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苏州家具展模特 苏州泡泡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苏州泡泡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15-01-27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市干将东路879号512室。

苏州泡泡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08323754376N,企业法人赫奕,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苏州泡泡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设计、制作、代理国内各类广告;商务信息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展览展示服务、会展会务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营销策划、礼仪服务、摄影服务、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演出、庆典设备的租赁、批发、零售;销售:日用百货、家具、服装、文化用品;手工工艺品制作培训;音乐、绘画、舞蹈、书法、英语、企业管理培训(以上项目不含国家统一认可的职业证书类培训)。(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5458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100-1000万和1000-5000万规模的企业中,共19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苏州泡泡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泥塑的历史

  泥塑的历史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

  [编辑本段]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编辑本段]地区与分布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

  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

  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死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

  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198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 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在饭店二楼的一间陈列室门楣上,“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铜牌依旧高悬,上面布满了灰尘。谈起当年的产品,不少员工依旧激动不已,如数家珍:《屈原》、《李白》、《木兰从军》、《黛玉观书》、《七品芝麻官》、《鲁迅》、《情侣猫》…… 一名技术人员这样介绍他们当年的产品:精绘无毒、漆色柔和、庄重雅致,富有趣味性和现实生活感。无论用于凤翔泥塑室内装饰陈列还是民间馈赠,或作儿童玩具,无不具有古朴典雅、幽默成趣的观赏价值。知情人这样描述泥塑厂当年停产的情形:精美的产品源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劳动,精致的工艺使产品成本趋高,加上当时国际市场的优胜劣汰,国内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工厂管理松弛,经营不善,使艺人收入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工厂逐步走进困顿,以致停产。 十年前的黄陂泥塑,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家庭,却没有走进市场,就这样抱着一块金字招牌走向了没落。

  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泥塑之乡泡桐之外。

  [编辑本段]天津泥人张

  一 [泥人张]艺术的起源

  「泥人张」彩塑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扬中外,为中天津泥人张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

  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的再现出来。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脱离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那时他十八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著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著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泥人张作品彩塑。

  二 「塑」与「绘」—「泥人张」彩塑的艺术特点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第四代张钺皆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渔樵问答》(张明山作)不单使我们想起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来道出国家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于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

  「泥人张」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罗丹和格赛儿的一段对话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座维纳斯像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命的印象,你以为是怎么来的?—— 是来自『塑造』的学问。」「泥人张」的作品里正是体现了这一学问,这也是「泥人张」作品里显现强烈生命感的一个原因。他们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著刻划人物内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张明山塑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确。对这两件作品徐悲鸿一九三三年在《大陆杂志》上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张」彩塑注重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并用朴素的色彩,使人觉得作品真实、感人。像张玉亭塑的《吹糖人》、《卖糖者》(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都是当时市井的真实生活。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的线条将人物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再施上淡淡的石青色,使我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对于这类作品,徐悲鸿曾这样赞誉:「此二卖糕者,与一买糖者,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一八六七—— 一九三八)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塑家远鲁(一八三八— 一九零二)虽有众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宫,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一八三一—一九零五)争一日之长。」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

  中国线的艺术传统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随著戏曲、小说的发展,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泥人张作品是在明中叶以后。明、清两代中,陈老莲的《鸳鸯家》、《秘本西厢》可称明代高峰;他那古绝厅崛、沉雄凝重的造型和朴拙的线描艺术给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飘逸洒脱,神采飞动。「泥人张」彩塑正吸收了中国传统线的艺术。

  张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间取和谐、合好古训之意。作者没有著重用鲜艳的色彩达到这一效果,而著重在塑造上—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划得欢笑外,作者更著重在衣纹上的处理,使衣纹在笑、蟾在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欢快、吉祥的场面。张景祜的《惜春作画》构图完整,人物婀娜之态及衣纹的质感都在塑造上表现出来;色彩华丽高雅、人物情感交融,使人觉得是一幅立体的工笔人物画。对于塑造,张钺在他著的《「泥人张」彩塑技法》一画中这样写道:「泥塑的彩塑是用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将形体大局依附于骨格的肌肉运动、衣纹变化、面部表情等,自内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过塑造把一切可以观察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的体现出来,成为体质、神态、光色相结合的形、神并足的塑像。它不单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是「随类赋色」地刻划了人物的丰采,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有生命力的生动造像。」「在绘色时又须运用绘画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地达到苍劲、秀丽、典雅、素质、艳美的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泥人张』的作品是以塑为根本为骨法,而画则是使造像达到体积、光色合一的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在创作上对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文者肖长青秀文雅,武者肖短虎背熊腰。张钺的《乐在其中》就是要表现一个文雅傲骨的文人—著重了刻划面部表情和手的动态,衣服线条单纯、色彩淡雅,展示出高超文雅、天真淡泊的文人气派。塑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件作品中借此抒情,展示出一个超脱、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此外,『泥人张』的作品有许多仕女的形象。张玉亭的《渔妇》很近似白描或敷施淡彩的仕女画。整个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流利明快,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塑像具有朴素、单纯、圣洁感。同时,她温柔娴静的姿态,又令人感到是一个中国古代美女的典型。

