作,一人粑锤刚落下,搭档的粑锤就举在半空中了,他们口中还不停的哼着小调,声音嘹亮,阵阵声波回荡在大山中,颇有一番风味。待打得粘在一起不好分开的时候,就把它从碓窝里取出来放在桌子上,用手把它捏成圆圆的放在桌子上,揪成一个个小团,然后大人小孩围成一圈在放着灰面或者洋芋粉的簸箕里把小团按压成一个个圆溜溜的大糍粑、小糍粑,粑粑就做好了。等到粑粑稍微干燥了一些,就把粑粑叠成一堆,进行放置
5、祭灶神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人们要在厨房里上三柱香,意为祭灶神,然后开始打扫厨房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从这天起,每家每户的大人就要开始叮嘱自家小孩过年的这段时间不要乱说“死”,“背时”之类不吉利的话,以图来年大吉大利。若叮嘱当天还有小孩犯戒的,家长还会动用“武力措施”给予提醒,这叫“封印”。但过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小孩,大人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不再发火骂人了,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的都有一种不详之兆。所以一家人会和和睦睦过大年。
6、推豆腐
腊月二十五日便开始推豆腐了。我们老家的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磨坊,每年的这天,大人小孩都不闲着,小孩子要帮助大人筛选黄豆并用水泡好直至发胀。然后将其放入磨子里磨成豆浆,再用纱布过滤。接着再把过滤的豆浆与石膏进行勾兑,别小看着勾兑的工夫,边加石膏时还要边进行搅拌,而且石膏量多量少都会对制出的豆腐产生很大的影响呢!紧接着,再用纱布将勾兑好的嫩豆腐包好放入豆腐箱里挤压,豆腐块就做好了这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7、炒炒米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七日,人们开始忙着杀鸡杀鸭,有充裕时间的人就准备炒炒米。
炒米是我们这里土家族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它是把优质糯米用木桶蒸熟,冷却后用油搓散,晾干。称为“阴米子”。随后,用桐油和沙子炒膨胀,便成了“炒米”。
8、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我们那里流传这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九,洗腊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所以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时要排半天的队才能理上。
赶年是逢大年则二十九过年,逢小年则二十八过年。
9、推汤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做菜(炸汤圆粑粑)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小时候家里没钱买饼干糕点,就等着吃汤圆粑粑。常常站在灶前看母亲将做成条状的“汤圆绞”丢进油锅,无数的小气泡在它周围翻滚,还有“滋滋”的破裂声,此时喉咙里都快伸出一只手,将它从油锅里捞起来。等到起锅了,就迫不及待的拿上两个,也顾不得烫就往嘴里送,那又脆又想的味道让我想想就流口水。
10、准备团圆菜
腊月二十九日,经过二十八和二十九的忙碌,团圆饭的菜就准备好了。而猪头肉、腊肉、海带炖猪脚、鸡、鸭、鱼、豆腐这几道菜是每年过年都必不可少的。而每道菜都有其特殊含义:豆腐就是说做人要清清白白,对得起良心。鸡爪通常给家里的主心骨吃,取捞财之意等。
(二)除夕的活动
(1)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土家人团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
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2)抢着团年
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有很多人家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团年,鞭炮声一直不停歇,年味儿十足。因为谁家的团年饭早,意味着来年粮食生产好、
(3)叫饭
团年饭菜在桌子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辈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爷爷叫饭。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前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平时吃饭绝不允许将筷子放在碗上),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十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小时候总是极不情愿的将夹到手的猪蹄拱手让给大人,心里一面在想他们一定是在骗我,一面又担心吃了以后真找不到媳妇。
(4)烧香
团年之前,男主人就会上山或者到各个祖坟前祭祀祖宗。通常是要准备:香、蜡烛、纸钱、一小碗扣肉、酒杯、白酒、米饭,还有最重要的鞭炮。还会带上一把砍刀,用来清理坟上长出的杂草。这种祭祀一般是家里的男人,带着小孩子一起去的,女人会在家里看家。
(5)送亮
过年的当天上午还要上山为逝去的先辈烧香,俗话为“送亮”。送亮回来后,家中就用猪头肉在土地神,神龛下祭祀神灵,以祈求来年平安。祭祀完毕后,将盛宴放于桌上,这时,鞭炮齐鸣,大伙在阵阵鞭炮声中吃着年饭。吃年夜饭之前,都会在家门口放一大串的鞭炮,小孩子会放烟花。然后家庭主妇就会拿来狗碗把所有的菜都给狗夹一些,看狗先吃哪一样,那么狗先吃的那一样来年的价钱就会贵一些,然后用筷子叼三粒饭用纸包好挂在树上。这些弄完以后,就可以吃饭了,一般照例是家里的最长者先吃第一口,然后全家人就开始吃饭。平时小孩剩饭大人都会批评,可是这餐团圆饭,大人还会主动要求小孩剩饭,意味着来年有余。
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甑子下层蒸的是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饭一定要蒸多,要从过年那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合菜就把肉丝、萝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并称这菜为“贺菜”或“十合菜”,有祝贺打胜仗之意。这说明和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有关。
吃完饭后,还要给家里的牛羊猪狗等家畜喂年饭。而且还会在树干上砍一个小口,把饭菜放入砍后的小口里,表示它们与人类兴衰与共,期待它们来年能使自己收获更多。
(6)守岁
