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北京禧福庆家具商贸有限公司 2016年生态板十大品牌最新排名
生态板十大品牌排名详细介绍(2016年版),各个媒体平台有各自的版本,这也是其中的一种,希望对提问者有帮助!
兔宝宝
德华兔宝宝装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3年,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发展,公司已经从单一的装饰贴面板生产型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室内装饰材料综合服务商,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公司以推进行业绿色进程为己任,积极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以高品质、高环保产品为载体,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装饰材料综合服务商,实现由制造业向品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并努力构建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大力实施六大专卖体系,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莫干山
浙江升华云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升华集团旗下重点骨干企业,历经了十多年成就了今天国内规模强大且具有很强影响力的环保型装饰材料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现年产值约20亿元,员工2000余人,已经形成了从森林培育种植到生产、经营装饰贴面板、胶合板、细木工板、科技木、地板、集成家居(衣柜)等10多类装饰材料、成品家具的一条龙生产加工基地。自有的“莫干山”品牌已成为中国环保板材十大品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
千年舟
千年舟集团·华海木业有限公司,中国健康居家建材的推动者,专业从事木工板、多层板、装饰贴面板、地板、木门、阻燃板等居家环保建材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公司全力打造的“千年舟”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中国节能设计、施工、装饰装修一体化指定绿色环保建材产品”、“室内装饰推荐绿色产品”、“2008国家自行车队场馆指定产品”等荣誉。今天,千年舟不仅已经成为中国健康环保居家建材的符号,更是迈入了国际市场,产品遍及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壮象
壮象木业始于2005年,专注香杉生态产业。并于2014年正式更名广西壮象木业有限公司。公司坐落在广西林业大县、中国香杉核心地——融安县,拥有占地140多亩的生态产业制造基地,是一家集板材与家居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公司。秉承“厚德载物,健行不息”的核心价值观,壮象木业以“做健康家居的典范”为已任,成立十年来,专注健康家居事业,致力于向每一个家庭提供不仅性价比优,而且生态环保的产品。依托桂北丰富的香杉资源优势,壮象木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导入ISO9001、ISO14001国际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美国CARB等认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所生产的香杉生态板、细木工板、多层板等饰材不仅深受国内客户信赖,更畅销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
凭借对产品品质的坚持和对产业、行业的突出贡献,壮象木业多次被授予“广西名牌”荣誉称号,并被认定为广西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被评定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公示企业;同时2016年荣膺“中国生态板十大品牌”、“中国香杉实木生态板第一品牌”、“人气新品板材十大品牌”和“中国十大多层板品牌”等荣誉。
湖南湖湘
湖南湖湘木业有限公司创办于2004年,是香港恒富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2004年就开始生产高档次细木工板和指接板。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今天的湖湘木业已成为一家投资累计超1.5亿元。湖湘木业被国内大众网络媒体、国家权威品牌评定部门评定为生态板十大品牌,中国板材十大品牌,中国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产品质量公证十佳品牌,中国装饰板材十大品牌,生态板十大品牌,湖南名牌,湖南省著名商标,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国家认证的AA级企业,也是湖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定点检验单位,荣获 ISO14001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绿色”双认证),并被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中国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产品质量十佳品牌”,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质量环保认证证书等一系列殊荣。
