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仁义家具世界

仁义家具世界

“三十而立,四十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正解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字,音义皆同「又」字。

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

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

」《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

「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

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

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

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

」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

」刘氏《正义》:「立,谓学立。

」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

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

」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立,守经也。

不惑,达权也。

」「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

「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不知权变之道。

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

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

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

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

」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

」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

」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

」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

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

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

「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

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

五十知天命,是悟境。

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本性圆明道自通,翻身跳出网罗中。

修成变化非容易,炼就长生岂俗同? 清浊几番随运转,辟开数劫任西东。

逍遥万亿年无计,一点神光永注空。

此诗暗合孙大圣的道妙。

他自得了那魔真宝,笼在袖中。

喜道:“泼魔苦苦用 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藏着葫芦,密密的 溜出门外,现了本相,厉声高叫道: “精怪开门!”旁有小妖道:“你又是甚人,敢来吆喝?”行者道:“快报与你那老 泼魔,吾乃行者孙来也。

” 那小妖急入里报道:“大王,门外有个甚么行者孙来了。

”老魔大惊道:“贤弟, 不好了!惹动他一窝风了!幌金绳现拴着孙行者,葫芦里现装着者行孙,怎么又有个 甚么行者孙?想是他几个兄弟都来了。

”二魔道:“兄长放心。

我这葫芦装下一千人 哩。

我才装了者行孙一个,又怕那甚么行者孙!等我出去看看,一发装来。

”老魔道: “兄弟仔细。

” 你看那二魔拿着个假葫芦,还像前番,雄纠纠,气昂昂,走出门高呼道:“你 是那里人氏,敢在此间吆喝?”行者道:“你认不得我? 家居花果山,祖贯水帘洞。

只为闹天宫,多时罢争竞。

如今幸脱灾,弃道从僧 用。

秉教上雷音,求经归觉正。

相逢野泼 魔,却把神通弄。

还我大唐僧,上西参佛圣。

两家罢战争,各守平安境。

休惹老孙 焦,伤残老性命!” 那魔道:“你且过来,我不与你相打,但我叫你一声,你敢应么?”行者笑道:“你 叫我,我就应了;我若叫你,你可应么?”那魔道:“我叫你,是我有个宝贝葫芦, 可以装人;你叫我,却有何物?”行者道:“我也有个葫芦儿。

”那魔道:“既有, 拿出来我看。

”行者就于袖中取出葫芦道:“泼魔,你看!”幌一幌,复藏在袖中, 恐他来抢。

那魔见了大惊道:“他葫芦是那里来的?怎么就与我的一般?纵是一根藤上结 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他便正色叫道:“行者孙, 你那葫芦是那里来的?”行者委的不知来历,接过口来,就问他一句道:“你那葫 芦是那里来的?”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 “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 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央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 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 大圣闻言,就绰了他口气道:“我的葫芦,也是那里来的。

”魔头道:“怎见得?” 大圣道:“自清浊初开,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太上道祖解化女娲,补完天缺, 行至昆仑山下,有根仙藤,藤结有两个葫芦。

我得一个是雄的,你那个却是雌的。

” 那怪道:“莫说雌雄;但只装得人的,就是好宝贝。

”大圣道:“你也说得是,我就 让你先装。

” 那怪甚喜,急纵身跳将起去,到空中,执着葫芦,叫一声:“行者孙。

”大圣听 得,却就不歇气连应了八九声,只是不能装去。

那魔坠将下来,跌脚捶胸道:“天 那!只说世情不改变哩!这样个宝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 行者笑道:“你且收起,轮到老孙该叫你哩。

”急纵筋斗,跳起去,将葫芦底儿 朝天,口儿朝地,照定妖魔,叫声“银角大王”。

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 倏的装在里面,被行者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

心中暗喜道:“我 的儿,你今日也来试试新了!” 他就按落云头,拿着葫芦,心心念念,只是要救师父,又往莲花洞口而来。

那 山上都是些洼踏不平之路,况他又是个圈盘腿,拐呀拐的走着,摇的那葫芦里?? 索索,响声不绝。

你道他怎么便有响声?原来孙大圣是熬炼过的身体,急切化他不 得;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于宝贝里就化了。

行者还不当他就化了,笑道:“我儿子啊,不知是撒尿耶,不知是漱口哩。

这是老 孙干过的买卖。

不等到七八日,化成稀汁,我也不揭盖来看。

忙怎的?有甚要紧?想 着我出来的容易,就该千年不看才好!”他拿着葫芦,说着话,不觉的到了洞口, 把那葫芦摇摇,一发响了。

他道:“这个像发课的筒子响,倒好发课。

等老孙发一 课,看师父甚么时才得出门。

”你看他手里不住的摇,口里不住的念道:“周易文王、 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

” 那洞里小妖看见道:“大王,祸事了!行者孙把二大王爷爷装在葫芦里发课哩!” 那老魔闻得此言,唬得魂飞魄散,骨软筋麻,扑的跌倒在地,放声大哭道:“贤弟 呀!我和你私离上界,转托尘凡,指望同享荣华,永为山洞之主;怎知为这和尚, 伤了你的性命,断吾手足之情!”满洞群妖,一齐痛哭。

