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张永和 家具

张永和的作品风格

理性的构思与设计:无疑是受到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影响,张永和最初的文字就明显具有西方人理性主义乃至怀疑主义的痕迹,同时受未来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影响,注重思辩、强调求与解的过程,并讲求悬念,开始时则也不免带有卖弄之嫌,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这种建筑价值追求、叙事方式和随后的设计表现方式,逐渐实现了文学、文字、艺术与建筑、空间的转轨与嫁接。

并终成正果,这几年他在《读书》上的几篇文章就已有举重若轻之感。

具体到他的设计中,则是一个先验与体验周而复始,相互交叉的一个过程。

他的建筑是理性的产物,正如他自己所言的“含蓄空间”、“非常建筑”,他对建筑空间的理解、认识直至营造是暧昧的、含蓄的、先验与体验交并的,1986年《四间房》的得奖作品就是源于他在美租房的一段经历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结合的产物。

再如,1989-1991年的《后窗》,则是一个理性的叙事过程--用建筑设计来分析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同时也试图对电影进行建筑的再创作,理性的结果则是得到“阅读建筑”、“窥视建筑”、“叙事者与叙事”、“窗户家具”等章节,至于随后的洛阳的幼儿(窗园设计(1992)无非就是以上诸多章节,通过墙、窗、架空,甚至埔地得到的一一兑现。

对空间、对建筑的原型设计:所谓原形、原型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抛却现有建筑的一些模式、程式,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型进行设计。

世界上有很多建筑师也意识到这一点,阿尔多·罗西及其类型学就与此有关,安藤忠雄也有“from zero”的说法,汤桦的工作室就叫“零度工作室”,张在元则把它演绎为“无形中”、“非建筑”……张永和的《四间房》就是一个300*300*300英尺的住宅原型设计,在这个住宅中,台、亭、阁、洞都有它的原形,家居、家具、空间自然也就回到了原型的组合状态,同时造就的限定空间与不限定空间的暧昧则达到了“含蓄空间”的目的。

《垂直玻璃宅》(1991)是另一个原形设计的例子,在这里,空间一下子脱离了重力,变成了上下的、透明的、或可重叠的,正如西晋刘伶所愿的那样--天地是住所,房屋为衣裳。

最近,作为刚刚组织成立的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的张永和主持了一个竞赛,题目为“(无)上下住宅”,虽然竞赛说明中附了一段艰涩的文字,但我敢断言,在张永和本人心中,他的“垂直玻璃宅”肯定算是最好的“无上下住宅”了。

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场景艺术、大地艺术等这些近几年在国内艺术界得到爆炒的玩意儿说到底原本与建筑,空间就是相连的,建筑界有武汉的李巨川、上海的米丘等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作品,但往往容易陷入纯艺术的陷阱之中,背离了空间营造的初旨。

相比之下,张永和还是保持他的高度理性,较好地以空间营造实现了概念、行为、活动等,其实,回顾张所有作品,几乎都有这方面的影子,从八十年代的《烟斗——概念性物体》到1990的《取景厢——纪念物》直至最近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指导完成的《体验营造》,从内容来看,也就是通过物体(厢、盒、烟斗)、建筑要素(墙、窗、门、家具)进行建构,营造出一系列空间,并在营造中体验建筑中的尺度、结构、空间的基本问题。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得数1990年的《头宅、衫宅》——头宅是供头部“居住”的空间,是木材及钢板为材料的建造物,头宅的内壁--类头盔与胸甲的结合物则成为“衫宅”,这是一个简单的、介于模型与建筑之间的作品。

“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意思?

