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束腰是什么 家具 束腰家具

束腰是什么 家具

“有束腰家具”和“无束腰家具”各有什么特点?

无束腰是指家具的腿足与牙板直接与面板相接,面板以下所有的整体部件空间是缩进面沿的。

究其根源,家具的“身架” 是从建筑的框架借鉴而来,应该说,这与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

建筑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定居时代的标志,而一旦筑房造屋定居下来,房里就要有日常生活用到的家具。

因为家具比建筑出现得晚,也因为在审美层面需要形制上的统一,它对建筑进行了深度借鉴和模仿,如大木梁架结构、榫卯结构,以及建筑装饰等。

无束腰家具的结构就吸取了建筑上大木梁架的造法,家具的腿部也同样吸取建筑的支撑立柱造法使用圆材,且同建筑的立柱一样,多直接落于地面。

为起到稳固建筑物的作用,圆柱多形成下疏上敛的侧脚形式,无束腰家具也承袭此特点,而且没有马蹄结构和足底的托泥。

概括说来,凡是无束腰的家具多为:圆材直足、有侧脚、无马蹄、无托泥。

与之相比,有束腰家具的根源要追述到唐代的壶门台座或壶门床等,开始由每面几个壶门简化到每面一个壶门,再由一个壶门简化到四角只剩四根腿足。

腿足位在四角,外形本来就是方的。

壶门床、案上下同大,故四足直立,不像屋柱那样有侧脚。

壶门从台座上消失,最后遗留下歧出的牙脚,经过蜕变,成为足端的马蹄。

壶门床、壶门案原来有底框,部分有束腰家具保留了底框,它就是托泥。

凡是有束腰的家具多为方材、直足、有马蹄外,还有多种弯腿,无侧脚,内兜或外翻马蹄,有的有托泥。

...

束腰是什么?

牙板,又名“牙条”或“牙子”,是指 '安装在无束腰家具面板之下用来连接 两腿的窄木板;有束腰的家具则安装在束腰 之下,用来连接两腿的木条。

牙板有素牙(无 雕刻花纹)与花牙板(有雕刻花纹)两类, 有加固和装饰作用,因用于家具的不同部位 而有不同的名称。

家具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

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

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

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

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

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

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

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

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

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

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

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

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

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

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

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

多用于框形的连接。

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

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

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

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

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

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

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

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

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

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

北方匠师叫“走马销'。

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

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日“勾挂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

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

明清家具种类主要有哪些

明清两代,家具艺术高度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被冠以“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两个艺术概念。

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

如果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楚得多了。

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屏蔽用具、存贮用具、悬挂及承托用具。

或直接分为床塌、椅凳、桌、案、几、屏联、箱柜、台架等类。

桌案 桌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有束腰,一种无束腰。

清·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直腿香几 有束腰桌子:是在桌面下装一道缩进面沿的线条,尤如给家具系上一条腰带,故名“束腰”。

