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黔西南家具厂

黔西南家具厂

我在黔西南一个工地需要采购氟碳铝单板,有银灰色的吗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842年 中英鸦片战争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5月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战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 捻军起义 1852年(清咸丰二年)12月至1853年1月 武汉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3月 江宁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5年5月 太平军北伐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6年4月 太平军西征 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至1857年12月 镇江之战 1853年(清咸丰三年)至1855年 上海小刀会起义 1854年(清咸丰四年)6月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 大成国起义 1854年(清咸丰四年)10月 湘军攻武汉之战 1855年(清咸丰五年)1月至2月 湖口之战 1856年(清咸丰六年)2月至6月 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1856年(清咸丰六年)6月至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5月 云南回民起义 1856年(清咸丰六年)至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 石达开远征 1858年(清咸丰八年)8月至9月 二破江北大营 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 三河大捷 1858年(清咸丰八年)12月至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 黔西南回民起义 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859年(清咸丰九年)至1865年(清同治四年)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 1860年(清咸丰十年)2月至5月 二破江南大营 1860年(清咸丰十年)5月至6月 楚雄之战 1860年(清咸丰十年)9月至1861年9月 安庆之战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月 二郎场之战 1862年(清同治元年)2月至1864年4月 浙江之战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4年7月 天京之战 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 陕西回民起义 1862年(清同治元年)至1873年 甘肃回民起义 1865年(清同治四年)5月 高楼寨之战 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灞桥之战 1869年(清同治八年至十年)至1871年 金积堡之战 1869年(清同治八年)5月 黄飘之战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12月 纸桥之战 1876年(清光绪二年)至1878年 收复新疆的战争 1883(清光绪九年)至1885年 中法战争 1883年(清光绪九年)5月 第二次纸桥之战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 马尾海战 1884年(清光绪十年)10月 淡水之战 1884年(清光绪十年)冬至1885年春 宣光之战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2月至3月 镇海之战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 镇南关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 平壤之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 黄海海战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月至2月 威海之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至1914年(民国三年)8月 白朗农民起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至12月 南京之战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至1916军6月 护国战争 1917年(民国六年)9月至1918年11月 护法战争 条约:一、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 英国二、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10月8日 英国 三、黄埔条约 1844年 美国和法国四、望厦条约 1858年夏 俄美英法五、北京条约 1860年9月21日 俄国六、马关条约 1895年4月4月17日 日本七、辛丑条约 1901年9月9月7日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中国屈辱的历史 九月,与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让国人刻骨铭心!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

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

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

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

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

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

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

贵州有哪些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播娜摩簸箕画是贵阳市的少数民族农民画,播娜摩,布依族语,指雄踞市郊的云雾山。

一个个寻常的农家常用簸箕,经生花妙笔将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日月山川、神州传说、人间趣事等绘制上去,便成为一件件古朴典雅的艺术品。

播娜摩簸箕画洋溢着浓郁的乡情,极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闻名海内外的大方漆器,是贵州省大方县(原名大定)出产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

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

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

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

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当前,大方所生产的漆器品种有碗、盘、盒、壶、瓶、杯、屏风、一家具、玩具等280余种,其中对外销售的为126个品种。

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

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

比较复杂的是装饰。

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

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致、细腻纤巧、五彩缤纷,显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贵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贵州省分布广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特别是妇女制作蜡染、刺绣、编织、挑花的技艺保留至今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为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精湛技艺和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

安顺地毯厂生产的布依地毯,就是在这块民间艺术沃土上开出的新花。

她融汇了民族民间优秀纹样,推陈出新,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为中外人士喜爱并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图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长寿的“石榴、桃子”,有象征着快乐、美满的“蝴蝶、鱼和花”等。

它选用优质羊毛精工织造而成,富有弹性,产品纹样清晰、活泼,有立体感,新颖别致。

配色一般为白和蓝,使人感觉淡雅、明快、朴实和富有乡土气息。

布依地毯现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种。

贵州蜡染 蜡染是贵州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方法之一。

贵州蜡染的图案造型以行云、流水、花草、鱼、虫、禽、鸟、几何图纹为主,。

取材十分广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蜡染艺术风格亦多姿多彩,并因当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个特色。

比如有的工整严谨,突出对称;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题结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的蜡染加红黄两色,使其色调深厚,层次更加丰富;还有的大蓝底白花上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就更加五彩斑斓,别具韵味。

贵州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采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

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

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芦笙的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

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规模宏大,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

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遵义丝织品 遵义丝绸,历史悠久,是贵州丝绸的发源地。

清乾降时,由外传来了柞蚕放养和巢丝法和技术。

到清道光年间,遵义就已成为贵州丝绸贸易中心。

近年来,所生产的丝绸织品畅销国内,甚至销到南洋各地,产品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

此外,遵义的丝织品还有工农被面、缎背经、美丽绸等。

丝织品的特点是:绸身紧密,手感光滑柔软,温润如玉,轻飘而绚丽,具有桑蚕丝所特有的天然光泽。

遵义的丝织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

生丝、和服绸还外销日本,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原木艺术 原木艺术是以自然界中和种带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朴自然又具现代美感,表现出贵州地方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的美学情趣。

其伤口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隽永深邃,有的活泼可爱。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贵阳市白云区设有原木艺术展馆。

玉屏箫笛 产于被誉为"箫笛之乡"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它是侗乡...

