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大事年表
-
公元前25世纪前
·在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大量的陶制专用酒器,说明那时已有酿酒。古代“醫”字从“酉”,表明酒在医药中的重要性
-
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前11世纪
·甲骨文中有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和20多种疾病的描述,并有除虫、沐浴等记载。王制设有“病小臣”,为医疗行政之始
·殷墟遗址设有下水道。人们已知讲究卫生,注意住宅、身体、饮食清洁,以石、骨、青铜等制作器皿作为卫生和医疗用具
-
公元前10世纪前后
·《尚书·说命》“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的记载,是对服药后的反应与疾病关系进行的论述
·《周礼》中设医师掌管医药卫生。每届年终,统计每位医师治愈或死亡的人数并予奖罚,为医疗考绩之始
·《周礼》分医学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为医学分科之始
·《周礼》载“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礼记》有“孟春行秋令……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说明当时对四季气候变异引起的多发病与疫病流行已有一定认识
·《周礼》有“凌人”,专管藏冰,用冰防腐
-
公元前581年
·《左传》载秦国医缓提出治疗疾病的“攻、达”两种方法,并认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为不治
-
公元前556年
·《左传》载:“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狗。”已认识到狂犬之为害
-
公元前541年
·秦国医和倡阴、阳、风、雨、晦、明“六淫致病学说”,为最初的病因理论
-
公元前5世纪
·医学家扁鹊在世,其诊病已用望、闻、问、切等方法,他尤长于望诊和脉诊,在治疗上已用针灸、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有救治“尸厥”成功的记载。他所遵循的“六不治”准则,其中“信巫不信医不治”准则突出说明他的医疗实践已与巫医彻底决裂
-
公元前4世纪前后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简帛医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却谷食气》等14种,约成书于这一时期
·《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医方,记述52种疾病的病状和治疗方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中国现存最早记载人体经脉和灸疗的文献。书中已有汤、散、丸、药酒等剂型
·《导引图》为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疗体育图谱
-
公元前3世纪前后
·《山海经》约成书于此时,其中记载有关药物百余种,并叙述数十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内经》约成书于此时,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以及病因、病机、疾病认识、治则治法、养生保健,并批判了鬼神致病的落后观念
-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派徐福等入海寻求仙人不死之药
·秦都咸阳阿房宫遗址出土大量五角形直径60厘米的下水道管,并发掘出浴池、冰库等设施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有关法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活体及现场和尸体的勘查等
·秦设疠人坊,收容麻风病人
-
公元前213年
·秦始皇焚诗书百家,惟医药、种树之书不在禁书之列,得以幸免
-
约公元前2世纪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以及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男尸之出土与研究,说明公元前2世纪中国尸体防腐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西汉名医淳于意在世。《史记》详述其生前针对汉文帝诏问所述之25例病案,史称《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案
-
公元前26年
·《汉书》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书,有医经7部,经方11部
-
公元5年
·国家设“本草待诏”一职,征集国内通晓方术、本草的学者
-
公元16年
·《汉书》载王莽诛翟义之徒,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解剖其尸体,“度量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其终始,云可以治病”。说明其人体解剖之目的是为了发展医学
-
公元25年
·《后汉书》载朝廷置太医令,掌诸医,下设员医293人,员官19人。另设药丞、方丞各一人
-
公元2世纪初
·郑玄《周礼注》释“凡疗疡以五毒攻之”的“五毒”,为用“黄瓦罐置石瓦罐置瓦罐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于其中,烧之”,是以升华法炼制外科用药
-
公元162年
·《后汉书》载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皇甫规亲入庵卢巡视。其庵卢乃野战传染病院之始
-
公元186年
·《后汉书》载毕岚创造翻车渴乌(洒水车),用洒南北郊路。乃城市用洒水车以保持卫生之始
-
公元2~3世纪之间
·《治百病方》(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约成书于此时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此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临床诊治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名医华佗约在此时应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在麻醉下施行开腹术。他所提倡的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的“五禽戏”是一种医疗体育法
-
公元3世纪中
·王叔和《脉经》约成书于此时,是中国第一部切脉诊断专书。王氏还将《伤寒杂病论》整理分为专论伤寒之《伤寒论》与专论杂病之《金匮要略》二书约
-
公元256年
·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约成书于此时,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