我们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我们要烧旺火守年,全家人都坐在火坑旁,边看电视边聊天,出谜语。十二点之前一定要先洗澡、洗脚、扫地,穿新衣服,脚要洗翻过膝盖,越洗得高越好,预示来年走人户时会撞到人家正在吃饭,别人会戏称“你三十晚上脚洗得好”。十二点到了,小孩子们便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烟花,冲出家门去抢年!谁放的最早预示着来年的好运来得最早。接下来就是令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了--发压岁钱。然后大家又坐在一桌前吃放在甜酒里面煮的糍粑,再热几个小菜,围在火炉边吃,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吃完夜宵后继续守岁,直至天明。
大家就这样坐到天亮。第二天清早,大家又一块吃早茶,早茶是用炒米,鸡蛋加红塘泡制的,每人一碗。
下午吃了年夜饭之后要“送亮”,这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带上蜡烛(以前是煤油灯,小时候常常到中学后面拾学生用完的墨水瓶给爷爷做煤油灯)、香、纸钱到亡人坟前祭奠,点上蜡烛和香之后,磕三个响头,放一挂鞭炮,这样亡人也就过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一般是在过年之后,所以活人之间是忌说拜新年的。
晚上要给亡人烧纸钱,让他们在那边也过个丰盛的年。据说火眼的人是可以看到他们的。我二姑就是一个火眼很低的人,她就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事。小孩的火眼很低,晚上是不准到外面乱跑的,以防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老人们说小孩躲在门缝儿后面可以看到“他们”过来取钱,因而我常常躲到门后观看,或许我火眼太高,除了纸钱燃烧的火焰,我什么都没见到。
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以前没有电视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的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烧几天,再围着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烧的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浓)端出来,放进“炉锅”中煮沸,将汤圆或糍粑投进去,等到汤圆或糍粑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放天星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烟花爆竹在这一刻燃放,比拼着谁家的烟花冲的高,谁家的鞭炮放的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小孩子不管多困都会熬到放天星的时候,亲手放两颗烟花,赏一回烟火,男孩子更是爱鞭如命,恨不得将几块压岁钱全买了鞭炮。我们一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到河边“炸水”,听爆竹在水中的闷响;或到马路上炸杯子,将杯子罩在爆竹上,只听“轰”的一声,杯子就飞上了天。
(三)、正月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
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土家人拜丈人也是很讲究的,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嘎嘎”(外婆)家去拜年。一般要到“嘎嘎”家里完两三天,回来之后再到其他亲戚家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过后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开始为新一年的农活做准备。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饭菜都在年前做好了。
(1)拜年
忙碌过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大家多在家活动,不走访亲友,而家中的卫生也不打扫,意在把福气留在家中。
过了初一,人们在家就呆不住了,晚辈就会去给长辈们拜年。土家人从农历大年初二开始拜年。这拜年与其他民族有较大的不同: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姥姥家去拜年。火腿送给外公,腊肉送给舅舅叔伯。进门后,晚辈首先给长辈磕头,然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打发钱)。长辈还会给晚辈泡上炒米茶!一般来说,儿女们到姥姥家会住上一到两天。然后到农历大年初二或者农历大年初三才回爷爷家拜年,其次才到比自己年长的哥姐家拜年,各家必须来回拜年,任何亲戚都不能漏。
初二到十五这段时间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忙着整修自己的房屋,新建木房等。说到房屋就不得不说土家族特有的住房--吊脚楼了。土家族人由于居住环境,气候,地形等原因多住吊脚楼,吊脚楼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猪圈等,第二层为闺房,刺绣,纺织多在第二层进行。此种建筑既通风,安全卫生,又较大程度的利用了空间,节省了土地资源,更有利于耕作。而之所以选择在这段时间也是因为人们固守着此段时间动土安全的观念。邻里之间也会互相帮忙,这是不图报酬的。是希望大家来年相处愉快。而不需要整修房屋的人则组织在一块走乡串户玩龙灯、舞狮子、划干龙船等。
从正月初六到十四的每天晚上只要不下雨,集市(街道)上就会有舞龙灯、舞狮子和划彩龙船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能吸引全村的人们出来,一直“耍”(游乐)到午夜三四点。这些活动也有挨家挨户上门的,祝贺新春快乐。在这些夜晚,对于小孩来说自然是最快来的时候了。
(2)过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耍毛狗”这个活动实际上从白天就开始准备了,邻近几家的孩子们用手腕粗细的木棍、树枝、玉米秆和竹子找一片开阔的地方搭起一个很大的圆锥形“毛狗棚”。到了天将黑的时候,这几家的大人小孩们都会带着大量的鞭炮、烟花聚到这个“毛狗棚”边上准备“耍毛狗”。等人都到齐后,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开始点燃这个“毛狗棚”。这时候,大家就不断地燃放烟花,往篝火里面扔鞭炮。年轻人和小孩子在附近跑来跑去,嘴里大声地“耍”(喊):“正月十五耍毛狗,耍到河那边的灶门口。”期待这样能将以前为害乡里的豺狼等动物赶到很远的地方去,当然,现在“耍毛狗”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
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