2005年12月23日出版的全球深具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中国十座最具有创意的新建筑。

《时代周刊》认为,中国目前上演着世界上最繁荣的建筑创意。

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建筑的温床,从精致透明的剧院到用水调节室内冷热温度的住宅。

在中国急速发展的建筑热潮,已经不只是单纯在消耗世界的钢铁供应量,它正在为当今最顶尖建筑及工艺技术创造一个舞台。

《时代周刊》评语 长城脚下的公社 一期工程于2002年完成,其余将于2010年完成。

即使这个公社不是坐落长城边上,它也能被称为一个奇迹。

这个建筑包括12个亚 洲设计师设计的房子,由张欣和潘石屹的公司开发,给每个建筑师100万美元的设计费用。

ShigeruBan是日本最著名的“纸房子”设计师,他还设计了家具房子,用层积胶合板建成。

中国的张永和创造的分裂的房子,这个被分成两半的房子,展开后像一把扇子。

公社现在是德国凯宾斯基集团小酒店,该集团也负责这项目的下一步进展。

北京新国际机场 在2004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将建造108个机场——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北京新国际机场,由Foster&Partners设计,在2007年开放,新机场的整个建筑将超过100万平方英尺,比美国五角大楼还大。

到2008年年客流量将达到5500万人次,将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一个机场。

根据建造香港新机场的经验,北京机场将有一个单一的屋顶。

为了帮助旅客区分不同的空间,天窗上将发出不同颜色的阴影,打在墙上。

为保证机场的可持续性,一个环境控制系统减少了碳的排放量,天窗在东南角,减少了太阳的热量,保持室内的凉爽。

上海世界金融中心 屹立在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区,由两个塔组成。

这个101层的大厦将是世界上最高的楼。

对这个大楼最大的挑战就是抵抗空中风力,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法来减轻风力,就是在大楼的顶点增加直角的切面,不仅减小了风力,也将是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100层的景色将会更壮观。

国家游泳中心(北京) 国家游泳中心的外观引人注目,是为2008年奥运会而建的,被称为水立方。

采用聚四氟乙烯(商标名称)制作而成,使其成为了节能环保型的建筑。

游泳池内的水将由太阳能加热,有两个过滤器,多余的雨水将由地下的水池来收集。

复杂的工程系统和弯曲的钢结构使得外部结构像一个泡沫。

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这个建筑经得起任何地震的干扰。

新中央电视台(北京) 新中央电视台总部设计对传统高楼的建筑提出了挑战,也打破了北京的建筑代码。

工程引力的横向负载的标准系统都不能应用于这个建筑中,它由两个斜塔组成,每一个都倾斜90度,形成一个连环。

工程的解决办法是创造一个结构管来进行对角支持,这个不规则的斜肋构架系统分散了管子的压力。

这座新塔在重新思考着高楼的建筑方法。

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 上海东滩生态城与曼哈顿的大小差不多,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可持续发展的都市,2040年全部建成。

它坐落在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上。

在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的时候,第一期工程将竣工,5000人将入住这里。

在下一个5年中将要完成的是:净水系统、废物处理、再生能源,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连接上海的这个农业岛。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体育场的建筑一直都在延续着它最初的设计,就是罗马体育场。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正尝试着对古典的体育场进行重新思考。

瑞士建筑师为这个有着91000个座位的建筑结构提供自然通风——可能是至今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

为了完成这个壮举,他们独创了一个未完全密封的壳,但同样能为观众和运动员遮风挡雨。

体育场的外观好像一个鸟巢,是由不同的小分支组成的。

每一个分开的空间,从休息室到饭店,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单元组成的,这样就使得它有可能实现自然空气的流通。

东海大桥(上海) 对这个中国最大的深海港口来说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跨海大桥——20英里的长度,六条车道的东海大桥。

这座大桥横跨中国东海,光缆结构连接起了上海和羊山岛,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

国家大剧院(北京) 在天安门附近,以玻璃和钛为材料,建筑面积为490485平方英尺,计划在2008年投入使用,就像是浮在一个人工湖上。

这座建筑将耸立于中国首都的繁华大街和古建筑群中。

北京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奇观,它里面有一个2416个座位的歌剧院,一个2017个座位的音乐厅,还有一个1040个座位的小剧院。

到了晚上,它的半透明的外立面将使得路人看到里面的表演,突出了这个剧院公众化的本性。

当代MOMA(北京) 由斯蒂芬·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在建筑方案中,“夜晚的演出”所传达出的第一印象是如同电影场景般的城市空间,塔型皇冠般的建筑由内向外发散光芒,有着魅影般的规则小孔以及串联彼此的空中步道,用想象力呈现了一种未来主义般既酷炫又抽象的城市视觉印象。

以穿越“城市”为主要目标,运用最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对可以服务超过3500人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和功能进行策划。

9栋不等高的大楼被环状空中连廊连结;第一层地面层设有不同的商店和服务设施,环绕水池而立;第二个层次是屋顶花园;第三层的空...