腾飞
河北腾飞木业有限公司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成立于1996年,员工800多人,主要从事细木工板、多层板的研发与生产,日产量1000立方米,总投资3.6亿元,厂区占地面积200亩,建成投入运行十条胶合板生产线,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有800吨的多层热压机、冷压机、裁边锯、进口砂光机等设备,产品质量稳定,主要为“腾飞”牌系列细木工板、定制衣柜、生态健康板、家具组合板、防火板饰面家具板、多层板、双贴面柜体板、木门板、超平家具专用板等产品。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西、陕西、内蒙、河南、山东、甘肃、青海、东北三省等地区,腾飞产品深受用户的欢迎。
鹏鸿
大连鹏鸿木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97年,“鹏鸿”品牌及板材系列产品因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而广受赞誉、屡获殊荣。曾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家居产业领军品牌”、“中国家居产业环保先锋企业”、“中国十大生态板品牌”、“中国板材网络评选十大品牌(2014年,2015年)”、“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绿色装饰产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并通过了ISO9001: 2014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14环境体系认证。行业首创的“鹏鸿”牌无醛胶细木工板更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2009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和2009年国庆阅兵观礼台的指定用材。
福庆
福庆板材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专注木制品行业,是江苏省最大的板材企业;2009年,据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最新数据发布,评定“福庆”为中国板材十强企业;2011年1月,福庆木业当选为中国胶合板协会执行会长单位。2012年12月“福庆FUQING”商标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07月荣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荣获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2014年荣获江苏省AA级质量信用企业、2014年10月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目前已经全面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FSC森林认证、日本最高级别质量管理体系的JAS认证,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福庆”品牌是中国第一个在日本注册商标的板材企业,福庆出口日本板材总量和同类产品连续8年均占全国第一。公司致力于环保型装饰材料的开发、生产和研究,产品已达到日本F★★★★级、欧洲E0级环保标准。和南京林业大学组建的“江苏速生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省内唯一一个承担速生杨技术研发的中心。
金玉华
金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环保细木工板、胶合板、装饰面板、白乳胶、油漆为主导产品,以石膏板、五金、木线等为辅产品的集科研、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装饰建材企业。金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板材第一品牌,以环保为己任,始终坚持以科技改变生活,以创新赢得市场为经营宗旨打造“金玉华”品牌,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产品技术、样品检验各个环节均严格把关,金玉华人始终高擎生态与品质两面大旗,坚持“关怀到人,用心到家”的核心理念,以推进装饰建材行业绿色进程为己任,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营造自然生态的家居乐园。
大王椰
杭州大王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3家贸易公司、3家生产工厂、1家房地产公司和1家装饰材料市场。作为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一员,在全国拥有600余家大王椰品牌专卖店,为消费者提供包括板材(免漆板、细木工板、饰面板、集成材、多层板、橱柜板、石膏板等)、五金、地板三大系列的家居装饰材料及其配套产品。