玩龙灯最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转到河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嬉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正月十五过完后,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三】信仰与禁忌
土家族大致属于多神信仰,很多人没有自己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以前普遍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大部分人遵从道教的一些信仰,因此形成一些特殊的禁忌。现在,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人们的信仰越来越少,只留下了一些不甚严格的信仰和禁忌,这些禁忌主要在一些有年长老人的家庭中还在遵循。以下列举一些笔者亲身体验过的与过年有关的禁忌。
1、腊月二十九晚上全家洗澡净身,准备过年。
2、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饭菜都是年前做好的。
3、小孩不能吃鸡爪,吃了写字手会发抖。
4、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怕找不到对象,即使有对象的也会分手等等。
5、初一至初六,农民不劳作,商家不营业,尤其是理发店不开张。
6、吃团圆饭时不能泡汤,据说今后外出时会经常淋雨,意味着来年的事业也将“泡汤”。
7、正月初一至十五凡属牛、蛇、龙的人不能挑水。
8、过年期间尤其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不许打孩子,小孩也不许哭。正月初一不准吵架,不准骂人。
9、大小年两天不推磨,舂米。
10、大年三十不洗衣、不做针线活。
11、正月初一不论屋里面多脏都不准洒水、扫地,以免财气扫出门。
12、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小孩不许吃猪尾巴,以免长大后留下摇头的毛病。
13、吃年饭的时候不能把饭碗摔碎,因为这样是破碎(破岁)。
14、没有给人拜年前,一般不能串门。
土家族是怎样过新年的?
土家族过新年:
土家族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最高兴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们不辞辛苦的走上十几里山路跟着父母来到集市,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衣服死缠烂打的要到手。
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只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将过年要吃的猪肉烧好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的去休息。
二十五要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甜酒(土家人称为“粩糟”)一起煮来吃。
以前没有“钢磨”的时候,要在“碓亏”(一种石臼)里舂。将糯米(和一部分普通米)淘洗干净,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滤干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进舂米的“碓亏”,两个人(一般为壮年男子)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长硬质木头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又细又粘的糯米团为止。然后将糯米团取出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长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妇把糯米团分成大小合适的小块,分给全家人一起捏制成糍粑。糍粑形状为圆形,外围稍厚,中间略薄,也有用木质印板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如“双喜”)的,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现在大都用机器加工了,方便快捷,缺少了几分节日的喜庆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做菜(炸汤圆粑粑)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
到二十七就要磨豆腐了。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的好坏全在这放碱的时机和分量上,方的不好,这一锅豆腐就砸了。因而在豆腐磨好之后都要找一个“高手”放碱,豆腐是不能长时间存放的,将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几块,再将剩余的有篓子放在火炉上炕干,做成豆腐干。
到二十八,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下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我们那里流传这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九,洗腊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所以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时要排半天的队才能理上。
二十九就基本准备妥当了,人们就开始为团年饭准备了。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炕好。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火炉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过年的时候要烧一个猪头,一个猪“坐凳儿”(猪臀),象征着一年有头有尾。当然不止烧这两块肉,还要烧猪蹄和“格子”(猪肋)等等。土家人豪爽,吃肉从不像饭馆那样斤斤计较,喜欢炖“砣子”(将猪肉切成方形的块),一锅全是肉,不掺其他配菜。
家里弟兄多的在这天就开始“团年”了。土家人多住在山里,兄弟分家之后也相聚不远,基本上一个家族聚居一处,到了年关,各家准备团年饭,轮流到各家团年。到二十九这天,就陆陆续续有人家在开始团年了,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响起,年的味道从那升起的青烟处飘来。
团年也即意味着过年的开始,大人们(通常是女人)早早的聚集到厨房,精心的烹制丰盛的饭菜。土豆是上不了菜桌的,属于贱菜一类,一年四季都在吃它,过年要吃好的,自然没它的席位。鱼是必须要有的,年年有余嘛!谁都爱这个吉利。