未来人居应该是什么样?

新型家庭结构增多、产业跨界、科技发展,需要设计师更多的去考虑未来人居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基于此,2011年,原研哉先生提出HOUSE VISION的概念,旨在对未来居住方式进行探索、持续带动设计潮流且推动产业革命。

目前,HOUSE VISION概念已经衍生出两场展览,分别于2013、2016年于东京举办。

研吾、坂茂、藤本壮介等知名设计师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参展,这也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来此地打卡。

CHINA HOUSE VISION是HOUSE VISION 首次进行海外尝试,将于9月在鸟巢与大家见面。

由于中国在速度、规模、政策上蕴含着众多可能性,本次展览的主题被定为NEWGRAVITY即新重力。

本次活动的参展方式是企业与设计师组成cp进行合作,海尔、小米、远景、阿那亚、华日家居等知名企业,分别与张永和、李虎、杨明洁、柳亦春、青山周平等多位设计师联手参展。

参展方分别基于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社群消失等问题进行不同主题的设计,旨在为面临相似问题的城市提供解决方案。

【融合之家】海尔 X张永和“融合之家”的项目设计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合院概念,住宅的中心就是自然,将设备与家具变为建筑的一部分。

院子不仅仅是院子,它的周围还有设备和家具,但设备和家具已经成为了院子的一部分。

电器就设立在院子旁边,可以从室内和院子两方面进行使用,电器与院子融为一体,不需要你特意去关注,但是在无形中提高了你的生活质量。

并且作为融合之家的中心——院子,还承担着冰箱、空调等多重功能。

【舍】阿那亚 X 柳亦春阿那亚 X 柳亦春的设计目的是在第二居所重塑熟人社会,通过“舍”的设计方式去实现这个目的。

而“舍”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建筑结构,是表达集体公共性的建筑。

通过居住盒子,把所有生活空间全部逼到生活的外围。

通过盒子家具建立的内外开放性,重新定义邻里交往场所,建立熟人社会。

例如你是一个开咖啡店的,你就可以在盒子的门前设计一个咖啡店,这样盒子既是居住的一部分,也是跟邻里交往的空间,由此建立居住和邻里交往之间新的一种共生。

【可移动的生活盒子】华日家居 X 青山周平“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房子,而家的感觉却越来越少”,可移动的生活盒子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半建筑、半家具、可移动生活盒子,来思考中国年轻人未来的生活方式。

可移动的生活盒子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

将每一个家演变成盒子,将床、洗漱等私人空间缩小到最小;沙发、桌子、柜子居于盒子可共享的空间之中,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并且每一个盒子下面都安装有轮子,所有的盒子可以随时进行移动和拼接,拼接的盒子将会成为一个个的社区,为年轻人提供新的生活社区和生活方式。

【零边界】有住 X 日本设计中心一人居和两人居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生活方式,高效率、高品质需求在居家中不断地提升,零边界建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可能性。

零边界即把整个建筑,包括跟自然的边界都去除掉。

例如卧室不再是单一的睡眠功能的使用区,而是可以涵盖休息区、客厅等多重功能的区域,人们可以在上面看书、喝茶或者打开电脑进行工作。

这就要求家里的整个布局,包括水路结构,都形成新的系统。

【有机的水滴式建筑】汉能 X MAD自然是人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能 X MAD的建筑设计没有内外部的界限,整个建筑中能够实现能源、光线、植物的有机结合。