大王椰凭借雄厚的实力背景与其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推动中国建材行业发展。在中国浙江嘉善拥有占地250亩的板材生产制造基地,是实力强大的生产制造工厂。2014年通过数字化科技设备,雄厚的研发生产创新力,成功研发推出了“智能免漆板(生态板)”产品。在提高国内建材产品质量的同时,大王椰于中国建材产品智能化发展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岭南春节习俗(寒假作业!急!!)
岭南就是广东:广东的春节习俗一般是
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西江水上人家春节风俗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祭灶、扫尘、贴春联、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
【祭灶】
祭灶又称“送灶”或“辞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等到除夕夜,把“灶神”再接回来。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之日,全家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谁知道名人的诗,闲聊的不要
名人诗集
自学成才赞
大才不乏出寒门,名家宁⑴俱学历深。
映雪借读昔孙康,囊萤苦学晋车胤。
挂角牧读隋李密,负薪不辍汉买臣。
彼虽家贫犹苦卓,学优而仕古名人。
十九世纪达尔文,自学首创进化论。
中学肄业恩格斯,共产学说创始人。
小学未竟爱迪生,千项发明世无伦。
爱因斯坦小职员,虔心研创相对论。
高考未中苏阿芒,苦学精通六国文。
古今中外自成者,欿⑵然劼⑶学铁变金。
【注】
⑴ 宁:副词。岂,难道。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⑵ 欿(k?n,砍)然 :不自满。
⑶ 劼(ji?,结)学:努力学习。
高 考 之 后
二OO二年七月
落榜学子莫灰心,孙山之外大有人。
梁灏八十圆仕梦,苏章⑴千里负笈⑵奔。
虽有迟钝及聪颖,重在意志与决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
⑴ 苏章:东汉扶风平陵人,字孺文。少博学,曾任
冀州刺史。幼年曾背负书箱不远千里出外访求名师,
殷切求学。
⑵ 负笈(j?,及):笈,书箱。背负书箱。如:负笈从师。
为孙女文静十岁生日赠诗
一九九八年古历三月廿六日
金贵年华勿贪戏,当立映雪囊萤志。
稚齿不塑报国才,老大无为悔莫及。
勉 孙 勤 学
十载寒窗一瞬间,绮年⑴不黾⑵老徒憾。
应学筑窝春燕勤,莫效无巢斑鸠懒。
知识高深积点滴,海洋辽阔汇溪涓。
笨鸟先飞不甘后,聪敏力学唯自勉。
【注】
⑴ 绮年:青春少年。
⑵ 黾(m?n,敏):黾勉。努力、勉力。
背 诵
熟读成诵义精思,名篇警句须强记。
蚕食桑叶吐素丝,蜂采花粉酿甘蜜。
胸有成竹语气弘,腹满诗书才华溢。
意到笔随绮思涌,文从字顺吐珠玑。
为二年级文娟孙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鼓 掌
二OO二年七月
文娟勤奋师辛劳,学业期期列前茅。
双百双优兼三好⑴,再接再厉勿骄傲。
【注】
⑴ 双百:语文、数学各百分。
双优: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
三好:德、智、体。
庭 诰
凡事应遵规律行,处乱不惊务镇定。
宜先未雨而绸缪,勿待临渴始掘井。
人生三天
人生一世惟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是非与功过,总结教训即经验。
明天立志展鸿猷,成功失败难判断。
一切希望在今天,抓住机遇迎挑战。
家 庭
社会细胞小家庭,人生港湾避浪风。
夫唱妇随恩情重,父慈子孝血缘浓。
兄宽弟让如手足,姑敬嫂恭胜宾朋。
人杰风正国安定,家和气顺万事兴。
尽 孝
孝顺父母敬为先,孝道不独讲吃穿。
物质生活已无虞,精神赡养重于前。
生前尽孝求实惠,死后葬祭可从俭。
罹难方显情义真,家窘弥知孝子贤。
劝君将亲作儿看
一
董永孝典古盛传,时风日下亟针砭。
待儿待亲何相反,劝君将亲作儿看。
二
儿女服饰汝不靳⑴,父母悬鹑⑵似见惯。
劝君重孝惜德誉,莫令世人白眼看。
三
购来糕点供儿餐,少闻回家作亲膳。
爱护心肠何颠倒,劝君莫忘母乳甜。
四
儿住上房似当然,高堂反居偏房间。
房屋本是双亲建,见怪不怪心何安。
五
养亲二人尚犯难,兄弟轮流惮多担。
儿女成人亲不易,父母养尔谁轮换。
六
有钱买药治儿病,无钱求医医亲残。
君有疾患亲挂念,亲有苦痛何漠然。
七
幼儿詈⑶骂我喜欢,父母嗔⑷怒心不甘。
劝君正立老幼观,尊老爱幼理当然。
八
儿辈千言君不厌,父母张口谓闲管。
皓首苍颜多谙练⑸,劝君钦奉老人言。
九
幼儿屎尿君不嫌,亲老吐痰反憎厌。
六尺身躯何处来,劝君莫嫌亲暮年。
十
花开能有几日红,君身焉能常壮年。
上行下效乃常理,早树榜样给儿看。
【注】
⑴ 靳(j?n,近):吝惜,不肯给予。
⑵ 悬鹑:鹌鹑毛斑尾秃,像褴褛的衣服,因以悬鹑形容
衣服破烂。如:衣若悬鹑。
⑶ 詈(l?,力):骂。
⑷ 嗔(ch?n,抻):① 怒,生气。②对人不满;生人家
的气;怪罪。
⑸谙(?n,安)练:熟习;熟练;有经验。
何 为 孝
敬而不养唱高调,养而不敬如狗猫⑴。
为人子者当知孝,养而敬之孝至高。
【注】
⑴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见《论语译注》为政
篇第二)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他
们都把尊亲敬亲视为高层次的孝—尊亲敬亲固然要
以养亲为前提,但养亲是起码的,只养不尊,无异于犬马。
酬 与 仇
——斥不孝者
交友尚互酬,何及亲恩厚。
如以仇代酬,忤子焉如狗。
劝慰老同学韩春福
丧偶节悲顺变
同窗古稀诉衷肠,丧偶凄楚复彷徨。
中馈无人井臼懒,凡事唯己手脚忙。
一生谁免为孤雁?百年岂能俱鸳鸯!