菜上桌之后是不能立刻开席,小时候因为耐不住诱惑提前做到桌上,没少挨过骂。菜放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辈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爷爷叫饭。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前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平时吃饭绝不允许将筷子放在碗上),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十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小时候总是极不情愿的将夹到手的猪蹄拱手让给大人,心里一面在想他们一定是在骗我,一面又担心吃了以后真找不到媳妇。吃年饭也不能泡汤,要是泡了汤,意味着来年的事业也将“泡汤”。
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有很多人家在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始团年,鞭炮声一直不停歇,年味儿十足。
下午吃了年夜饭之后要“送亮”,这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带上蜡烛(以前是煤油灯,小时候常常到中学后面拾学生用完的墨水瓶给爷爷做煤油灯)、香、纸钱到亡人坟前祭奠,点上蜡烛和香之后,磕三个响头,放一挂鞭炮,这样亡人也就过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一般是在过年之后,所以活人之间是忌说拜新年的。
晚上要给亡人烧纸钱,让他们在那边也过个丰盛的年。据说火眼的人是可以看到他们的。我二姑就是一个火眼很低的人,她就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事。小孩的火眼很低,晚上是不准到外面乱跑的,以防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龙门阵,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的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烧几天,再围着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烧的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浓)端出来,进“炉锅”中煮沸,将汤圆或糍粑投进去,等到汤圆或糍粑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烟花爆竹在这一刻燃放,比拼着谁家的烟花冲的高,谁家的鞭炮放的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小孩子不管多困都会熬到放天星的时候,亲手放两颗烟花,赏一回烟火,男孩子更是爱鞭如命,恨不得将几块压岁钱全买了鞭炮。
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土家人拜丈人也是很讲究的,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嘎嘎”(外婆)家去拜年。一般要到“嘎嘎”家里完两三天,回来之后再到其他亲戚家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过后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开始为新一年的农活做准备。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饭菜都在年前做好了。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方法
一、建造方法:
选屋场、看风水、平整地基、备料、裁料、推料、安磉磴、排扇、做梁木、立屋、上梁、撂檐断水、装屋以及其他附属工程。总之,从选择屋基、备料、立屋,一直到装饰完毕,都有完备的程序和不同的技法。
二、吊脚楼的简单介绍: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土家族习俗禁忌
饮食禁忌:
土家人忌食蛇,相传蛇是土家人的祖先,食之为大不敬。倘有人偷食蛇肉,亦须在野外进行,否则会中毒身亡。土家人忌食猫肉,认为食之会有灾祸。以上两种禁忌,都带有远古图腾禁忌残余。部分土家人为巴人之后裔,巴人以蛇与虎为图腾,而猫与虎形象相似,故而亦在禁忌之列。苗家人(部分苗族同胞)忌食狗,此亦远古图腾禁忌残余。又苗家与土家人都忌食乌鸦,因乌鸦为不祥之鸟,以为食之亦不祥。人们还忌食鹰,以为食之必遭灾祸。吃饭前后禁用筷子敲打碗碟,给人盛饭斟酒忌反倒,饭后忌将碗磕倒扣桌上。土家人忌在背后吃饭,忌一个人一顿饭中用两个碗吃饭,认为“吃饭用两个碗.死了埋两个眼”。
吃年饭禁忌:
除夕团年饭要关着大门吃,这是为了关财气。别家吃年饭时不能去叫门、串门。吃团年饭时,不能讲‘死人”、“鬼怪”等不吉利的话。合作桥乡的人吃年饭,菜里不准放大蒜,因大蒜与“大散”同音。吃年饭时如有人打破了碗或酒杯等器皿,认为是这一年内不吉之兆。
火塘禁忌:火塘是市境内少数民族人们心中的神圣处所,它是祖宗神灵的附着物。严禁任何人从上面跨越,或用脚蹬火塘中的铁撑架。忌讳人们在火塘上烤裤子、袜子、尿片,忌讳人们朝铁撑架上吐口水,也忌讳人们将双脚伸入铁撑架中,认为以上行为都是对火塘神的不敬和亵渎,会触犯神灵而受到惩罚。若外地客人不了解而触犯这些禁忌,主人会不高兴。
门槛禁忌:
门槛,尤其是堂屋的门槛,被土家族尊为圣地,外来客人不能坐在门槛上,认为坐在门槛上是对主人的一种侮辱性举动。另外,小孩子亦不准以门槛为刀砧砍削物件。相传,门槛若是被刀砍损,其家人后代将会出现兔唇豁嘴。土家人对门槛的禁忌,源自门槛的位置。因其正对着神龛,故对它的损害或在其上踏坐,都直接影响祖先神灵,故而禁之。
主客禁忌:
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忌三、七、八上菜数字,俗称“三碗是叫亡的”、“七强八盗九江湖”;忌用大海碗给客人盛饭,吃饭时忌脚踏旁边人的坐椅。若客人已坐定,主人要走动,则只准从客人身后走,不宜走在客人前面;如果地方狭窄,必须走客人前面时,要说一声“得罪了”,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主客坐下后,年轻的客人不准在长者面前架二郎腿,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客人未得主人的允许,不得进入主人家的内房(卧室),尤其不准进入吊脚楼上的闺女房,否则主人会生气。客人吃完饭后,不能将筷子摆成十字架于碗上,此行为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是大不敬。客人吃完后,最好将筷子并齐整,放于碗旁边。此习现仍盛行。
旅行禁忌:
旅行忌七、九日出门,忌八日起程归家.民间称“七不出门八不归,逢九出门惹是非”。土家人还认为,农历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蛇日,冬月的鸡日,三月、六月、九月的牛日,均为“红煞日”,忌出远门。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人们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最忌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妇女,若是遇见,则不宜出门,等至第二天再出门。若第一个遇见者是男性,第二个是女性,则不忌。此俗带有轻视妇女之陋习,现已废止。
湘西土家族的现状?