屋顶倾斜且完全通透,透过屋顶你可以看到屋子的居住空间,但是它更像一个花园。

通过太阳能和建筑结构的安排,让居住空间有足够的自然光线进去,仿佛生活居住空间是围绕着花园而展开的。

HOUSE VSION是涉及家的项目,中日之间对于“未来家”有着不同的愿景。

原研哉表示,日本未来的居住愿景是将目前分段的状态重新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幸福;而中国则是在人口、人才集中状态下,追求居住质量的变化。

中国到底追求怎样的居住愿景,或许我们能在CHINA HOUSE VISION寻求到答案。

(急)中国当代较为知名的建筑师

说起吉首大学,也许很多人不曾耳闻;可提起黄永玉,上至黄发,下至垂髫,无人不晓。

就是在这所偏于湖南湘西一隅的地方大学里,建起了一座堪称“中国第一”的博物馆。

黄永玉12岁离乡,游历世界,却有一处无法代替、不能更改的情愫,那就是他的家乡。

他的个性、才情、悲喜,他的一切都和家乡有关。

几年前,当黄永玉在为自己收藏的百件文物琢磨归宿时,他的朋友、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哈维·韦斯特建议说,捐给学术机构吧,不仅可以保值,甚至可以增值。

黄永玉抚掌称赞,“这个主意把我变得聪明起来了,看来,这真是‘很有搞头的’。

”黄老最终选定了吉首大学——家乡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

“这是一个‘爱屋及乌’的决定。

”吉首大学张建永教授说。

2003年7月,黄永玉在哈维·韦斯特夫妇的陪同下来到吉首大学。

他表示,愿把自己收藏的全部文物捐献给吉大,并协助吉大建立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无偿捐献自己的部分画作、文字手稿等。

2006年10月1日,一座声名隆隆的博物馆——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开馆。

青砖、青瓦、木窗楞,依山傍水。

这幢充满湘西风情的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专家张永和领衔设计,既不失巍峨大气,又透着婉约柔情,一如黄永玉的画,惊艳中渗着恬淡,这气质是与湘西完全契合的。

介绍一位日本设计师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

设计领域泛,于长野冬季奥运开、闭幕式节的节目纪念册和2005年爱知县万国博览会的文宣设计中,展现了深植日本文化的设计理念。

在银座松屋百货更新设计中,横跨空间到平面实践整体设计的方向。

在梅田医院指示标志设计画中,则表现出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另于“建筑家们的MACARONI展”、“REDESIGN——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中担任总策划,让大家能从日常生活的观点中获得启发。

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目前也正在世界巡回展出中,此展获颁全世界 Industrial Design Biennale大赏,以及2000年度每日设计赏等。

2004年在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征集中获得了第八名"搏动的行星,2005年宁波国际海报大赛中作为日本设计界的泰斗设计原研哉创意奖 这个是资料,来自搜索的参考,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师。

我以前写过他的一个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1099856/ 设计中的设计 2006-12-13 22:25:36 来自: luluinwater (天津) 设计中的设计的评论 ***** 提要:什么是设计概论以及大师眼中的设计/概论是什么。

如何把握形式与功能的天平以及历史上形式与功能的简要分析,对现代设计中形式和功能的平衡的简要分析。

作为设计者,应该以何种态度去看待形式和功能之辩。

借用原研哉之题,在短短的篇幅中,却不能真正地说些什么。

大师用毕生经历,总结设计理论,最后所得到的,往往是无数分岔道理上的一条,而不能真正得以艺术设计的全貌。

不仅设计如此,其他学科也一样。

可以打一个并不完全恰当的比方。

概论思想之类,是食物里的盐,而实践运用,具体过程,是菜品本身。

没有不加盐而显得美味的菜,但是脱离实践,空谈盐的美食,也显得荒谬。

大学课堂不是技术培训中心,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是技工,而是能够独立思考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大学对于设计者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如此。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开设一门专门教授独立思考的课程,就能够使得学生变得具有独立思考和卓越的设计感觉。

