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房产
60年代老家具
如何从年代上识别祖传老家具的价值?
通常年代越久的木材越好,然而必须保存完整,尚有 应用价值,可供发掘整理后重新登堂人室。
它们的质地与 表色,都应该是一种文化品位的象征。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 的艺术特征,价值当然也不一样。
明代家具作为中国古典 家具的巅峰,其价值最高。
自明代起直到清末民初的家具, 在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身价。
五十年代老家具值钱吗
60年代的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
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从1962年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东北、陕北和内蒙古草原,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
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欢乐。
年饭过节好处是解馋 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饭可不是一天做出来的。
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
每到春节,北京居民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富强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小站稻和五斤鱼,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腾挪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腊月二十八发好面(标准粉),二十九开始炸各种面果子,平日里舍不得用油,现在甜的、咸的、又酥又香的胡萝卜丝丸子、白薯丸子和排叉装得满盆满钵,馋嘴又心急的孩子们趁妈妈不注意,抓上两把就往外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着尝新。
蒸馒头,包豆包,年三十之前要把过年的主食准备好。
除夕的年饭分两顿,先是晚上五六点钟吃米饭炒菜,平常的机米换成小站稻,加上烧带鱼、沙锅豆腐、狮子头或四喜丸子、豆芽菜,这是一年里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顿饭,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吃,而且菜里一定要有鱼,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夜里12点,全家还要一起吃饺子,饺子用富强粉包,比日常吃的标准粉白得多,一般是猪肉白菜馅,有时是酸菜馅。
吃饺子的风俗使得竹具店每年春节前都要加班加点赶制竹笊篱。
大白菜是百姓的当家菜,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它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菜席:芥末白菜墩、菜心拌凉菜、五香辣白菜、腌白菜、醋熘白菜、炒酸菜或炖酸菜、油泼梅干菜等。
年货家里添个新玩具 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
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
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糖瓜儿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个新毡帽。
”除北京传统春节食品关东糖外,市场上有了小娃娃、小花篮、小宝塔、小鸡、小鸭形状的块糖,饼干除了什味、橘子和大方外,1963年新出了酥松可口的“63”,包装上还附有当年的美术年历。
姑娘们喜欢的头花和襟花有菊花、牡丹、玫瑰、芍药、剑兰等花样,鲜花店里的梅花、碧桃、茶花、迎春、一品红、文竹、瓜叶菊、四季海棠、水仙、仙客来等盆花也常令她们情不自禁地掏腰包。
过年添个新玩具是办年货的家长们的小秘密,给8—12岁的孩子买个小攒钱罐,给2—4岁的孩子买个小鼓,给六七岁的孩子买个空竹或风筝。
木刀枪、腰边鼓、大摆球、积木塔、铁鸣蝉、毛毽、脸谱,还有“老鼠滚蛋”、“斗鸡”等新玩具,紧攥着钱包,家长们心里盘算着挑哪个最划算。
买个月份牌,添几张写春联的梅红纸,扎一只红纱灯,新一年的向往就在挑挑拣拣中开始了。
年话老礼全都放一边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领导们倡议“四要四不要” “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时钟敲过除夕夜12点,有工作的子女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按照风俗,除夕和初一全家团圆不出门,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家也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
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小辈儿人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规矩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提着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改良的新年画。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
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买张图画纸或道林纸,用彩笔画些风景花草,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工作好,学习好,身体好”等字样,一张标准的贺卡就做好了,送给老师或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年乐红红小鞭论个放 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
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
60年代经济
下面就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衣着: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
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
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
人们讲究朴素。
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
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
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
服装样式比较简单。
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
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
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
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
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
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
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
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
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
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
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
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
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
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
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
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
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
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
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
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
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
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
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
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
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
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
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
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
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
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
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
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
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
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
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
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
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
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
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
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
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
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
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
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
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
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
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
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
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
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
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
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
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
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
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
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
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
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
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
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
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
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收音机、下...
急:家具的颜色如何搭配我家现在基本装修好了,户型是老户型,60平...