湘西土家族现主要分布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吉首等县市,主要聚居在湘西北的自治州和张家界市, 与鄂西、渝东南的土家族分布区地域邻近, 同为集中分布区, 民风民俗也大体相同,湘西土家族的民间习俗活动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湘西民间生活始终伴随着民间习俗而存
在,甚至可说离开习俗、仪式,湘西民间的生活即
成无源之水。土家族民众对这种趋向日常生活形式
化的习俗更是执信,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其种类多样、形式纷纭。这些民间习俗均成为土家
族民众现实社会构建的基本元素。从其缘起与延展
方面看,土家族民间民俗是基于民众对现实生活、
身边自然、情感喜恶等诸方面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
上产生的。同时,对民众的生活情趣、心态以及朴
素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所起的作用也是极大,成为
民众的精神慰藉,进而成为维持民众团结的精神系
链,无形中上升成为民众行为准则。
一、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事项
研究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民间习俗,势必着眼于
湘西本土,从其各方面的表现予以展开,从中发掘
一种简单的社会机制。这类习俗仪式对民众文化心
理的建构起着一种模塑、影响作用。习俗的内容以
及精神内涵广泛存在于民众的生活,尽管时代的昌
明、科技的拓展等诸多因素掠占了其绝大部分生存
基础,但习俗仪式作为在湘西土家族民众生存历史
上占据主导地位的生存文化,它不可能短期内从民
众所生存的社会中消失。它仍将以一种文化形态、
思维模式顽强地保持其固有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它
仍将成为民众的生存因子,其影响程度将至恒久。
在湘西这个特定的土家人繁衍生息的地区,人们因
袭遵行一系列“乡规民约”,其中出于民众的生存
思考、祭祀的神明意象、行为的功利取向等诸方面
因素,已经成为民众生存的最基本元素,换言之也
就是以一种文化样式世代沿袭。至如今,依然以一
种显性的特征存在于民众心理深处,在广大民众的
日常起居、社区活动之中占据着一种显著的主导地
位。习俗广泛存在并植根于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湘西土家族民众所恪守的习俗与仪式具体在如下三
个方面:
1. 依循农历推演的时序存在的节气习俗
居住在湘西的土家民众是一个非常关注时令、
灵活把握自然以利生产生存的民族,人们严格遵照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法——“夏历”,也称“农历”、
“阴历”,以土家人历来兴过的“年”(农历的腊
月二十八、二十九),元宵(正月十五),二月初
二(土地生日),三月初三(相传此日蛇出山,即
由冬眠状态复苏,喻兆万物苏醒),四月初八(牛
王生辰),五月初五(百毒始盛,众人警避),六
————————————
湘西土家族民间习俗文化蕴含初探
35
月初六(太阳诞辰,借阳驱阴)
[1]
,七月十五(鬼节,
祭神敬祖),八月十五(中秋时节,力求家人族人
团聚),九月初九(重阳,临近秋末,思冷防饥),
十月初十(早斋节,敬土老师)
[2]
,腊月初八(佛祖
证圣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土地升天,年来
事务呈结,小年以庆),加上每月的初一,十五两
天,皆为特定敬神祭祖日期。
2. 土家人历来信奉的祭祀习俗
“土家族人是万神论者,除了以上所举的一些
神之外,他们还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
电、山、川、河、谷、树、木、花、草……自然景
物都有个神。”
[3]
。由于民众朴素的宗教思想,加上
避灾祈福的心理,致成所有的事物群体或个体均具
有无限神性。在人们心中对待万事万物均需慎重,
不可造次。土家人本着一种较为朴素的泛神理念,
历来饮食起居、上坡下田、出门行猎,皆视身畔有
神灵,将一些关乎民众生计平安方面的神明,单列
专祭。譬如:“家先菩萨”:祭祀各家各户已故长
亲;“四官神”:专司看管家养六畜,神位供于房
门及门角边。“五谷神”:职司五谷丰歉。“七姑
娘”:主司病殃去留及吉凶问卦。“阿密妈妈”(又
称巴山婆婆、沙巴妮):眷护小孩之神,一般供于
碗柜顶上。“土地神”:职司家庭善恶的奖惩。“猎
神”,又叫梅山神:主山林狩猎。
另,土家人心中存在着一种惧之且不得不敬之
神,诸如:“白虎神”(有坐堂白虎、行堂白虎之
分):坐堂白虎一般主福、主善;行堂白虎主灾、
主祸。“火鸟神”(又叫火焰神):主火灾降临。
“麻阳神”(又叫麻元神、麻阳鬼、麻元鬼):主
司神经痹乱,身患怪症。