所谓设计概论,是一些广泛和集中的理论,但是正是因为它仅仅算是盐,因此它并不具备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原研哉说设计,从工艺史说到现代主义,话锋一转,开始说re-design,把话题聚焦到设计者该如何去重新反省,去考虑设计本身,而不是非设计的其他因素。

讨论的实质在于,该如何去把握设计者和设计品的微妙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是设计者超越自我,超越世界历史,把所有界限抹除,重新再来。

无印良品不仅仅以其风格上的微弱特征区别于其他产品,还以其对人和产品真正的思考,把设计推崇到了更高的程度。

张永和说设计,说的是建筑,把建筑化为人和空间,人和人的关系去解读,从他《作文本》中的第一个例子开始就开始解构现实,把建筑幻化为关系公式,用"得到什么,因此怎样"的逻辑,去重新设计建筑。

王受之说产品,说建筑,说平面,讲了很多历史的东西,讲设计历史变迁,无数风格潮起潮落,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不变的永恒呢?他给出了不止一个答案,在设计中,也不可能出现仅有一个答案的可能性。

矶崎新说设计,谈未来世界是废墟,说流言城市,相信他不仅仅精通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更精通于卡尔唯诺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大师提出观点,不断被推崇的新思路,就好像迎风大旗,等人远远地观望。

究竟是不是应该接受,该如何接受,何尝不是一门学问。

还是回想起美术史序言中的一句话,说理论之路,长而又长,没有速成的方法,也没有速食的思想。

例举许多理论上的东西,不是让人变成老学究。

而是在于,在坎坷曲折道路之中,能够让人看到前人辛勤一生的所得过程,去记住前人的脚步,在于引导自己的路子,少走弯路,找到捷径新途。

设计概论,也是如此的意义。

在我眼中,设计中的设计,就是在于规划设计思路,整理前进的姿态步伐。

功能到形式,伪实用主义的危险 在整个设计史中,功能与形式的重视程度,一直是以波形来回摇摆:水晶宫的机器世界最后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形式被推崇到及至之后又是反对多余形式,认为装饰是罪恶的现代主义设计。

流线型设计开始把功能和形式做了某种程度的统一:为了功能的实现,形式上必须有所改变。

而形式上的改变,恰恰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功能。

充满未来感的流线主义设计是革命中的一个及至例子,一场功能与形式的革命,到了一个程度之后,开始慢慢地走向折衷和后现代主义。

因此,回望功能与形式在历史上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时代作出一些关于功能与形式关系的预测。

我们所处在的时代,是转折性的时代,是人类的第二个千年,如果按照环境承受的角度来说,人类将会在第三个千年,用尽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并且按照正常繁殖的速度,使得自身的质量超过地球质量。

也就是说,我们所处在的是一个理论上的转折点。

新材料必须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新材料的开发,必定带来更多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而原先存在的可能性,尚未退出历史的舞台。

功能与形式的概念和重要程度,是在这时候不断模糊,不断清除彼此的...

“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2005年12月23日出版的全球深具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中国十座最具有创意的新建筑。

《时代周刊》认为,中国目前上演着世界上最繁荣的建筑创意。

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建筑的温床,从精致透明的剧院到用水调节室内冷热温度的住宅。

在中国急速发展的建筑热潮,已经不只是单纯在消耗世界的钢铁供应量,它正在为当今最顶尖建筑及工艺技术创造一个舞台。

《时代周刊》评语 长城脚下的公社 一期工程于2002年完成,其余将于2010年完成。

即使这个公社不是坐落长城边上,它也能被称为一个奇迹。

这个建筑包括12个亚 洲设计师设计的房子,由张欣和潘石屹的公司开发,给每个建筑师100万美元的设计费用。

ShigeruBan是日本最著名的“纸房子”设计师,他还设计了家具房子,用层积胶合板建成。

中国的张永和创造的分裂的房子,这个被分成两半的房子,展开后像一把扇子。

公社现在是德国凯宾斯基集团小酒店,该集团也负责这项目的下一步进展。

北京新国际机场 在2004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将建造108个机场——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北京新国际机场,由Foster&Partners设计,在2007年开放,新机场的整个建筑将超过100万平方英尺,比美国五角大楼还大。