公元4世纪前期
·葛洪撰《肘后方》,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天花在中国的流行;最早论述了沙虱(恙虫)病及应用虫末外敷、内服预防恙虫病的方法;创用咬人狂犬之脑外敷被咬者伤口,以防治狂犬病发作;创有富含维生素乙的大豆和松叶治脚气病。其《抱朴子·内篇》所述之炼丹涉及几十种药物,并记述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金属的取代作用,被尊为化学药物之鼻祖
-
公元356年
·《晋书》载时多疾疫,故实行隔离措施,凡朝臣有时疾,染易(传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进宫
-
公元392年
·《晋书·魏咏之传》记载:唇裂修补手术取得成功
-
公元420年
·胡洽居士著《百病方》,其中载有用水银制剂作利尿药
-
公元420~479年
·雷编成药剂学专著《雷公炮炙论》,为中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
公元491年
·《南史》载吴兴大水,其贫病不能立者,有人立廨收养,给衣给药。被认为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
-
公元5世纪后期
·《刘涓子鬼遗方》论述金创、痈疽、疮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
-
公元6世纪早期
·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本草经集注》是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述
·葛洪《肘后方》传入日本
·中国针灸传至朝鲜
·《魏书》载波斯国所产药材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香、胡椒、荜茇、石密、千年枣、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雌黄等运来中国
-
公元552年
·梁元帝萧绎时,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皇
-
公元562年
·吴人知聪携《明堂图》等160余卷医书至日本
-
公元608年
·日本派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人来中国学医
-
公元610年
·巢元方等编撰成《诸病源候论》,为中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该书载有肠吻合术、大网膜结扎切除术、血管结扎术等外科手术方法和步骤
-
公元624年
·唐代于京城设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四科。各设博士、助教以教授医学。医师又分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小儿科)、耳目口齿与角法等专科。其教材、学制、考核均较先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医科大学,师生340多人
-
公元629年
·诏令各州、府设立地方医学校教授医学
-
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所带中医药书籍由汉族医僧大天、藏族译师达马郭夏译成藏文,开始了藏汉医学交流
-
公元645年
·僧人玄奘由天竺取经回长安。对中印医药文化交流产生影响
-
公元7世纪
·医学家已应用海藻、昆布、海蛤等制成丸散,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
约公元652年
·孙思邈《千金要方》成书,为较早的临床综合性医著。记载用羊肝、猪肝煮汁治夜盲症,用龟甲治佝偻病,用谷皮、赤小豆等煎汤防治脚气病,多处强调水肿病人忌咸、断盐、勿盐,引述前人论述消渴病小便至甜的结论,还强调禁灸与防止化脓性感染等。其中所述下颌脱臼手法复位、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等都较科学,并绘制彩色经络穴位挂图
-
公元659年
·唐高宗接受苏敬等人建议,令各地将所产的地道药材并绘图送京,由苏敬等人据之对前代本草著作进行修订,公元659年成书,名曰《新修本草》,并由政府颁行全国
·此时已使用汞锡银合金作为齿科的填充剂
-
公元682年
·孙思邈卒。所撰《千金翼方》成书于此年
-
公元693年
·中国医学教育制度传入朝鲜,朝鲜置针博士,教授中国医学
-
公元8世纪初
·日本颁布大宝律令,引进中国医学教材和教育制度,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等
-
公元713年
·孟诜卒。撰有《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
-
约公元739年
·陈藏器撰成《本草拾遗》,创“十剂”(方剂)分类法,并载“罂粟”入药
-
公元752年
·王寿撰《外台秘要》,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记有金针拨内障法及白帛浸日夜全尿各书记日,以观察黄疸病人病情之进退、疗效等技术
-
公元754年
·中国鉴真和尚抵达日本,传授中国科学文化与医药知识
-
公元762年
·王冰重新编次注释《黄帝内经素问》
-
公元820年
·《全唐诗话》载眼科能装假眼,以珠代之
-
约公元841年
·蔺道人撰《理伤续断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
公元852年
·昝殷著《经效产宝》,为中国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
公元919年
·中国籍波斯人李珣著《海药本草》
-
公元936年
·和凝父子著《疑狱集》,为法医学之始
-
公元937年
·《太平广记》载此时能以刀针割治瘿瘤(甲状腺肿)
-
公元947年
·契丹主患热病,以冰罨贴胸腹四肢,为中国冰罨疗法之始
-
公元951年
·《太平广记》载此时临床使用鼻饲给药
-
公元10世纪中
·辽墓出土有植毛牙刷柄,说明此时已将隋唐用杨枝作刷清洁牙齿的方法进行了改进
-
公元973年
·朝廷诏令刘翰、马志等九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又经李昉等重新校勘,为《开宝重定本草》
-
公元978年
·宋代继唐翰林医官之设置,建翰林医官院,组织编撰《太平圣惠方》等
-
公元992年
·王怀隐等编订《太平圣惠方》。颁诸州,设医博士掌之
-
公元998年
·传说峨眉神医曾施行种痘术
-
公元1026年
·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又主持铸造等身针灸铜人两具,为最早的针灸教学模型
-
公元1045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此时依据解剖刑犯内脏,绘制《五脏图》
-
公元1057年
·宋代创设“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先后集中著名学者、医学家多人,经10年工作,校正了《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历代医学经典著作。并刻版印行
-
公元1060年
