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

3.3新会计准则对会计选择的影响与关联交易  有四种重要的会计选择,分别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会计差错的更正。

有四种重要的会计选择,分别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会计差错的更正。

 

本期提要

  • 重要的会计选择
  • 会计选择典型案例解析

本期内容

各位见闻大师课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夏草。

会计选择这部分,其实会计选择是非常多的,从收入确认、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投资核算方法,到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等都是。包括成本核算,成本结转也是有很多的方法。

 

这里主要介绍4种会计选择,一种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一种是会计估计的选择,一种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还有一种是会计差错的更正,这个有的时候会被滥用,因为会计差错不好听。

最近几年,新会计准则变化得比较大,但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两个准则:一个是2019年年报开始的新金融工具准则,一个是2020年年报开始的新收入准则。

 

新收入准则对报表影响非常大,是从2020年1月1号开始的,但那些境外上市的企业早就开始实行新准则了。

 

新金融工具准则是从2019年年报,就是2019年1月1号开始,它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就是在坏账计提上,原来是按照实际损失法计提坏账,现在是按预期损失法。按照预期损失法计提的坏账比例比实际损失法要高,为什么?预期损失法是好的账也要提坏账,实际损失法是坏账才提坏账,所以按照新的准则,计提的坏账要比老的多。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现在通过减值矩阵的测算,按照新的准则计提的坏账比例比老的要少很多,这样就尴尬了。现在是要把原来计提的坏账冲回去,冲回去的话到底算差错还是什么,就比较尴尬。

 

所以现在超过80%的公司还是按兵不动,原来怎么提现在就怎么提,只不过名字改了,由实际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换汤不换药。有些公司就变了,比如亨通光电。它其实就是把一年以内的、面向央企客户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由5个点降到1个点。这导致它坏账计提的变化很大,因为应收账款基本都是一年以内的,而且客户基本都是央企,所以对当期损益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它为什么从5个点降到1个点?可能是为了按照实际的坏账的损失来提。但是5个点降到1个点说明坏账计提少了,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多提大家没意见,就是会计政策从稳健走到激进大家会害怕,但是从激进走到稳健大家觉得比较放心,因为激进的会计再走一步可能就是财务欺诈了。

 

下面我再讲一下关联交易。除了虚增收入之外,我觉得瑞幸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同学代持、收购股份等等。我觉得企业是一系列利益关系人的结合体,上市公司对各方可能都存在一个利益的问题,这里面最要关注的是什么?实控人和控股股东,因为他是上市公司最大的利益受益者。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公司,前面也介绍了,是利益相关方通过体外资金对上市公司或者拟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它不直接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它通过第三方,对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利益输送。包括做空机构,大量的时间也是花在找到潜在的关联公司和关联交易上。这个可能在生产环节,也可能在采购环节,也可能在销售环节,当然也包括委托加工、委托研发等。

沃特玛曾经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第三,大概在2017年上半年还牛气冲天的,下半年就蔫了,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从2014年、2015年、2016年到2017年上半年,它的业绩还处于井喷状态,结果下半年资金链就出问题了。出问题的背后在于,沃特玛的商业模式是组成一个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之间进行利益输送,同时绑定了地方政府等等。

 

最典型的利益输送是怎么做的?沃特玛是做动力电池的,它把动力电池卖给整车厂,整车厂再把整车卖给沃特玛实际控制的一家体外公司,新沃运力。从表面上看,沃特玛把动力电池卖给整车厂,整车厂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整车厂再卖整车给新沃运力。虽然隔了整车厂这个环节,但实际上,整车厂的本质就是代工。

如果把整车厂认定为代工的话,这个交易就是沃特玛和新沃运力之间的一个内关联交易,这就存在利益输送。新沃运力是做物流车的运营,商业模式也不成熟,所以它没办法付钱给整车厂,整车厂又拖欠了沃特玛,所以沃特玛的资金链就断了。

 

最近有一家科创板的企业,它的商业模式其实和沃特玛差不多,但最后还是上市了。它是卖发动机系统的,通过整车厂组装之后,最终卖给疑似关联方,同样存在利益输送。但它的情况可能好一点,毕竟已经在科创板上市,资金链能够坚持下来,但是风险就比较高。

 

下面这个例子中的公司是做医药研发外包的,类似于药明康德。我们一开始就质疑它,因为它比行业龙头——药明康德的盈利能力高了不少。后来发现它的第二大客户有很大的问题,这第二大客户一注册就跟它签了一个大单,而且最后现场检查发现,这第二大客户的法定代表就是一个监事的婆婆,她的公章都控制在监事手里,这至少是一个关联交易。所以这个项目最后撤材料了,是一个做医药研发外包的CRO企业。

 

康得新也是这样,康美和康得新有一些值得吸取教训的地方是什么?中国资本市场有一本刊物叫《证券市场周刊》,分为蓝红两种,蓝周刊的定位和华尔街见闻比较类似,就是面向高净值客户。它经常发表一些质疑的文章,包括康美和康得新,它曾经都做过负面报道。2012年做过康美的负面报道,名字就叫《康美谎言》。康得新报道的名字叫《康得新诈案》,它怀疑康得新的海外的销售客户最终的控制人是老板本人,只不过上市之前它把控股权都让给第三方,但这个第三方也不知道是什么人。

 

所以我觉得,对关联方的核查确实要像做空机构一样,要查它的前世今生,不能只查当前这个时点,当前这个时点是没有关联的,但是历史上有关联的,都是疑似关联方,就是曾经为关联方,都是疑似关联方。包括前员工创立的公司,一般也认定为是疑似关联方,要进行核查的,因为担心有代持等等。

 

之前有人提到汉能薄膜的问题,这个公司2015年在港股股价暴跌,出事了,我以为它从此就完了,结果它到2018年的时候还能回光返照,竟然还在港股私有化了,还准备到A股来上市。

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呢?它当年是怎么处理的?对于汉能薄膜,我们应该站在整个汉能集团来看,从上游的材料到产品、到设备,它是全行业布局的。

 

但是汉能薄膜可能只有设备和组件,电池组件的加工是放在体外的。这个安排就莫名其妙,要进来就全部都进来,上游、中游、下游都进来,它是设备和组件在汉能薄膜,但组件的加工放在外面的公司,这样的话就变成汉能薄膜和体外公司的双线交易。

汉能薄膜卖设备给产业园公司,产业园公司用设备加工好电池之后,回售给汉能薄膜。这就是两边对敲,一个卖设备,一个卖组件,卖多少都没问题,内部交易。后来它想把这个交易非关联化,怎么处理?它把产业园公司的控股权转让给独立的第三方,它只留下不到20%的股份,为什么留下不到20%?因为超过20%就是关联方了,不到20%算金融投资、财务投资,不算关联方。

但实际上的情况,我怀疑虽然持有不到20%,但还是控制了产业园公司。所以这些独立的第三方虽然是大股东,但其实是明股实债。所以它的内部交易依然没有解决。这种交易就和神雾环保一样,不仅仅是内部交易、关联交易,而是典型的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内部交易,因为上游和下游都受汉能控股控制,所以这种交易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从神雾系、“神雾双雄”,到汉能薄膜,我们看到,它们就是通过把内部的交易包装成独立交易或者叫独立第三方,这挺恐怖的。站在汉能控股的角度,合并报表的话,内部收入全部抵消。现在的财务造假,到最后,交易对手很多都是关联方或者疑似关联方。

 

以上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最近发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