到2008年年客流量将达到5500万人次,将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一个机场。

根据建造香港新机场的经验,北京机场将有一个单一的屋顶。

为了帮助旅客区分不同的空间,天窗上将发出不同颜色的阴影,打在墙上。

为保证机场的可持续性,一个环境控制系统减少了碳的排放量,天窗在东南角,减少了太阳的热量,保持室内的凉爽。

上海世界金融中心 屹立在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区,由两个塔组成。

这个101层的大厦将是世界上最高的楼。

对这个大楼最大的挑战就是抵抗空中风力,建筑师创造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法来减轻风力,就是在大楼的顶点增加直角的切面,不仅减小了风力,也将是世界上最高的观景台——100层的景色将会更壮观。

国家游泳中心(北京) 国家游泳中心的外观引人注目,是为2008年奥运会而建的,被称为水立方。

采用聚四氟乙烯(商标名称)制作而成,使其成为了节能环保型的建筑。

游泳池内的水将由太阳能加热,有两个过滤器,多余的雨水将由地下的水池来收集。

复杂的工程系统和弯曲的钢结构使得外部结构像一个泡沫。

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使得这个建筑经得起任何地震的干扰。

新中央电视台(北京) 新中央电视台总部设计对传统高楼的建筑提出了挑战,也打破了北京的建筑代码。

工程引力的横向负载的标准系统都不能应用于这个建筑中,它由两个斜塔组成,每一个都倾斜90度,形成一个连环。

工程的解决办法是创造一个结构管来进行对角支持,这个不规则的斜肋构架系统分散了管子的压力。

这座新塔在重新思考着高楼的建筑方法。

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 上海东滩生态城与曼哈顿的大小差不多,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可持续发展的都市,2040年全部建成。

它坐落在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上。

在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的时候,第一期工程将竣工,5000人将入住这里。

在下一个5年中将要完成的是:净水系统、废物处理、再生能源,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连接上海的这个农业岛。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体育场的建筑一直都在延续着它最初的设计,就是罗马体育场。

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正尝试着对古典的体育场进行重新思考。

瑞士建筑师为这个有着91000个座位的建筑结构提供自然通风——可能是至今最大的环保型体育场。

为了完成这个壮举,他们独创了一个未完全密封的壳,但同样能为观众和运动员遮风挡雨。

体育场的外观好像一个鸟巢,是由不同的小分支组成的。

每一个分开的空间,从休息室到饭店,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单元组成的,这样就使得它有可能实现自然空气的流通。

东海大桥(上海) 对这个中国最大的深海港口来说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是中国的第一个跨海大桥——20英里的长度,六条车道的东海大桥。

这座大桥横跨中国东海,光缆结构连接起了上海和羊山岛,将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

国家大剧院(北京) 在天安门附近,以玻璃和钛为材料,建筑面积为490485平方英尺,计划在2008年投入使用,就像是浮在一个人工湖上。

这座建筑将耸立于中国首都的繁华大街和古建筑群中。

北京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奇观,它里面有一个2416个座位的歌剧院,一个2017个座位的音乐厅,还有一个1040个座位的小剧院。

到了晚上,它的半透明的外立面将使得路人看到里面的表演,突出了这个剧院公众化的本性。

当代MOMA(北京) 由斯蒂芬·霍尔设计的当代MOMA在建筑方案中,“夜晚的演出”所传达出的第一印象是如同电影场景般的城市空间,塔型皇冠般的建筑由内向外发散光芒,有着魅影般的规则小孔以及串联彼此的空中步道,用想象力呈现了一种未来主义般既酷炫又抽象的城市视觉印象。

以穿越“城市”为主要目标,运用最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对可以服务超过3500人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和功能进行策划。

9栋不等高的大楼被环状空中连廊连结;第一层地面层设有不同的商店和服务设施,环绕水池而立;第二个层次是屋顶...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