·宋代官办医学校——太医局,学生多至300人。分习大方脉、风、小方脉、产、眼、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疮肿兼折伤等九科
-
公元1061年
·校正医书局在《开宝本草》基础上,校定并刊印了《嘉本草》。苏颂主编成《本草图经》,是中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成的刻版药物图谱
-
公元1068年
·医官马世辰应邀前往高丽国(今朝鲜)治病
-
公元1075年
·《苏沈良方》首载此时已采用的秋石制取法,为最早的性激素制剂
-
公元1076年
·太医局于京师开封设官营药铺卖药所,即熟药所,实行国家专卖,此后推行全国
-
公元1082年前后
·唐慎微撰《证类本草》
-
公元1086年
·《说苑》记述银作镀金工人为水银所熏引致头手俱颤,以及贾谷山采石人为石末伤肺等职业病
-
公元1106年
·泗州刑人,郡守遣医与画工往视,并绘制成图,医学家杨介校以古书,编成人体解剖图谱《存真图》
-
公元12世纪20年代
·《圣济总录》成书,颁行全国
-
公元1114年
·两修合药所改为医药和剂局,五所卖药所改为医药惠民局。实行药政管理
-
公元1117年
·10月1日由政府公布次年运历,示民预防疾病
-
公元12世纪30年代
·南宋临安(今杭州)每逢新春,有淘渠人,沿门清理地沟;并建有每日扫除街道垃圾及清除住户粪便等公共卫生制度
·窦材《扁鹊心书》首载山茄花(曼陀罗花)和大麻花作全身麻醉剂
-
公元1144年
·成无己撰《注解伤寒论》,为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
公元1149年
·陈盠《农书》中有关于垃圾粪便合理处理和利用的记述
-
公元1170年
·洪遵刊《洪氏集验方》,首次记述同种异体骨移植术
-
公元1200年
·张杲已能鉴别天花和水痘
-
公元1232年
·药肆中始有“饮片”之名
-
公元1237年
·陈自明著《妇人良方大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妇科专著
-
公元1247年
·宋慈撰《洗冤集录》,为中国现存较早的法医学专著。包括人体解剖、法医检查、鉴别中毒、急救等内容,国外有多种译本
-
公元1268年
·元政府颁布卫生法规,设官医提举司掌医户差役词讼。令各路荐举、考试儒吏(法医),执掌卫生法规。禁售乌头、附子、巴豆、砒霜等剧毒药品,禁卖堕胎药,禁止乱行针医。因医死人,必须酌情定罪
-
公元1285年
·各路医学教授学正,训诲医生每月朔望到指定处交流经验
-
公元1300年
·滑寿发现小儿麻疹之黏膜疹
-
公元1307年
·邹盡续增陈直《养老奉亲书》,更题为《寿亲养老新书》。为中国早期老年病专著
-
公元1316年
·政府规定医生必须精通十三科之一始准行医
-
公元1330年
·蒙古族医学家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为中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
公元1331年
·李仲南撰《永类钤方》。首次提出“俯卧拽伸”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膝关节“半伸半屈”最有利于髌骨骨折之整复
-
公元1337年
·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
-
公元1406年
·《普济方》约成书于此时,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方剂学专著
-
公元1408年
·明政府编成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其中收载有明代以前的大量医书
-
公元1513年
·李濂著《医史》
-
公元16世纪中
·中国土茯苓输至印度、土耳其、波斯等国,被视为治花柳病良药
-
公元1550年
·沈之问著《解围元薮》,为中国第一部麻风病专著
-
公元1554年
·薛铠著《保婴撮要》,创用烧灼断脐法预防婴儿破伤风
-
公元1567年
·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载,安徽太平县以接种人痘法预防天花,后逐渐传至全国
-
公元1568年
·徐春甫等在北京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学”
-
公元1578年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成书,1593年于金陵首次印行,世称金陵刻本
-
公元1601年
·杨继洲撰的《针灸大成》首次刊印
-
公元1602年
·王肯堂著成《证治准绳》
-
公元1617年
·陈实功《外科正宗》中记述设计精巧的鼻息肉摘除术、气管缝合术等
·中国、朝鲜医学家举行医学疑难问题讨论会,会议纪要名为《医学疑问》
-
公元1620年
·武之望著《济阴纲目》
-
公元1632年
·陈司成撰《黴疮秘录》,为中国第一部梅毒病证治专著
-
公元1642年
·吴又可著《温疫论》,论述传染病传染途径、病源及特异性等
-
公元1675年
·中国渔阳天花流行,有人设坛厂,购求出痘夭亡儿尸火化,以控制传染
-
公元1681年
·康熙皇帝诏令全国推广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之流行
-
公元1683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瑞尼(W.T.Rhyne)介绍中国针灸术到欧洲
-
公元1688年
·《癸巳存稿》载俄罗斯派遣医生来中国学习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技术
-
公元1694年
·德国医生甘佛氏介绍中国针灸术到德国
-
公元1717年
·中国人痘接种术传入土耳其。英国公使夫人蒙塔古(M.W.Montagu)在土耳其学得人痘接种术,为子女和皇家子女接种以预防天花取得成功,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
-
公元1721年
·波尔斯东(Boylston)在美国首先推广中国人痘接种术
-
公元1726年
·蒋廷锡等编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医部汇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改称《医部全录》)520卷
-
公元1742年
·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刊行·叶天士著《温热论》,门人集其医案撰为《临证指南医案》
-
公元1757年
·张宗良著《喉科指掌》
-
公元1759年
·赵学敏撰《串雅外编》、《串雅内编》
-
公元1768年
·郑梅涧著《重楼玉钥》
-
公元1773~1793年
·清政府编辑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录医书97部。存书目94部,附录6部
-
公元1792年
·唐大烈编《吴医汇讲》,为中国最早的医学期刊
-
公元1797年
·王清任于滦州查视义冢及刑场,曾剖视人体脏腑,于1830年撰成《医林改错》,纠正前人在人体解剖中的某些谬误
-
公元1798年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另著有《医医病书》及门人整理之《吴鞠通先生医案》
-
公元1820年
·真性霍乱(俗称吊脚痧)传入中国
-
公元1822年
·《太医院志》载,清政府下令在太医院内废止针灸科
-
公元1828年
·汪期莲辑《瘟疫汇编》,记载苍蝇为瘟疫(霍乱)传染之媒介
-
公元1852年