土家族民众风俗仪式的主要祭仪、祭品:土家
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交通、经济、文化相对闭塞
的条件下,生存条件粗糙、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尽
管在心中牢牢坚信众神遍在,却在现实中尽量从简
祭祀,惟求心诚。但这求简也非通常所说的简陋,
而是以家中所有的必备物事去敬神,不去刻意地赊
借祭祀物品。
3. 土家民众历来注重的民间人生礼仪习俗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节,从出生到死亡都有一
整套的礼仪习俗,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婚
娶”:有求婚、插茅香(告诫外人“名花有主”)、
认亲(又叫取八字)、拜节、定日子、送日子、置
嫁、娶亲(有哭嫁、着露水衣鞋、舅负姑上轿、迎
亲、跨门及灯、过门坎、拜堂、敬祖、谢媒、敬茶、
入洞房、敬婆家长者、回门等十余个步骤。“浊米
酒”:俗称满月酒,新生儿出生 40 天后,请家族、
亲戚来做客。“树新屋”:贺新居建成。 “祝寿”:
60 岁以上且上无父母健在的老人方有资格。 “丧事”:
讳死而言“老”、言“去”,有入殓、入葬、砌坟
等诸多环节。“群众性大型活动”:如婚嫁喜会,
则由主事之家专挑吉祥日期,请“会事人”(会推
流年、甚力阴阳的法事主持人)主持相应的祭拜、
喜乐行筵。相应祭祀物品:酒、烛、香、纸、米饭、
香案、肉(其中隆盛场合用猪头;平素家祭以平常
猪肉;遇凶猛、带邪气之神祭祀则是专门的杀猪时
入刀处的猪肉,俗称刀头肉)、公鸡、炮竹等。
二、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特征
湘西土家族聚居区民风淳朴,在其民族的发展
繁衍史上充满了生存环境的艰险与无奈。人民饱受
压榨,在不甘苦厄的情况下,他们奋力挣扎求生存,
历无数代人的生存经验而最终形成各种形式的习俗
与仪式。“在巫术或宗教的仪式中,人们试图演出
各种奇迹,这不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他们的精神力量
的局限性,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他们充分意识到了
这种局限”
[4]
。同时也正是由于土家族民众生存环境
所遇到的各种现况,致成了泛神崇拜,仪式与祭祀
习俗呈现出多样性。使得民众心中坚持的朴素宗教
意识“在文化内部赋予这种多样化性格,是每一种
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具有一定模式的,也是该文
化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
[5]
。大致而言,土家族民
间习俗体现着如下几个特征:
1. 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在土家族众多的活动表现中体现出:人类是上
天自然的杰作,且生存、繁衍仰赖于上天自然,在
生息中即以相应的习俗仪式酬谢天恩,但同时亦有
对人的力量的首肯。在漫长的生存时间长河里,土
家人致成这种天人合一的信念传统。譬如,土家民
众在餐饮过程中,仍保持着此类习惯:在每次吃饭
之前视菜色而插筷子,当菜里有荤即肉类时,定插
筷半晌,或口念出声或默祷,以谢天地和祖先所赐;
当菜中无荤时,则一般不插筷子。每当土家人饮酒,
饮前必以筷子点洒三下于地,以谢天地所赐。
《三峡论坛》2012 年第 2 期,总第 248 期
36
2. 习俗存替体现了一切以利于生存的人本原
则
土家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及历史演进过程,时刻
充满一种无奈的情愫,但凡其所持习俗仪式皆为生
存所设,是人们经过生活实践的审视,集合众多智
慧与无数考验筛选而得出的结果。这些习俗仪式从
形式、过程上看皆有祭天、敬祖的印迹。自生存角
度考虑,对那种弄不清根源或关乎存亡的事务,抱
以无限的尊崇,以一种虔诚的信奉与祭祀,获取所
谓的神灵、不可抗力量的嘉许、允诺,最终获取人
们得以生存的条件。这些习俗仪式的存在,乃是以
人们自身为根本的精神选择。
3. 体现了土家民众对历史的现实化理解
同时可将土家族习俗视为一部浓缩的历史书。
从对八部大神、白虎、三王爷、梅山神等神祗的崇
祭,可以看出自远古以来,土家先民披荆斩棘、开
疆拓土,力求族内民众得以生存繁衍的种种艰辛努
力,祖先、英雄带领族人奋勇打造营建一个适宜人
居的生存境地。从祭仪源头看去,实则就是一个个
民族生民的杰出代表的英雄行径,得到后世子孙的
崇敬。纵观土家人崇信的人物、神祗以及相应的习
俗仪式,亦即是民族的生存历史的展演。
4. 呈现着一种多元素杂合,多样性并存的文化
形态
土家族人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搏斗,力求适合生
存的境地的斗争之中,由于对生存繁衍的渴盼与力
求奋争的不屈不饶意志,加上各地的自然环境迥异、