束腰下的牙板仍与面沿垂直。

束腰有两种作法,一种低束腰,一种高束腰。

低束腰的牙板下一般还要安罗锅枨和矮佬,或者霸王枨。

如果不用罗锅枨和霸王枨,则必须在足下装托泥。

起额外加固作用。

高束腰家具面下装矮佬分为数格,四角即是外露的因腿上载,与矮佬融为一体。

矮佬两侧分别起槽,牙板的上侧装托腮,中间镶安绦环板。

绦环板的板心浮雕各种图案或镂空花纹。

高束腰的作用不但美化了家具,更重要的是拉大了牙板与面沿的距离,有效地固定了四腿。

因而牙板下不必再有过多的辅助部件。

有束腰家具不管低束腰还是高束腰,在桌子的四足都削出内翻或外翻马蹄,有的还在腿的中间部份雕出云纹翅。

这已成为有束腰家具的一个特征。

黄花梨有束腰展腿式半桌 无束腰桌子:即四腿直接支撑桌面,四腿之间有牙板或横帐连接,用以固定四足和支撑桌面。

无束腰桌子不论圆腿也好,方腿也好,足端一般不作任何装饰。

只有个别的为减少四足磨损而在足端装上铜套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四足。

同时也起到相应的装饰效果。

案的造型有别于桌子。

突出表现为案腿足不在四角,而在案的两侧向里收进一些的位置上。

两侧的腿间大都镶有雕刻各种图案的板心或各式圈口。

案足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案足不直接接地,而是落在托泥上。

它又不像桌子托泥那样用四框攒成,而是两腿共用一个长条形的木方子。

每张案子须用两个托泥。

另一种是不用托泥的,腿足直接接地,在两腿下端横枨以下分别向外撇出。

这两种案上部的作法基本相同,案腿上端横向开出夹头榫,前后两面各用一个通长的牙板把两侧案腿贯通在一起,使腿和牙板共同支承案面。

两侧的腿还有意向外诧出,以增加隐定性。

还有一种与案稍有不同的家具,其两侧腿足下不带托泥,也无圈口和雕花板心,而是在腿间稍上一些的位置上平装两条横枨。

有的在左右两腿间的长牙板下再加一条长枨。

这类家具,如果面上两端装有翘头,那么无论大小,一般都称为案。

如果不带翘头,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类家具,人们一般把较大的称为案,较小的称为桌子。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书中,把腿足在板面四角的称为“桌形结体”,把四足不在四角而在缩进一些位置的称为“案形结体”。

根据这个论断衡量,这种家具具备案的特点较多,尤其是腿足的位置和夹头榫结构,因此,严格说来,还应叫案。

桌形结体一般不包括案,而案形结体不仅包括案,也包括这种类型的桌子。

人们把大者称案,自不必说,把小者称桌,即案形结体的桌子。

说明这类小案桌与同等大小的桌子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

也说明案和桌自产生,发展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明代桌案的种类有如下几种:明末 黄花梨卷草纹展腿方桌1、方桌:凡四边长度相等的桌子都称为方桌,常见的有八仙桌,因每边可并坐二人,合坐八人,故称八仙桌。

有带束腰和不带束腰两种形式。

方桌中还有一种一腿三牙式的,造型独特,其桌腿足的侧脚收分明显,足端亦不作任何装饰。

桌面边框用材较宽,使腿子得以向里收缩。

面下桌牙除随边两条外,另在桌角下沿装一小板牙,与其它两条长牙形成135度角。

这三个方向的桌牙都同时装在一条桌腿上,共同支撑着桌面。

故称一腿三牙。

这种方桌不仅结构坚实,造型也很美观。

方桌中还有专用的棋牌桌,多为两层面,个别还有三层者。

套面之下,正中做一方形槽斗,四周装抽屉,里面存放各种棋具,纸牌等。

方槽上有活动盖,两面各画围棋,象棋两种棋盘。

棋桌相对的两边靠左侧桌边,各作出一个直径10厘米,深10厘米的圆洞,是放围棋子用的。

上有小盖。

不弈棋时可以盖好上层套面,或打牌,或作别的游戏。

平时也可用作书桌,名为棋桌,是指它是专为弈棋而制作的,具备弈棋的器具与功能。

实际上它是一种集棋牌等活动于一身的多用途家具。

明末清初 黄花梨独板大翘头案2、长桌、条桌与条案:长桌也叫长方桌,它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两倍。

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一般都称为条桌。

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

条案都无束腰,分平头和翘头两种,平头案有宽有窄,长度不超过宽度两倍的,人们常把它称为“油桌”,一般形体不大,实际上是一种案形结体的桌子。

较大的平头案有超过两米的,一般用于写字或作画,称为画案。

条案,则专指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案子。

个别平头案的长度也有超过宽度两倍以上者,也属于条案范畴。

翘头案的长度一般都超过宽度两倍以上,有的超过四五倍以上,所以翘头案...

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 (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

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 (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

《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

"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

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

"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

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的上一大变革。

(3)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

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4)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

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220年~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589~960年)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代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 (1)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

"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

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2)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权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椅、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描绘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

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

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

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

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家具种类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

明清家具种类主要有哪些

明清两代,家具艺术高度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被冠以“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两个艺术概念。

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

如果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楚得多了。

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屏蔽用具、存贮用具、悬挂及承托用具。

或直接分为床塌、椅凳、桌、案、几、屏联、箱柜、台架等类。

桌案桌子有两种形式,一种有束腰,一种无束腰。

清·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直腿香几有束腰桌子:是在桌面下装一道缩进面沿的线条,尤如给家具系上一条腰带,故名“束腰”。