苗族结婚需要准备些什么?

服饰苗族的服饰,女装式样最多,达130多种。

仅贵州就有一百零几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古老形式,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比较华丽,内容丰富多彩。

仅头饰就有几十种,在头饰上以挽发髻盘扎于头顶,上插木梳及其他装饰物,类似云髻为多。

其中也有差异:如安顺、镇宁有的挽偏髻于头右上方,黔东南挽髻于头顶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于额顶,贵阳地区有的扎蓬髻类似盘边帽,有的扎成狭长的船形髻,有的则在头髻中扎上两头向上的大牛角梳。

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

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

衣服两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绣“花边”,胸前再系上绣花围腰一幅,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

贵州境内的苗族服饰可分四型24式,简述如下:黔东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黄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从榕式、丹都式、丹寨式。

妇女除改装外,着传统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领衣(少数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数挽椎髻,少数盘发包头巾。

它包括贵州省内苗语黔东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罗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宁安式、安贞式。

属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服装多为大领对襟,少数为左、右衽,着大襟衣的占少数。

百褶中裙,长裙较少。

衣裙多数以挑花、刺绣、蜡染为饰,少数无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宁式、毕节式、赫纳式、安盘式、普枝式、织金式、安普式、江龙式、望安式、仁怀式、普定式。

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语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

妇女服装的基本款式为对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后披领,着百褶多截中长裙,前系裙围,后垂飘带。

黔东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

此型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和遵义地区东部,黔东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

妇女服装为大襟短衣、长裤,极大多数缠头巾。

缠头巾的青年着盛装时,多数佩戴多件精制银饰。

女装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 或短不 及膝,婀娜动人。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女子服饰式样最多,有130余种,仅贵州就有101种。

在贵州、云南、川南、广西、海南岛等地,穿百褶裙,但长短不一,以黔东南差别最大,有的到脚面,有的超过小腿肚,有的过膝,有的仅30厘米左右,但以裙到小腿肚最为普遍。

颜色为青、蓝、白,裙面有绣花、挑花、镶花,也有蜡染或素净的。

上衣有大襟的,也有大领的。

在湘西、黔东北、鄂西等地,在清乾、嘉时期,因民族暴动失败后,被迫改装,穿长裤、大襟右任上衣,农边、袖口、裤脚都镶花边。

在接龙时才穿裙子,平时不穿裙。

每逢节日妇女们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繁多的银饰。

男装男子服装式样比较简单。

贵州各地男子一般上身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短衣(也有穿右大襟短衣的),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

冬天小腿部裹绑腿。

在黔西北地区则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不论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是由妇女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自绣而成,费工较大。

近年来,由于发展商品经济,部分地区苗族服装也成了商品而进行生产,不少青年妇女多从市场购买成衣。

住所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少数居住在山间平旷之地。

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湖南的城步、靖县和广西龙胜等地区,一般住在山麓、河边或田坎边。

黔东南和广西融县等地区,多住在河边、田坎或山腰的梯田一侧。

贵州中部以西到云南、川南等地的苗族,一般多住山腰,少数住在山顶或平坎、河谷地方。

住房的形式各地不一。

黔东南、湘西南、川东、桂北的苗族住房有平房和楼房两种。

在坡度较大的山坡,多半建吊脚楼。

贵州中西部及桂西一带,瓦房、草房都有。

安顺、平坝、镇宁一带为薄石板盖房。

云南文山苗宅四壁多用竹条编织,抹上泥土,屋顶盖草。

建筑苗族民居建筑,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黔东地区多为木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湘西及贵州松桃等地,多以瓦木或砖木构成平房。

贵州中部地区多为木结构房屋;黔西北和滇东北多是土木或草木构成的平房。

这些类型,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而成的特点。

苗族的公共建筑颇具民族特色。

如寨门,在黔东南地区,不少较大的苗寨,都建有公共寨门。

在湘西、黔东南等苗族村寨,有公共水碾和水车。

在苗、侗杂居的黔东南部分地区,也有风雨桥和鼓楼。

交通苗族地区的交通可分为水陆两道。

水道以各式大小船只顺自然河道运输。

湘西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沅江上游的酉水、武水和辰水;黔东南地区的水道主要有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等。

另外,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和黔南的蒙江、广西融水的融江等也是苗族地区较为重要的水道。

在河宽水深处设有渡船,渡船分为公渡、私渡两种。

苗族地区陆道过去普遍为崎岖小道。

从明朝中叶至清初,把湘西的陆道分为官路、营路、民路、苗路四种。

旅行的人大多骑马乘轿,货...