生存条件的差异,导致各地的族内民众皆以一种强
烈的生存目的看待身边的世界。所以这种以生活实
践为首选目标的习俗仪式,自其诞生即有各自的差
异性。如在对土地神的崇祭习俗中,我们可以看出
多种元素并存的痕迹:将所谓的“土地神”人为地
分化为多种——坐堂土地、行堂土地、山林土地等;
再如湘西土家族地区有崇祭白虎的仪式习俗,同时
也有将白虎视作灾星、祸害的做法,连咒人时也会
带上“撞见白虎星”的咒腔。如此种种带有各种风
格的不同的习俗仪式,均普遍地存在于土家人的生
活之中,呈现着多种情感元素并存的色彩。
5. 体现了土家族注重实用性的功能特性
湘西土家族民众所举行的习俗仪式以生存、和
平、兴旺为首选,在实际操作中,从以上所述的那
些习俗仪式去观察,一年之中的大节小令,几乎皆
是依据农历为主的流年推演,可看出 24 节气的影
子。土家崇信的诸多神祗绝大多数可作为杰出人物,
他们是为民族的生存繁衍,为民众排凶除险,立下
丰功伟绩甚或献出宝贵生命的豪杰。这类活动倾注
着土家民众的强烈情感取向。从民众从事这类活动
所备办的祭礼物品、场所来看,皆是日常生活中的
寻常事物,族内民众的家居环境周围,即是最佳的
活动场所。湘西土家人甚至在某些环节进行时直接
去繁就简,饭前在碗中饭菜未入口时插上筷子,或
饮酒未触杯之前以筷子醮酒朝天点洒三下。仅凭这
些简单的举措,在淳朴的土家人心中,即已经实现
了对祖先、神祗的敬奉,恪守着一种心灵有神、心
诚至上的实用性原则。
6. 仪式的衍变传承呈现功利性的取向
土家族习俗彰示着土家人曲中求生的生存哲
学,习俗仪式中的祭拜奉祀的对象善与恶的定格也
非铁定。在湘西这个土家人繁衍生息的特定区域里,
先期先民社会生产力低下,向大自然索食异常艰难,
甚至可称上凶险,饥饿、灾害、疾病时时处处妨害
着人们的生存,人们对大千世界只能是一种迫于无
奈的依存,故而对大自然的感受是一种曲中求生的
心灵祈愿。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可知的自然因素均
被灌注了强烈的爱与憎,这种朴素意识逐渐演变成
崇奉习俗与相应仪式。尽管仪式与习俗违背客观真
相,却透出一种取向生存的心理认同,同时由于自
然与人类生存的协调与否,也就出现了自然的神格
的善恶不确定性。当人们从事田亩稼穑营生时,需
要时令风调雨顺,自然力量在这方面的化身——风
神,雨神,龙神毫无疑问便是善神;当自然力量转
为于人有害时,“害神、恶神、孽龙”等称谓应时
而出。故而,土家人心目中的善神、恶神、慈神、
邪神并无定论,一切依循着人们心理上的功利取向,
即便天帝、创世神在某种特定的故事氛围中亦同样
会以一种不和谐(甚少称不和谐)的形象出现。湘
西土家人的祭奉对象即是人类在曲环境求生时于人
类有益的对象,又有对人无益、令人恐避的对象。
三、土家族民间习俗的文化价值
湘西土家族的仪式习俗是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繁多、文化厚积,作
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的存在,充分反映了土家人对
湘西土家族民间习俗文化蕴含初探
37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相处关系与认同。
从习俗仪式的履行中折射出一种人们依据自然历律
调节和适用农业活动、生计安排与思考的趋认。
1. 利益趋同而凝聚族人
由于土家族习俗与仪式的形成与影响绝非单家
独院之事,它是一种合族恪守的行为准绳,有着共
同的认知与信奉,自然无形中有着一种情感的趋同,
随着时间的延伸、活动的举办,逐渐将族人的亲情
越箍越紧。湘西土家族民众所恪守的众多习俗,既
表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灵祈愿的有效方式,
同时也彰示了人们心中的心理利益的归同感,也能
连接民众群体的情感,人们往往可从其对习俗的履
行中觉察民众的族情认归。就这些民间习俗所涉及
的时间、地点、礼仪内容而言,它已成为湘西土家
民众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湘西土家人聚居区
青年男女的“婚娶习俗”观之,几乎每次婚事都经
历了“求婚、插茅香、认亲、娶亲、回门”等诸般
礼节。活动举行期间,本村本寨的族眷亲邻、附近
亲朋,均齐聚喜事之家予以欢庆。他们或备礼物、
或帮打理、或主动应承事务;送吉言、致祝福、添
喜氛,整个村寨均呈现在一派祥和的喜庆之中。一
家有喜,多家协作,极好地体现了合族利益的整体
趋同,使得族人凝聚于一团,大而话之,使整个社
区民众的族内亲情感得到集体性认同,从而对所居
地方的民情稳定是一种很好的导引。
2. 对证历史而启迪民众
由于土家族习俗仪式是历无数先民的生存经
验、斗争哲学的总结而形成,出于规范、激励等目
的,对族内历史是一种有力的对证,其中有着大量
的史实掌故、生计智慧、出行体验,对民族语言的
凝固、流通、繁衍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
利于民众的共同的族内认归意识、民族情感的确立。
一方面传达了族内信息,另一方面也教育了人们对