劝君节悲多保重,振作精神沐夕阳。
二
晚年怕吟悼亡诗⑴,孤灯吊影⑵倍楚凄。
花好总有花谢日,月圆岂无月缺时。
生关死劫谁能免,别恸离悲奈何之。
劝君切勿再哀伤,节悲顺变重身体。
【注】
⑴ 悼亡诗:晋朝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
丧妻为悼亡。
⑵ 吊影:对影自怜。极言孤独。
劝慰某夫妇
同舟共济已有年, 夫妻恩爱理自然。
久晴必有阴雨日, 时晦⑴当思霁月⑵天。
人言细思忌谮诉⑶,遇事忖度防讹传。
互谅互让互尊重, 和睦久昌度百年。
【注】
⑴ 晦(hu?,汇):昏暗。
⑵ 霁(j?,济)月:雨过天晴后的明月。
⑶ 谮(z?n,怎)诉:诬险;中伤。
古 训 集
修 身
不作亏心事,岂惧夜叩门?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拜神?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修身后齐家,饬躬⑴始化人。
齐 家
交往结良友,定居必择邻。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寒门生贵子,陋巷出圣人。
忠厚处世事,诗书传子孙。
治 国
当权宜积德,有势莫欺人。
奸暴固究治,愚柔尤全矜⑵。
疾风知劲草,板荡⑶识诚臣。
官清民自安,国正人心顺。
【注】
⑴ 饬(ch?,斥)躬:正己、正身。
⑵ 奸暴固究治:愚柔尤全矜:奸诈暴虐者自当究查治
罪,老诚柔顺之人,尤须周全怜惜。
⑶ 板荡:诗《大雅》有《板》、《荡》二篇,讥剌周
厉王无道,败坏国家。后因以板荡指政局变乱或社
会动荡不安。
金 虎 迎 春
——博兴县九八年老干部迎春
茶话会应邀赋诗
送别丁丑夕照红,迎来戊寅旭日升。
九七港归振国威,十五党代指航程。
国强民富百业举,政通人和万事兴。
众老欢聚颂盛世,福寿绵长乐升平。
港澳回归颂
邓公理论树功碑,一国两制放光辉。
澳继港归金瓯⑴固,珠联璧合⑵夙愿遂。
欣看紫荆花呈艳,喜赏白莲荷现蕾。
扬眉吐气湔⑶邦耻,合浦珠还⑷颂国威。
【注】
⑴ 金瓯:喻疆土之完固。
⑵ 珠联璧合:喻天象。《汉书》《律历志》:“日
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后以喻众美毕集,完美
无缺。也作璧合珠联。
⑶ 湔(ji?n,煎):洗:湔洗、湔雪。
⑷ 合浦珠还:传说汉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
宝,先时郡守并多贪秽,极力搜刮,致使珍珠移往
别处。后孟尝为合浦太守,制止搜刮,革易前弊,
珍珠复还。后用来比喻东西失而复得。
咏黄河淤背
渹湱⑴黄河万里沙,随波逐浪顺流下。
豫境萦漩曾作客,鲁域滞垽⑵是其家。
抬高河床昔为虞,挹注⑶岸背今固坝。
驯服黄龙指日待,千里沃野看稻花。
【注】
⑴ 渹湱(h?ng,hu?,轰霍):波涛冲击声。
⑵ 垽(Y?n,印):河底沉淀的淤泥。
⑶ 挹(Y?,抑)注:比喻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
补不足的地方。
咏建国五十周年
前卅命舛⑴步履艰,后廿舵稳始扬帆。
御外治内金瓯固,极左反右人心散。
改革开放除旧弊,精神物质换新天。
小平理论指航向,国强民富震宇寰。
【注】
⑴ 命舛(chu?n,喘):命途多舛(命运不好)。
建国五十周年
博 兴 颂
喜迎开国天命年,鼎革伟功百业显。
人民生活如日升,全国皆然我亦然。
二
古城博兴换新颜,高楼林立耸云端。
立交衢通棋枰路,灯火辉煌不夜天。
三
交通运输更方便,铁路初开浦东线。
国道纵贯连山广,清河航运达济南。
四
商贾云集大世界,方兴未艾工业园。
店铺栉比百业兴,市场繁荣史无前。
五
滨河游园美如画,董永公园蕾欲绽。
路净荫浓环境美,卫生城市几连冠。
六
博兴精神,邑人誓言。
求真务实,团结奉献。
艰苦奋斗,勇于争先。
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博 城 新 貌
高架桥横飞彩虹,火车汽车穿梭行。
阻车怨恚(1)已成史,灯火辉煌又一景。
二
街道柏油改砼面,人道盲路铺彩砖。
平整洁净环境美,人车分流倍觉安。
三
飧后偕妻步河边,偶见砼桩成一线。
借问此举何所用?不久城区通热电。
四
文化广场城中现,三馆耸立形如山。
董永公园山水景,广播大厦蔚壮观。
五