中国都出过哪些名模呀?

张亮、熊黛林、刘雯、雎晓雯、何穗、奚梦瑶。

  1. 张亮:原名张振锁,1982年3月26日出生于北京市,华语影视男演员、模特。2004年,张亮正式步入职业模特的道路。2006年,获得“中国风尚大典”风尚人物奖。2007年,获得“时尚先生年度盛典”年度男模奖。2009年,张亮开始在东京、巴黎、纽约等国际时装周走秀。

  2. 熊黛林:198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南京,中国内地女演员、模特,毕业于苏州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 。1999年,到上海发展,获得“中国民族模特大赛”季军 。2002年,获得第5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年度最佳职业时装十佳模特奖。

  3. 刘雯:1988年1月27日出生,湖南永州人,中国模特。2009年,作为第一个亚洲模特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 。

  4. 雎晓雯:1989年5月19日出生于陕西西安,中国内地女模特。2009年,雎晓雯因参加中国国际汽车模特大赛获得冠军后进入了模特行业,2016年11月,雎晓雯首次亮相维多利亚秘密年度大秀。2017年11月,雎晓雯再次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的T台。

  5. 何穗,1989年9月23日出生于温州,中国模特。连续四次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年度大秀,成为继刘雯之后第二个登上维秘大秀的东方超模。

  6. 奚梦瑶,1989年3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2013年11月,作为第四位亚洲超模登上维多利亚的秘密秀场。

中国十大服装设计师是谁

张肇达

上榜理由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主席团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任杉杉集团首席时装设计师;1997年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法国高级时装工会颁发“金顶奖”;1999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务院新闻办选中,出任“中华文化美国行”服装艺术总监;推出“FAIRWHALE”时尚男装成衣系列;2002年任汉帛国际集团艺术总监;推出“MARK LAZENEL”女装高级成衣系列;2004年推出FAIRWHALE JEANS女装系列;2005年再次捧得“金顶奖”。

人物点评 在中国时尚界张肇达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设计现代、舒适、华丽、精致而又不失典雅的气息,被誉为中国的时尚才子。 “典雅、含蓄、简约,雍容华贵、精雕细琢的女性美”是他的创作追求。他觉得自己的设计哲学更趋向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他总是试着强调纯净、性感、优雅,而且努力做到风格统一。“我忠于我的梦想,我想人们会因此而更加了解我想要呈现的是什么。”

吴海燕

上榜理由

现任中国服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WHY DESIGN北京吴海燕纺织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裁、艺术总监。中国家用纺织行业协会室内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1年获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颁发的杰出设计成就奖,同年荣获第五届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1999年起主持《中国服装流行趋势发布》,已经发布5次。1993年作品《鼎盛时代》获首届“兄弟杯”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唯一金奖。1987年起至今,在国内举办数十次个人服装设计展演专场,服装设计作品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国家的时装交流和表演活动。

人物点评 是身为杭州人与生俱来的那股子“杭铁头”劲,让吴海燕在中国服装界勇往直前,被誉为中国学院派时装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她说:“我渴望实现自我,所以我热爱这个扎扎实实的拼搏的过程。”吴海燕对传统东西情有独钟,强调的是一种大东方的概念,不只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红,而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东方美。

王新元

上榜理由 现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时装艺术******委员。1989年任北京银梦时装公司设计师;1992年成立北京新元时装公司,任总经理、总设计师;1997年任杉杉集团总设计师,北京杉杉法涵诗时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现任如意集团总顾问,杉杉集团艺术总监,万家美针织公司艺术总监,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专家、艺术总监,“时尚杰”集团董事长,上海时尚纪元服饰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等。同时任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南株洲工学院等高校课座教授或兼职教授。1995年荣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授予“中国最优秀服装设计师”称号。