以族为家的情感皈依。习俗的沿革往往与人们的心
路历程行进起着一种映衬作用,生存现状往往对应
着历史。尽管其中的对接显示出一种模糊、变异,
甚至存在一些矛盾,但就湘西地区的土家族民众而
言,流传百年千载的习俗体现了他们对于本民族的
历史确认,表现了一种“固执”的信仰模式,呈现
人们鉴于历史而托身现实的生存理念,习而久之更
演绎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制度,实则体现的是当
代民众着眼生存本质的现实性。如土家人的过年习
俗,不同于汉族的“大年三十”,却是农历的“腊
月二十八”,这是遵循世代相传的习俗:此日为先
祖抗倭,或驱残暴挣得现实的良好生存的日子(这
一天比过年提早两天)。为了纪念先辈的历史事迹
或族群荣光,后人世代恪遵此日过年的习俗。观察
土家人的习俗,不可单纯地以一种历史与现实相割
裂的方式,而应着眼一种利于生存的探究;习俗履
行中趋向于对历史的追念,也有对传统的信守。即
使其中交替嬗演一种情感的无理性,毕竟中间蕴含
传承历史的一种约法,告诫民众牢记历史,更为珍
惜来之不易的生存机会与现实。
3. 传统沿承而规范管理
习俗行为是土家族民众一种自发性的集体行
为,其间包含自由选择的主动因素,人们的主观意
愿在祭祀以及习俗活动进行中起着一种决定性作
用。习俗实质上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利益为核心
的社会性意愿取舍行为,它以一种约束共守的形式
鞭策着族人。由于族内众人的共同坚守恪行,方致
习俗仪式的最终确认,但这份坚持却是民众自发与
自觉共在的行为。在思想中、行为上有着共同的规
范,无形中附带着一种理念上的强制色彩。民众认
知、情感认可是先导,舆论奖惩、道义评判为后盾,
这就致成族人共同受习俗仪式鞭策力量的制约。诸
如湘西的土家族人大型的群体性活动“婚娶”、“浊
米洒”、“树新屋”、“祝寿”等,几乎全是四周
族人、亲眷出动,活动中均是自发自觉团聚在“家
族荣耀”的氛围中,往往一场盛事的举行就是一次
绝好的家族团结的演练。这类习俗传统已历无数代
人的展示,从而致成一种利于族人团结的传统沿承,
进而规范族众言行。之所以称为习俗仪式,乃是族
内世代相袭的习惯。在一定范围内,族人本着内心
的族群认归意识会在无形中自觉以合乎族规的准则
衡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管习俗仪式没有明显的条
文限框,却会因为其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祖祖
辈辈恪遵的缘故,演绎成一种潜在的言行规范。
四、结语
根植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这种独特的习俗与
仪式,既是传统意义的民间民俗文化有机构成,同
时也是对民族精神世界的合理演绎,它是民族文化
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果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两
《三峡论坛》2012 年第 2 期,总第 248 期
38
者关系的视角来看我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态
度,就会发现,我们正经历着一次具有本质意义的
立场转变。”
[6]
而这种传统形态的民族民间习俗仪式
文化不仅是社会成员的精神载体,思维模式以及生
活式样,同时也是延续了成百上千年的地域传统文
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在当今时代,社会环境正时时刻刻发生巨大
变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奔涌荡涤,
大量的民俗民间文化、信仰活动、民间文书、口述
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和保护,既有学术研究的
意义,也有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许多民间
乡土文化行将湮灭,甚至已遭淘汰,已是一个无可
逆转的损失结局。无论其价值的高与低,作为人类
历史上曾发生过的文化形态,我们都应当留下它的
踪影。将一些珍贵的生活文化完整地保存下来,以
便进行合理研究,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湘西
土家族民众保留这些习俗仪式正是其中之一。
土家族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合渣、八月瓜(80元/斤)、粑粑(糍粑)腊肉、粽子、水酸菜炖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 上一篇:非洲梀木家具 非洲酸枝木家具好吗
- 下一篇:家具别名 古代家具名称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