乐安大街环城路,专业市场商贸区。
安居廛里雨后笋,博城新貌如画图。
六
荒原芜墟变草坪,清风拂面绿意浓。
情人惬意游人乐,鸟语花香似仙境。
【注】
(1)恚(hu?,会):怨恨。
咏博城亮化
盛世佳节扮博城,入夜阛阓亮晶晶。
火树银花竞闪耀,彩灯霓虹相辉映。
条条大街如白昼,座座高楼似蜃景。
仙女惊异俯首望,误认博兴即天宫。
赞 马 路 改 造
沥青改砼⑴面,
濇⑵路变坦途。
人车分流各安全,
驶行畅无阻。
拓宽人行道,
加修盲人路。
擿埴⑶足探双索途,
庶⑷瞽⑸夸政府。
【注】
⑴ 砼(t?ng,同):混凝土。
⑵ 濇 (s?,同涩):不滑润。往来不利是谓涩也。
⑶ 擿(zh?,至)埴(zh?,值):擿,点;埴,粘土,
指地。擿埴索途:盲人以杖点地探求道路。
⑷ 庶(sh?,树):平民,百姓。如庶民。
⑸ 瞽(g?,古):盲人。
博兴乡镇特色
兴福橱具白铁,
闫坊植桑养蚕。
店子大棚西红柿,
纯化元葱大蒜。
大市场椒园立,
商贸城北关建。
户户商店西谷王
湖滨旅游联线。
步行街观感
步行商街贯城中,欧式建筑昼夜明。
商贾云集呈闹市,贸易兴隆四海通。
抒 怀
麻大湖水作砚池,博兴大地铺为纸。
邑域发展如升恒⑴,挥毫赋诗难尽意。
【注】
⑴ 诗《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后来
用为称颂事业日益发展的套语。
千禧年新春
机缘世纪两千年,物阜民丰美空前。
玉兔回宫报陆喜,金龙出海庆华旦。
旭日安居歌国泰,新春乐业颂民安。
欣逢盛世酌春酒,好趁良辰写诗篇。
颂 盛 世
国开盛世千花艳,党振雄风万象新。
沿海开放结硕果,内地腾飞又逢春。
西电东送能源衡,南水北调旱湛匀。
神州朗诵升平乐,万民齐赞领航人。
咏建党八十周年
南湖星火已燎原,风雨征程八十年。
烈士骨铺解放路,英雄血染艳阳天。
锤镰旗举三山倒,工农科兴四化现。
踏平坎坷辟大道,党誉国威史空前。
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二OO一年七月十五日
世奥投票, 莫斯科城。
七月十三, 属于北京。
二OO八, 奥运作东。
喜讯传来, 举国沸腾。
载歌载舞, 欢声雷动。
礼花璀璨, 鞭炮声声。
喜极而泣, 举杯相庆。
激动之情, 难以形容。
百年辱史, 令人心痛。
“东亚病夫”,耿耿在胸。
胜利背后, 忆党身影。
八十余年, 风雨历程。
南湖之光, 奥火熊熊。
来之不易, 众志成城。
改革开放, 经济繁荣。
国力增强, 政治稳定。
世界认同, 赢得尊重。
如愿以偿, 圆奥之梦。
满怀豪情, 力争全胜。
预祝北京, 举办成功。
文化广场仲秋夜
二OO一年十月一日
国庆月夜适仲秋,盛世欢歌乐神州。
金风荐爽桂香飘,玉露生凉笙乐悠。
倾城伉俪齐眉驻,举家老幼携手游。
广场新姿先睹快,博城建设添锦绣。
佳 节 念 台 胞
二OO一年九月三十日
国庆恰逢仲秋日,佳节适值气爽时。
翘首遥望台湾岛,举杯祝福胞兄弟。
四化建设等参与,九州疆域盼统一。
同心同德金瓯固,一曲霓裳传玉笛。
入 世 赞
二OO一年十一月十日
二十三点三十八分
入世谈判十五年,今宵多哈⑴梦始圆。
智斗强顽持正义,力排众议克磨难。
改革发展获机遇,开放拓宽迎挑战。
国计民生与时进,经济腾飞宏图展。
【注】
⑴ 多哈:系亚州卡塔尔国首都。
中 华 新 纪 元
二OO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国运昌隆万民乐,好戏连台喜事多。
APEC峰会开上海,W T O纳中国。
奥运申办北京市,足球冲出亚洲国。
喜迎党的十六大,锦绣前程更广阔。
扫 墓
二OO二年清明节
清明祭扫雨绵绵,松柏冬青染陵园。
小鸟枝头停欢唱,孩子整队立肃然。
烈士牌位一排排,民众心头沉甸甸。
今日盛世山河美,代代岂敢忘昨天。
二
母亲辱史近百年,千万儿女赴国难。
松柏节操泣鬼神,浩然正气惊地天。
九州奠基白骨筑,五星红旗鲜血染。
人间遍种幸福花,严冬过后春蕾绽。
三
先烈有灵应在天,想已难辨故家园。
足迹踏处高速路,炮火阵地花果山。
残垣废墟崇楼区,荒碱涝洼吨粮田。
国人已立凌云志,实现先辈血誓言。
咏建党八十一周年
二OO二年七月一日
党龄万世远无涯,海屋方开耄耋花。
旭日初升睡狮醒,艳阳普照卧虎下。
四化建设奠基础,三个代表添砖瓦。
万仞高楼代代建,共产大厦即灯塔。
读李煜词反其意而用之
春花秋月赏不厌,
往事如云烟。
昨迁三室两厅楼,
几年工资频增物价优。
敦庞⑴温凊⑵容颜改,
何时如现在?