·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后又著《王氏医案》等书
-
公元1884年
·唐容川先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汇通”之名目此始
-
公元1904年
·上海周雪樵创刊《医学报》
-
公元1913年
·北京中医学会成立
-
公元1915年
·上海丁甘仁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谢观。1931年改名上海中医学院
-
公元1918年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期刊行
-
公元1919年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出版
-
公元1921年
·裘庆元创立三三医社,刊行医书·谢观的《中国医学大辞典》编成出版
-
公元1924年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正式开学。该校延续时间最长,是广州中医学院的前身
-
公元1929年
·中华民国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等“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全国中医药业界在上海举行大会,号召罢工停业,并派代表赴南京请愿,该案被迫取消,确定3月17日为国医节
·中国政府通令中医学校改称中医传习所,次年又改称中医学社
-
公元1931年
·中央国医馆成立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成立
-
公元1936年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医条例》
-
公元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制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
-
公元1951年
·卫生部公布《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1956年通令撤销)
-
公元1955年
·卫生部直属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12月19日于北京成立。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同时开学
·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
·卫生部公布:补充“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四大方针之一
-
公元1956年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
·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医科研被列入国家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台湾立法院通过设置中医学院及中医药研究机构案
-
公元1958年
·西安第四人民医院使用针刺麻醉摘除扁桃腺成功
·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胆结石、胆道蛔虫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得成效
-
公元1963年
·台湾国立中国医药(中医)研究所成立;私立中国医药学院成立
·中国药典1963年版出版
-
公元1964年
·国家科委成立中医中药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抗白喉合剂治疗咽白喉等通过卫生部鉴定
-
公元1972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出土
·台湾立法院通过大学法修正案,增列中医药系
-
公元1973年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文献,其中有医书14种(见马王堆汉墓医书)
-
公元1974年
·中药麻醉用于临床手术获得成功
-
公元1975年
·卫生部确定中国中医研究院、上海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成立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
公元1978年
·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取得成果
·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等首次招收中医、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
-
公元1979年
·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
-
公元1981年
·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
-
公元1983年
·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在中国确认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
公元1985年
·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10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举办“传统医学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研讨会。借以促进各国传统医学之交流与发展
-
公元1986年
·中国政府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主管全国中医工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第三批中医、中西医结合博士授予单位与导师,使授予单位增加到20个;博士导师增加到92名
-
公元1987年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正式成立,总部设于中国北京
-
公元1988年
·原国家医药局中药业务划归国家中医管理局,“国家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公元1992年
·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出版
-
公元1996年
·10月首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致通过了《北京宣言》
-
公元1997年
·10月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北京召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网友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