人物点评 王新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凭借传统文化,摇辔时尚笼头,又独立历史潮头,敢为前人不为。从上****90年代开始,王新元全方位参与国内时尚活动,担任一系列全国范围的时装设计、模特大赛评委、评判长。如:连续四届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国赛区评委,首届世界男模大赛评判长,****电视台历届全国模特人赛评委、文化部“中国十人庆典演出”评委等。国内外时装报刊称他为“懂得如何在变革和延续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天才”。

梁子

上榜理由 “天意”(TANGY)品牌首席设计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时装艺术******委员。2001年荣获“2001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总排行第一名等三项大奖,2002年应邀参加韩国汉城时装周举办个人作品发布会。2003年赴法国巴黎参加“‘时尚中华’当代中国时装设计师作品发布会”。2004年荣获“2004中国国际时装周”“最佳女装设计师奖”、“最佳女装设计品牌”奖。2005年应邀参加上海国际服装服饰文化节。2005年代表中国服装设计师参加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时装周。

人物点评 在梁子看来,完成一场发布会就意味着成就了一次品牌内涵、文化、精神的升华,并与社会进行了一次交流。每一次的发布,梁子都会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去体现“天意·TANGY”平和、健康、美丽的理念,并力求让看到发布会的人们能真切感受到“天意”带给大家的美好。她运用天然环保的棉、麻、丝(莨绸)、毛,将中国传统的精美工艺与现代的时尚元素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文化的本土性和时尚的世界性完美结合的时装设计之路。 答案补充 肖钧

上榜理由 目前任职于一家顶级的麻类服装品牌。他与企业合作的实战案例对于整个业界都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考虑企业的商业秘密和设计师的低调我们暂时不予以详细报道,但服装周刊会始终关注这个品牌和设计师,因为,这可能是中国服装领域某种具有开创性的合作方式。

人物点评 实力派服装设计师,同时在服装营销方面也有很多实战经验,有过经营大牌女装经验。属于服装领域难得的综合型实战型人才。

谢锋

上榜理由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艺术******原副主任委员。1990年获日本服装青年设计大奖赛金奖。1990至1993年 担任日本NICOLE服装公司服装设计师。2000年创办“吉芬”女装品牌。现任北京吉芬服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设计总监。

人物点评 在谢锋看来,服装设计师既不是裁缝,也不是艺术家。服装并不是艺术。艺术是把物质变精神,而设计师是把精神变物质。服装设计师首先该学会品味生活,然后创造生活,合格的设计师必须代表某一个消费群体,所以他设计的服装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

答案补充 马可

上榜理由 广州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199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服装设计兼表演专业。1993年任广州江隆实业公司服装部设计总监;1995年任香港锦龙企业集团国内时装部设计总监;1996年创建“例外”品牌及广州状态服装设计有限公司,任设计总监。1995年荣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

人物点评 用心的设计是看得见的,作为一名设计师,马可一直坚持让服装去说话。

姚峰

上榜理由 中国著名青年设计师。姚峰是美国杜邦莱卡首届“青年风尚”设计师金奖得主,同时也是著名时尚女装“洁”品牌的创始人,意大利著名高级女装“希卡”品牌的大中华区设计总监,他被业界称为“鬼才”“精灵”,并被****广泛赞誉为时尚设计界的中国“加利亚诺”。“与其说爱服装设计,不如说爱女人”——这是姚峰的经典名言。

人物点评 姚峰说:“每个女人都有美的故事可以挖掘,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这个。”姚峰多元化的设计,显现出卓越的创造才能,打破了传统常规而另辟蹊径。姚峰的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姚峰凭借自己的实力,人气会越来越旺!

答案补充 王一扬

上榜理由 1992年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王一扬留校做了老师,1997年应陈逸飞之邀,加入创造“Layefe”这个品牌。2002年,王一扬另组公司,主持设计“素然ZUCZUG”品牌系列,以其独特而冷静的风格,在众多本土品牌里脱颖而出。此后,复兴路一幢安静而神秘的老式洋房,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进而催生了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茶缸”。这是组蓝布系列,在王一扬的记忆里,那是中国人用得最多的颜色,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颜色。“茶缸”,作为一款设计高端品牌,每件每款都是少量精致的态度,更从试验的角度探索时装与生活的可能。

人物点评 他作品中透露出的低调不仅体现在用色上,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素材,在平常的元素中寻找被人忽略却又不寻常的魅力。他说,他想用简单的布料和颜色,在服装中找到“伸懒腰”的那种感觉。 答案补充 倪军