问君能有几多寿?
但慭⑶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
⑴敦厐:丰足。
⑵ 温凊(q?ng,庆):即温凉。冬温夏凊的省称。
冬温夏凊——表示儿女侍奉父母无微不至。如:
“冬温夏凊,晓夕承奉。”
⑶ 慭(Y?n,印):愿;宁愿。
欢庆党的十六大
二OO二年十一月
举国欢庆十六大,幸福明天蓝图画。
承前启后开新纪,继往开来强中华。
开拓创新向辉煌,与时俱进跨骏马。
祖国山河披锦绣,神州大地映彩霞。
二
泰山南北披盛装,黄河上下纵情唱。
三个代表聚民心,万朵葵花向太阳。
镰刀收获金秋果,锤头奏出新乐章。
华夏儿女喜扬眉,斗志昂扬奔小康。
三
三步战略两步蒇,总体小康已实现。
古训民以食为天,今日人将吃等闲。
增福添寿身尤健,丰衣足食梦已圆。
千年祈祷神不灵,党的宏图有天监。
四
京华盛会聚群彦⑴,尧天舜日更灿烂。
从来后浪推前浪,自古先贤让后贤。
三代核心宏猷定,一届中枢勋业建。
稳步交班施善政,齐心协力勇攀颠。
五
中华腾飞靠中央,砥柱中流永放光。
毛公开元奠国基,邓老改革指航向。
江总承前辟大道,胡君率众奔小康。
龙腾虎跃民心聚,尧年盛世乐无疆。
【注】
⑴ 彦:美士,才德杰出的人。
欢 庆 十 六 大
咏十三年生活巨变⑴
二OO二年十一月
一
三代领导举邓旗,与时俱进开新纪。
国强民富小康现,生活巨变远胜昔。
二
改革之初万元户,似乎家庭拥巨富。
百万富翁今不奇,时兴见面比腰粗。
三
西装革履昔罕见,如今百姓已普遍。
姹紫嫣红时装潮,天宫仙女下尘凡。
四
食不厌精昔梦想,膳食结构今变样。
副食已夺主食位,荤素搭配讲营养。
五
昔日两楹住全家,时下沃墅比豪华。
家具电器讲时髦,门庭宛如宰相家。
六
往日出行自行车,今朝摩托老头乐。
的哥的姐招手至,梦想成真小轿车。
七
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国均七十一。
医疗保健营养好,期颐耄耋比比是。
八
旅游潇洒新时尚,昔日囊涩不敢想。
如今节日黄金周,游人如织遍城乡。
九
往昔沟通靠书信,通讯工具日日新。
电话手机电脑网,天涯只咫若比邻。
十
智力投资肯解囊,本科大专遍城乡。
国企民营选人才,博士硕士争上岗。
【注】
⑴ 1989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
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
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带领
全国人民闯过一个个风口浪尖,用改革开放的辉煌
成就,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13
年过去了,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六大
即将召开,中国人民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
步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前程。
乔迁志禧
二OO三年五月九日
迁建移居六百天,新楼落成谷旦⑴还。
平安竹种阳台下,富贵花⑵开客厅前。
楼前疏雨有声诗,房后淡烟无墨卷。
老有雅居承党荫,该届领导惠老年。
二
久慕新楼梦成真,饮水思源颂高君⑶。
厅阔青雅宜宾客,室亮静洁适憩寝。
夏开空调凉似水,冬放暖气温如春。
通透宜人胜帝居,党恩国禄慰吾心。
三
乔迁新居住楼房,阖家喜庆共举觞。
门对丛林增碧色,窗含皓月添银装。
蜂飞蝶舞盈春院,鸟语花香溢画堂。
欣逢邕熙晚景好,耆龄体健福寿康。
四
华堂燕贺⑷喜安居,衣食住行无所虑。
桌面漫挥三寸笔,斋中常伴千卷书。
有读何惧门庭冷,无求始觉心境舒。
弈友电约常聚会,挚交倾怀品玉壶。
五
高低合意住一楼,宽厚为怀处两邻。
扫径启扉迎三益⑸,鸟语花香苑四春。
人寿年丰享五福⑹,海晏河清臻六顺。
欣寻雅韵学七律,操觚⑺赋诗颂八垠⑻
【注】
⑴ 谷旦:吉利的日子。
⑵ 富贵花:即牡丹花。
⑶ 新任局长高殿湖同志,到农机局后,一改前
任弊端,善待老干部。克服困难建新楼,优先
安排离退休老干部及遗属,深得赞誉。
⑷ 燕贺:庆贺居室落成。
⑸ 三益: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即:有益的朋友三种:同正
直的人交友,
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⑹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
(所好者德);五曰考终命(善终而不横夭)。
⑺ 操觚(g?,姑):写文章。
⑻ 八垠(Y?n,银):八方的界限。借指祖国大地。
贺神舟五号载人首航成功
二OO三年十二月
神舟五号又升空,载人首航一举成。
追俄赶美走捷径,巡天登月显奇功。
中华儿女多壮志,禹甸俊杰展雄风。
王母设筵慰舵手,玉帝致电贺华龙。
西 部 开 发
春风劲吹甘露霖,西部开发大进军。
长江黄河齐欢唱,沙海荒丘变绿茵。
欣逢机遇后争先,喜庆边陲富代贫。
中华腾飞东而西,先后全仗领航人。
缅怀总理周恩来
痛哉一九七六年,巨星陨落公长眠。
高山稽首⑴乾坤泣,大河呜咽天地暗。
九州禹甸⑵共举哀,亿万黎庶俱悼念。
联国破例降半旗,旅舍噩耗泪如泉。
二
虎穴周旋词峰妙,睿智卓识服俦僚。
运筹帷幄抑内战,折冲樽俎⑶善外交。
礼贤下士吐哺⑷情,尊友睦邻胸怀豪。
光明磊落千秋颂,盖世丰功万古彪。
三
东瀛西域涉万程,艰难求索为苍生。
文韬武略孔明智,廉洁饬躬⑸晏子风⑹。
庇荫⑺彦士⑻竭全力,辅弼⑼中枢荩⑽赤诚。
开国总理奠基业,丰碑牢铸万民中。
四
建党创军挽狂澜,披荆斩棘不畏艰。
呕心沥血为革命,赤胆忠心任劳怨。
赶汤蹈火酬壮志,鞠躬尽瘁改河山。
雄才伟略安天下,厚德高功古今罕。
【注】
⑴ 稽(q?,企)首:旧时所行跪拜礼。
⑵ 禹甸:中国九州之地。
⑶ 折冲樽俎(z?,阻):喻不以武力而在宴会谈判中
制胜对方。后多泛指外交谈判。
⑷ 吐哺(b?,补):吐出口中的食物。相传周公热心接
待来客,甚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停下来招