顺丰标快是陆运还是航空?

新疆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服饰别具一格。

男子冬季一般头戴用黑羊羔皮、狐狸皮或水獭皮做里,外覆各色鲜艳绸缎,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顶饰猫头鹰毛的四棱尖顶帽(吐马克)或尖尖帽。

夏天一般戴用白毡和黑平绒制作的分瓣翻边帽。

上身内穿高领花边衬衣或条格衬衣。

衬衣上穿坎肩,坎肩上穿短上衣,再套长袷袢。

下身内穿白布长裤。

外衣,冬春多穿用老羊皮缝制的皮大衣和大裆皮裤;夏秋多穿用棉布或毛布制作的长襟大衣和大裆皮裤与条绒夹裤。

腰扎镶嵌有金、银。

珊瑚、珍珠、玉石等饰物的腰带。

腰带左侧多挂皮囊,存放杂物,右侧佩戴小刀,脚穿长筒皮靴。

骑上俊马,英武洒脱。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异彩纷呈,极其讲究。

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

未出嫁的姑娘一般多戴“塔合亚”、“标尔克”和“包头巾”。

“塔合亚”是一种用红、绿或黑色绒布制作,金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图案的硬壳圆斗形帽子。

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

“标尔克”是用绸、布和水獭皮做的圆形帽,帽顶上绣花并有猫头鹰羽毛。

在帽顶与帽沿之间有珠饰镶嵌。

“包头巾”的四角绣有各种花纹。

姑娘出嫁时,戴一种名叫“沙吾克烈”的尖顶帽。

帽体用毡制作,外覆布、绒和绸缎,上面绣花并用金银珠宝装饰。

帽子的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脸前。

婚后一年之内戴这种帽子,穿红绸子做的衣服,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婚妇女。

一年后换戴花头巾,生下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齐拉吾什”套头巾(用白布制作,类似盖头巾,大而宽,遮住头、肩及腰部,直到臀部以下,戴上后只露出面部),三、四十岁以下的妇女佩戴的“克衣米谢克”绣有各种图案。

年长的妇女或者子女多的妇女一般不讲究服饰,只佩戴花纹不太鲜艳的‘克衣米谢克”,或者只戴白色头巾。

身上穿袖子绣花,下摆多褶,色彩鲜艳的连衣裙。

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短袷袢;冬季则穿条绒棉大衣。

脚穿皮靴和套鞋。

哈萨克族--民居 为了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

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织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

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

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

春、夏、秋三季,哈萨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运的圆形毡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

毡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红柳做成圆栅和顶,构成立架,然后在木栅外围上芨芨草编成的墙篱,再包上毛毡。

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

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

毡房一般向东开门。

哈萨克族--礼仪 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

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

这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以季节与草场情况不断转场迁徙的哈萨克牧民,对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不论相识与否,都会热情款待。

牧民认为,如果在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会被亲朋邻里认为待客不周而耻笑。

主人待客,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通常客人来临,都要宰杀羔羊。

至尊的客人,还要在现场宰杀一匹马驹。

宰羊前,主人要牵羊到客人面前征得满意。

进餐时,先将羊头献给客人。

客人接过羊头,要用小刀先割一块面颊肉献给主人家年龄最大的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年龄最小的孩子或主妇。

然后,自己随便割一块肉吃,再将羊头献给主人。

这时,主客围座一起,一边食用盘中的大块肉,一边细饮主人特制的马奶酒。

马奶酒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独特酒类。

味道清香醇厚,既能解渴,也能充饥,还能医治轻微的肠胃病和其它慢性病。

维生素含量比牛奶多好几倍,是草原牧民防寒助食的极好饮料。

夜晚,广袤的草原特别静寂,幢幢毡房一片温馨,客人被安置在毡房正面的上方住宿。

纯朴、敦厚、诚挚的主人,还会给你讲述草原近年的新气象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哈萨克族--语言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

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

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1982年恢复使用原来的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哈萨克族--传说 哈萨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较多,史籍早有记述。

《汉书》所载奄蔡《唐书》所载可萨、萨。

公元982年用波斯文写成的《世界域志》一书中,载阿兰国有kasak,这无疑是当今的哈萨克。

在哈萨克语意中,“哈萨克”一词有顽强、巨大、坚强有力的意思。

对哈萨克民族的起源,有多种美好的传说,如传说在远古代,有位英勇善战的青年首领名叫卡勒恰哈德尔。

他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

突然天空出现异彩,一只白天鹅从天而降,匍伏在其身边,用羽翼掩护着他,并向他口中滴了一滴津涎,而后把他驮到湖边喝水,吃了饭,卡勒恰哈德尔顿觉精神好转,体力恢复,伤口也很快愈合了。

这时白天鹅变成了一位天仙美女,与卡勒恰哈德尔形影不离,二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kazak”(哈萨克),“kaz”意为天鹅,“ak...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