上榜理由 现任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教师,1993年“北欧世家”皮鞋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997年“中华杯”服装设计大赛银奖,1997年“天嘉爱杯”服装设计大赛二等奖,1996年举办的个人秋冬时装作品发布会,使其事业更上一层楼。

人物点评 目前,倪军就职于上海群工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他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羊绒制品设计师。

叶俊的介绍

叶俊,杭州创纪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浙江兰溪人,本科学历,中国百业著名实战行销教练、超级演说家。历年远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持续向安东尼·罗宾、约翰·格雷、约翰·库缇斯、乔·吉拉德、博恩·崔西、彼尚、尼克·胡哲等多位世界领域第一名大师学习;成功辅导过数十个行业的数百家企业,创造或刷新多项行业销售纪录,帮助数万人激发潜能、重塑人生。

一、知行合一,认真探索经营之道。叶俊老师每年都要远赴美、英、澳大利亚等地向各行业第一名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十几年来,始终不脱离实战一线,在做一线咨询师时期更是一个企业接着一个企业梳理公司框架、定制活动方案、亲自潜能激发、创造销售奇迹,早年的作品:帮助珂兰钻石完成年增加额达4倍;帮助八月照相馆单店18天活动超1600万、家纺业单场活动超过600万、服装业单店单场活动破1000万纪录......至今仍被视为传奇战绩。

二、富而思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个人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整体政策,企业发展后在拥有更大资源的同时也应当更主动积极的承担社会责任。叶俊老师创业以来先后在西北民族大学设立“创纪录企管奖学金”、受张家界市慈利县人民政府委托特聘为“慈利县少数民族青年创业顾问”、受兰溪组织部邀请,作为“智造智创大讲堂”专场嘉宾为党政干部和优秀企业家做时代心理学专题演讲、获得杭州市摄影婚庆行业协会特别感谢状并受聘为副会长单位、受宁波兰溪籍企业家联盟兰花荟邀请做公益演讲、三年持续开设准公益课程回馈社会。

三、敬业诚信,踏实打造品牌口碑。叶俊老师多年来保持高频率开课,独立研发打造《巨人的觉醒》、《行销领导力》、《话术革命》《涅槃之道》、《领袖演说之道》等广受好评的口碑课程;创纪录企管与企业家学员在课后保持大量互动、解答,课程定位“五位一体”对企业家本人领导力、营销力、团队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全方位扫描、答疑。大量老学员在课堂上获益并在事业和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取得了很好的突破;90%以上的老学员不断重复回到课堂学习,一半以上的学员有超过6次、8次、10次来到课堂,甚至有学员一口气连续参加创纪录企管课程16次而未间断的记录。这充分证明了叶俊老师课堂的价值与魅力。

祖国60年的变化 急!!!

祖国,我为你骄傲

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国母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感到身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是多么的骄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课堂上和书本上越来越多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疆土,有着有口皆碑的中华文化,有着饮誉海外的“四大发明”,有绵延万里的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壮丽的北京故宫,无与伦比的苏州园林,还有丰富的宝藏和秀丽的风光……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现着祖国母亲饱经沧桑的脸和那坚强不屈的身躯。 为了祖国的光明和富强,不知有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使祖国挣脱铁链,获得新生;又有多少爱国志士,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国家兴亡,匹夫有则”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面对破碎的河山,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赴后继,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升起,耳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总会感到热血沸腾,有股发自内心的呼喊:祖国,我为你骄傲。

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早晨,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阳一同升起,飘扬的国旗就像母亲微笑着张开双臂。此刻,我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

今天,我们应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宏伟抱负,应该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志向,让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我要深情地说一声:祖国,我为你骄傲!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建国60年来,交通运输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观。街道不拥挤了,变得有秩序了。6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6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我市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长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观虽有改善,但仍需推广。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城市马路不仅仅是人和物位置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检验场。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交通知识的教育,每个人也严格按照交规出行。

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较其他国家做得还远远不够。每天,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车辆比比皆是。例如,非机动车遇红灯时越线、在车道上逆行、违法载人载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护栏、乱穿机动车道等。有的时候我过马路,经常会看见红灯时行人无视信号灯闯红灯,或者绿灯时汽车利用交叉路口时间差不顾过马路的行人加速冲过去等情况。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通信号的路口还好一些,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乱的景象,车水马龙,互不相让。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车辆依法行车,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执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这两部分同时“展现”在马路上,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2018年4月2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那个展需要门票吗?