呼客人。后指殷勤待士心情。
⑸ 饬(ch?,斥)躬:正已、正身。犹饬身。
⑹ 晏子风:春秋齐国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苴布
之衣,麋鹿之裘。孔子弟子有若谓其衣一狐裘至三十
年。后遂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
⑺ 庇荫:覆盖、保护。
⑻ 彦士:贤士。如:“ 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⑼辅弼:佐助。常指宰相等大臣。
⑽ 荩(j?n,尽):忠诚、荩臣(忠诚之臣)。
悼念邓小平同志
哀曲低徊贯长空,举国同悲悼邓公。
北国南疆致哀思,海隅⑴山陬⑵尽泪恸。
巨星陨落宛地坼⑶,神州失衡犹天崩。
已酬壮志骑鲸⑷去,赢得万民颂伟功。
二
当年戎马踏九州,奇迹丰碑万古留。
百色起义聚兵力,万里长征汇铁流。
跃马太行抗日寇,鏖兵淮海驱将酋。
南征北战颂刘邓,立国安邦乾坤扭。
三
几度沉浮志尤壮,受命危难气轩昂。
力挽狂澜开盛世,特色思维导远航。
两制鸿图迎港澳,百年大计固金汤。
改革开放崛华夏,经济腾飞国威扬。
【注】
⑴ 海隅:海角,沿海地区。
⑵ 山陬(z?u,邹):山角落、山脚、山村落。
⑶ 坼(ch?,撤):地裂。天崩地坼,比喻非常事变。
⑷ 骑鲸:指隐遁或死亡。赵蕃挽周德友诗:“此日骑
鲸去,它年化鹤还。”
咏 毛 泽 东
一代雄才毛泽东,叱咤风云举世惊。
光辉普照神州亮,星火燎原方域红。
斩棘披荆奠国基,含辛茹苦为百姓。
晚年铸错堪嗟叹,不泯一生盖世功。
咏 朱 德
党军国政寓摇篮,开国元勋美名传。
佐助逸仙摧帝制,辅弼润之建民权。
南昌起义创绿旅,井岗会师染红天。
匡正制邪持正义,功高德厚誉禹甸。
缅怀刘少奇主席
祸国殃民四人帮,伟人横遭“六字”殃。
私牢饱受非人苦,公法践踏德誉伤。
千古罕闻无辜罪,一代元首含冤亡。
忍辱负重明大义,功德永垂为国殇⑴。
【注】
⑴ 国殇(sh?ng,伤):为国牺牲的人。
缅怀彭德怀元帅
彭帅威武盖世雄,所向披靡大智勇。
平江举旗大化⑴定,川陕长征中枢宁。
驱倭逐蒋建殊勋,援朝抗美立伟功。
忠谏犯颜祸及身,耿耿丹心照太空。
【注】
⑴大化:人生的重要变化。
党 挽 狂 澜
共和国立步履艰,水深火热多灾难。
日寇外侵国遭殃,蒋帮内战民倒悬。
三载援朝倾全力,十年动乱陷群彦。
辟山开路斩荆棘,党负重任挽狂澜。
望 岁 咏
二OO四年四月
麦收八十三场雨⑴,天公作美洒甘澍⑵。
节省财力随人愿,丰收在望农欢愉。
【注】
⑴ 在黄淮一带农谚。小麦在八月、十月、三月
最需要雨水,恰在这几个月份天降甘霖。
⑵ 澍(sh?,树):及时的雨。
咏神舟五号飞天
兼为董公贺喜
董永已婚两千年,探亲拜岳久为难。
如今喜辟登天路,梦想成真搭飞船。
看电视新闻报导有感
报导全国万期颐,盛世今已破旧题。
耄耋高龄随处见,七十已非古来稀。
书 画 展 观 感
书画诗联百花放,四壁琳琅翰墨香。
博兴堪为灵秀地,老树新花竞芬芳。
住 房
五十年代陋且简,办公桌椅床头安。
六十年代有改善,宿舍两人住一间。
七十年代又提高,一人单间更方便。
八十年代农转非,三间平房带小院。
廿一世纪住楼房,三室两厅一百三。
芝麻开花节节高。住房一步一层天。
仙居的春节腊月干嘛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2]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2]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4]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
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5]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
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6]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7]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8]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9]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10]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11]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12]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13]
年后具体习俗
编辑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
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14]
给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15]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16]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祭财神(开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完饭)。[17]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