你的颜色设计我认为是不错的。
但是,建议在用大红色时,最好的搭配色是黑色,正红与纯黑是经典的搭配,而用白色显得轻浮一些。
红与黑的表现力是热烈与沉稳并存,高雅与平凡同在。
建议你的电视柜用红色面板,而立面(或抽屉面)用黑色。
沙发用红色,而靠垫用黑锻面的。
餐桌用红色,而餐厅用红、黑两色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20世纪60年代中国各方面状况
展开全部 下面就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衣着:那个时候,服装的功能是遮体御寒。
到1978年时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够穿暖。
但是服装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新衣服只有年节才穿。
人们讲究朴素。
农村人们日常的衣服上会打补丁。
城乡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凭布票购买衣物,而且补票是限量的。
衣着的色调以蓝、灰、绿、黑、白为主。
服装样式比较简单。
人们的着装比较传统。
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装、工装、军装为主。
男性在夏季以白衬衣,蓝绿灰色的长裤为主。
女性夏季一般着碎花衬衣或者碎花裙子。
五六十年代以棉布为主,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
五十年代,列宁服、连衣裙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盛行。
文革时期,绿军装风行全国。
饮食:新中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九亿多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在人口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完成的。
食物种类较少,人们的食谱中主粮所占的比例较大,平时人们以蔬菜和副食产品为下饭食物。
肉类和水产品人们吃的较少,基本上过年过节才集中吃鱼吃肉。
平时肉类和水产品定量供应。
东北和内蒙新疆牧区吃肉情况要好一些。
农村居民直到70年代,还以粗粮为主,公社生产队到年终才会分肉。
蔬菜供应受季节和地域限制,种类比今天要少。
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比较紧张。
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食物种类差异较大。
总的来看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三十年人们饮食的营养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
经济困难的1959-62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动荡年代,人们的食物供应紧张,品种单调匮乏。
从1956年之后,食品供应依靠国营商店。
那时居民区里有粮店、菜店、副食店、烟酒糕点店等。
1965-1978年,自由市场基本绝迹。
城乡之间是找不到公开经营粮食、蔬菜、禽蛋和水产品的小商贩的。
改革开放之前,实行供给制,票证几乎和货币一样重要,有钱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饭的。
此外油票、糕点票、粮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票证。
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宅建设,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楼,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主要精力用于建设和国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设的资金很紧张,再加上以前的基础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居住的条件普遍较差。
1978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净面积3.7平方米。
大约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里面。
天津、上海、北京、武汉、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积平房区。
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旧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孙三代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
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兴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楼和工人新村,这些楼房多为三至六层的简易楼房,这些住宅楼解决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
住筒子楼、伙单是不会不少市民那是所经历的。
七十年代起,七层以上的高层楼房和综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区出现,如北京的前三门居住区。
1976年唐山地震后,城市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到相当的高度。
居民楼的抗震性和质量有了鲜明的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单位分配,住房供给极为紧张,分房得按照规定排队,够条件也得往往等相当长的时间。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约8平方米。
大多数农民住平房,砖瓦房不多。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农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头房。
西北地区大量农民住窑洞。
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帐篷,东北林区木屋较常见。
南方民族地区竹楼、土楼、木屋比较多,南方农村不少农民住在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里。
但大城市周边新建的的农村砖瓦房较多。
交通出行: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建设迅速发展。
到1978年我国约有5万公里铁路和94万公里公路。
除西藏外,全国通铁路。
除西藏墨脱外全国各县通公路。
改革开放前民航建立了国际国内航空网。
1969年北京有了地铁,1974年我国有了长距离的管道运输。
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有了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载重汽车、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大型喷气式客机(运十)。
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加强。
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
公共交通迅速发展,但是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那时坐车难,公共汽车比较拥挤。
道路上,没有私家车,出租车数量极少,坐出租车要凭介绍信提前预约。
那时小汽车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奔驰。
大街上还能市场看到马车。
人们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车。
一到下班自行车如海洋一样,十分壮观。
人们出远途一般乘坐火车,改革开放前我国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客车是国产电力机车或者柴油车。
当时从天津到北京坐快车是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
民航归空军管理,只有够级别的干部才可以坐飞机。
从祖国的边远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几天时间。
那时中国没有高速公路,公路客运长途客车也比较少。
农村居民出门仍靠步行、乘畜力车。
七十年代拖拉机增多。
也成为农民代步的工具。
78年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是0.4%,那时只有单位才有电话,用的是数字码盘拨号电话,特别重要的事情才接打电话。
中国人大事靠电报、日常写信联系。
1978年全国电子计算机才6000台,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
文化生活;看电影、听...
明清家具特点的比较
1、古典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
2、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
一、 明清家具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点1. 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指制作于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的家具。
明式家具以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
并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明式家具装饰手法善于提炼,精于取舍,主要通过木纹、雕刻、镶嵌和附属构件等来体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
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最为常用。
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
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
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2. 清式家具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
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 ,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 上一篇:汽车漆喷在家具上不烤行吗
- 下一篇:资阳家具卖场
猜你喜欢
- 最近发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