不需要的,一般是现场二维码扫一下,登记一下信息就好了

泥塑的历史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

  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地区与分布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

  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

  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死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

  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198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 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在饭店二楼的一间陈列室门楣上,“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铜牌依旧高悬,上面布满了灰尘。谈起当年的产品,不少员工依旧激动不已,如数家珍:《屈原》、《李白》、《木兰从军》、《黛玉观书》、《七品芝麻官》、《鲁迅》、《情侣猫》…… 一名技术人员这样介绍他们当年的产品:精绘无毒、漆色柔和、庄重雅致,富有趣味性和现实生活感。无论用于凤翔泥塑室内装饰陈列还是民间馈赠,或作儿童玩具,无不具有古朴典雅、幽默成趣的观赏价值。知情人这样描述泥塑厂当年停产的情形:精美的产品源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劳动,精致的工艺使产品成本趋高,加上当时国际市场的优胜劣汰,国内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工厂管理松弛,经营不善,使艺人收入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工厂逐步走进困顿,以致停产。 十年前的黄陂泥塑,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家庭,却没有走进市场,就这样抱着一块金字招牌走向了没落。

  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泥塑之乡泡桐之外。

  [编辑本段]天津泥人张

  一 [泥人张]艺术的起源

  「泥人张」彩塑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扬中外,为中天津泥人张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

  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的再现出来。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脱离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那时他十八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著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著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泥人张作品彩塑。

  二 「塑」与「绘」—「泥人张」彩塑的艺术特点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第四代张钺皆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渔樵问答》(张明山作)不单使我们想起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来道出国家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于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

  「泥人张」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罗丹和格赛儿的一段对话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座维纳斯像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命的印象,你以为是怎么来的?—— 是来自『塑造』的学问。」「泥人张」的作品里正是体现了这一学问,这也是「泥人张」作品里显现强烈生命感的一个原因。他们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著刻划人物内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张明山塑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确。对这两件作品徐悲鸿一九三三年在《大陆杂志》上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张」彩塑注重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并用朴素的色彩,使人觉得作品真实、感人。像张玉亭塑的《吹糖人》、《卖糖者》(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都是当时市井的真实生活。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的线条将人物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再施上淡淡的石青色,使我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对于这类作品,徐悲鸿曾这样赞誉:「此二卖糕者,与一买糖者,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一八六七—— 一九三八)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塑家远鲁(一八三八— 一九零二)虽有众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宫,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一八三一—一九零五)争一日之长。」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

  中国线的艺术传统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随著戏曲、小说的发展,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泥人张作品是在明中叶以后。明、清两代中,陈老莲的《鸳鸯家》、《秘本西厢》可称明代高峰;他那古绝厅崛、沉雄凝重的造型和朴拙的线描艺术给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飘逸洒脱,神采飞动。「泥人张」彩塑正吸收了中国传统线的艺术。

  张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间取和谐、合好古训之意。作者没有著重用鲜艳的色彩达到这一效果,而著重在塑造上—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划得欢笑外,作者更著重在衣纹上的处理,使衣纹在笑、蟾在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欢快、吉祥的场面。张景祜的《惜春作画》构图完整,人物婀娜之态及衣纹的质感都在塑造上表现出来;色彩华丽高雅、人物情感交融,使人觉得是一幅立体的工笔人物画。对于塑造,张钺在他著的《「泥人张」彩塑技法》一画中这样写道:「泥塑的彩塑是用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将形体大局依附于骨格的肌肉运动、衣纹变化、面部表情等,自内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过塑造把一切可以观察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的体现出来,成为体质、神态、光色相结合的形、神并足的塑像。它不单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是「随类赋色」地刻划了人物的丰采,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有生命力的生动造像。」「在绘色时又须运用绘画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地达到苍劲、秀丽、典雅、素质、艳美的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泥人张』的作品是以塑为根本为骨法,而画则是使造像达到体积、光色合一的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在创作上对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文者肖长青秀文雅,武者肖短虎背熊腰。张钺的《乐在其中》就是要表现一个文雅傲骨的文人—著重了刻划面部表情和手的动态,衣服线条单纯、色彩淡雅,展示出高超文雅、天真淡泊的文人气派。塑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件作品中借此抒情,展示出一个超脱、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此外,『泥人张』的作品有许多仕女的形象。张玉亭的《渔妇》很近似白描或敷施淡彩的仕女画。整个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流利明快,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塑像具有朴素、单纯、圣洁感。同时,她温柔娴静的姿态,又令人感到是一个中国古代美女的典型。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