束腰下的牙板仍与面沿垂直。

束腰有两种作法,一种低束腰,一种高束腰。

低束腰的牙板下一般还要安罗锅枨和矮佬,或者霸王枨。

如果不用罗锅枨和霸王枨,则必须在足下装托泥。

起额外加固作用。

高束腰家具面下装矮佬分为数格,四角即是外露的因腿上载,与矮佬融为一体。

矮佬两侧分别起槽,牙板的上侧装托腮,中间镶安绦环板。

绦环板的板心浮雕各种图案或镂空花纹。

高束腰的作用不但美化了家具,更重要的是拉大了牙板与面沿的距离,有效地固定了四腿。

因而牙板下不必再有过多的辅助部件。

有束腰家具不管低束腰还是高束腰,在桌子的四足都削出内翻或外翻马蹄,有的还在腿的中间部份雕出云纹翅。

这已成为有束腰家具的一个特征。

黄花梨有束腰展腿式半桌无束腰桌子:即四腿直接支撑桌面,四腿之间有牙板或横帐连接,用以固定四足和支撑桌面。

无束腰桌子不论圆腿也好,方腿也好,足端一般不作任何装饰。

只有个别的为减少四足磨损而在足端装上铜套的。

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四足。

同时也起到相应的装饰效果。

案的造型有别于桌子。

突出表现为案腿足不在四角,而在案的两侧向里收进一些的位置上。

两侧的腿间大都镶有雕刻各种图案的板心或各式圈口。

案足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案足不直接接地,而是落在托泥上。

它又不像桌子托泥那样用四框攒成,而是两腿共用一个长条形的木方子。

每张案子须用两个托泥。

另一种是不用托泥的,腿足直接接地,在两腿下端横枨以下分别向外撇出。

这两种案上部的作法基本相同,案腿上端横向开出夹头榫,前后两面各用一个通长的牙板把两侧案腿贯通在一起,使腿和牙板共同支承案面。

两侧的腿还有意向外诧出,以增加隐定性。

还有一种与案稍有不同的家具,其两侧腿足下不带托泥,也无圈口和雕花板心,而是在腿间稍上一些的位置上平装两条横枨。

有的在左右两腿间的长牙板下再加一条长枨。

这类家具,如果面上两端装有翘头,那么无论大小,一般都称为案。

如果不带翘头,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类家具,人们一般把较大的称为案,较小的称为桌子。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书中,把腿足在板面四角的称为“桌形结体”,把四足不在四角而在缩进一些位置的称为“案形结体”。

根据这个论断衡量,这种家具具备案的特点较多,尤其是腿足的位置和夹头榫结构,因此,严格说来,还应叫案。

桌形结体一般不包括案,而案形结体不仅包括案,也包括这种类型的桌子。

人们把大者称案,自不必说,把小者称桌,即案形结体的桌子。

说明这类小案桌与同等大小的桌子在使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

也说明案和桌自产生,发展到现在,始终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明代桌案的种类有如下几种:明末 黄花梨卷草纹展腿方桌1、方桌:凡四边长度相等的桌子都称为方桌,常见的有八仙桌,因每边可并坐二人,合坐八人,故称八仙桌。

有带束腰和不带束腰两种形式。

方桌中还有一种一腿三牙式的,造型独特,其桌腿足的侧脚收分明显,足端亦不作任何装饰。

桌面边框用材较宽,使腿子得以向里收缩。

面下桌牙除随边两条外,另在桌角下沿装一小板牙,与其它两条长牙形成135度角。

这三个方向的桌牙都同时装在一条桌腿上,共同支撑着桌面。

故称一腿三牙。

这种方桌不仅结构坚实,造型也很美观。

方桌中还有专用的棋牌桌,多为两层面,个别还有三层者。

套面之下,正中做一方形槽斗,四周装抽屉,里面存放各种棋具,纸牌等。

方槽上有活动盖,两面各画围棋,象棋两种棋盘。

棋桌相对的两边靠左侧桌边,各作出一个直径10厘米,深10厘米的圆洞,是放围棋子用的。

上有小盖。

不弈棋时可以盖好上层套面,或打牌,或作别的游戏。

平时也可用作书桌,名为棋桌,是指它是专为弈棋而制作的,具备弈棋的器具与功能。

实际上它是一种集棋牌等活动于一身的多用途家具。

明末清初 黄花梨独板大翘头案2、长桌、条桌与条案:长桌也叫长方桌,它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宽度的两倍。

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一般都称为条桌。

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

条案都无束腰,分平头和翘头两种,平头案有宽有窄,长度不超过宽度两倍的,人们常把它称为“油桌”,一般形体不大,实际上是一种案形结体的桌子。

较大的平头案有超过两米的,一般用于写字或作画,称为画案。

条案,则专指长度超过宽度两倍以上的案子。

个别平头案的长度也有超过宽度两倍以上者,也属于条案范畴。

翘头案的长度一般都超过宽度两倍以上,有的超过四五倍以上,所以翘头案都...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