猪八戒吊在梁上,听得他一家子齐哭,忍不住叫道:“妖精,你且莫哭,等老 猪讲与你听。

先来的孙行者,次来的者行孙,后来的行者孙,返复三字,都是我师 兄一人。

他有七十二变化,腾那进来,盗了宝贝,装了令弟。

令弟已是死了,不必 这等扛丧,快些儿刷净锅灶,办些香蕈、磨菇、茶芽、竹笋、豆腐、面筋、木耳、 蔬菜,请我师徒们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

”那老魔闻言,心中大怒道:“只 ...

忠后传家九后面是什么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另外附上一篇文章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王氏先祖王祐,是北宋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王祐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

王祐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

步入仕途之后,王祐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

当时正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

王祐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

遭到贬谪后,王祐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建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

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

宋太祖命令王祐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

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

王祐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

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

」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

王祐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

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

然而,王祐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的时候,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

王祐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

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

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江知县。

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

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

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

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

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

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

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

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

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

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

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

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

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

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

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

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

王氏...

邱县在哪里可以免费发布信息?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

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

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

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

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

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

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

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

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

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

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道」亦是循环不息。

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

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

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

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

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

现在穿汉服集体行成人礼是怎么样的?

一、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

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同时也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高中生毕业的年龄在18岁,这基本是一个人生的分界点,“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

当然,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

不过,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

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

此当弃之不用。

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

(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

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二、冠礼的地点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

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

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

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

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

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

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

当然,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

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

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

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三、冠礼的参加人员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当然,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

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

①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 ②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另外,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所以,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

) ③正宾1人 (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 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

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

) ④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 ⑤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 ⑥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四、冠礼所需的服饰及摆放方法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制、唐制、明制为宜,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我们建议以明制为标准范本。

建议准备以下汉服以行冠礼:(具体名词无法详细解释,请参考天汉网有关汉服知识帖) 童子服:即未行礼之前换上的汉服。

叫做采衣。

这种衣服以缁布为衣,而饰以锦边,锦一般用朱红色。

穿采履。

可以暂穿普通的布鞋。

正式举礼之前,孩子脱去平常的衣服沐浴后换上童子服。

“初加”所用:幅巾、深衣、大带、纳履。

考虑到汉式鞋子复兴的实际,在整个冠礼过程中,可以一直穿布鞋而不必更换。

准备一件直裾深衣,一条普通大带。

“再加”所用:帽子、襕衫、革带、系鞋。

“三加”所用:幞头、公服、革带、纳靴。

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同胞的各种实际困难,我们可以暂时不必拘泥于那么多,我们设计了最简化版本的冠礼所需服饰清单(简化版冠笄之礼的具体操作详见第五部分) 中衣1件(代替童子服),比较好的深衣1件(举礼过程中可不更换),自制软裹幞头1个或可系带的小巾1个(因为没有那么多冠可加了,所以奉冠的有司可撤减为一人),布鞋1双。

衣服的摆放方位:公服、襕衫、深衣,分别叠好、衣领朝东,由北向南依次置于席上,席置于场地东侧。

将要加的冠,由三位有司捧在盘里,立于场地西册,面朝南,从东到西排开,依次是:幞头、帽、巾。

除冠者外,其它包括主人在内的参礼人员,有汉服最好,没有也可以着日常服装,但应注意庄重和整洁。

忌披头散发、穿脱鞋、短裤等装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应穿APEC会议装、中山装、旗袍等衣服。

五、冠礼...

议论文,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据说,孔雀本来是能飞的鸟,但是,人们天天夸奖它很美丽,孔雀非常骄傲,天天在地上卖弄它的羽毛,日子久了,它天天在地上待着渐渐失去了飞的本领,只能在地上逗留。

孔雀的羽毛非常漂亮,头上有一个美丽的羽毛冠子。

尾巴上的羽毛更加鲜艳,有一些红的、几根蓝的和一根的,还有黄的、绿的,非常美丽。

雌孔雀的羽毛就没有那么漂亮了,还不会开屏。

孔雀已经被列为稀有动物了,一方面是因为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孔雀天天躲在树林里,雌孔雀比雄孔雀容易见到,雄孔雀很难见到,天天躲在树林里。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动物园看孔雀,我一直盯着雄孔雀,想看它开屏。

但是,等了很久,也没看见,我失望了。

后来,我从书上看到,想看孔雀开屏没那么容易。

因为,孔雀开屏只有在它求偶交配的时候,才能看它开屏。

我非常喜欢孔雀,因为它很美丽,我不会伤害鸟类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资料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1.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

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

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

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

“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隋书·经籍志》列出的法家经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书》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韩非子》二十卷、、《新书》三卷、《正论》六卷、《法论》十卷、《政论》五卷、《阮子正论》、《世要论》十二卷、《陈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难论》五卷。

2.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