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在福建的莆仙地区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18]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19]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六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石头生日:在这天是石头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20]
正月初七
人日
春节美食 (3张)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踏青
正月初七踏青郊游,源于宋代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踏碛(qi)。碛(俗称碛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碛上排兵布阵,以退吴兵,名“八阵图”。《荆州图经记》:“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瑞”。宋陆游在奉节做官时,作《蹋碛》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南宋状元王十朋在奉节为官时,更常与民同乐,正月初七带头游碛,男女老少,倾城出动,热闹非凡。其《人日游碛》诗曰:“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登高
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有点长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赶乱岁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贴门神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
守岁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拜年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正月初二
祭财神(开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盘点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前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2]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5]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年后习俗:
正月初一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16]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正月初二
祭财神(开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完饭)。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四
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在福建的莆仙地区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到来的这一年里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六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石头生日:在这天是石头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20]
正月初七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捞鱼生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踏青
正月初七踏青郊游,源于宋代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的踏碛(qi)。碛(俗称碛坝),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碛上排兵布阵,以退吴兵,名“八阵图”。《荆州图经记》:“夔府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八阵碛上,谓之‘踏碛游’,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钗头,以为一岁之瑞”。宋陆游在奉节做官时,作《蹋碛》诗:“鬼门关外逢人日,踏碛千家万家出。”南宋状元王十朋在奉节为官时,更常与民同乐,正月初七带头游碛,男女老少,倾城出动,热闹非凡。其《人日游碛》诗曰:“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登高
人日节也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海南的春节风俗
咱也是海南的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正月初一:拜年占岁贴画鸡
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祭财神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无心",故不偏倚,后世人奉为财神,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